文簡小芳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缺乏家庭教育的幼兒園教育,以及缺乏幼兒園教育的家庭教育,都將無法獨立實現幼兒的教育重任。只有通過家園合作,形成完美的合力,才能共同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和諧發展。微信是當前人們溝通與交流的主要方式,建立微信平臺可以更加便利地進行溝通與合作,從而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教育價值。
家庭與幼兒園是對幼兒實施教育的兩大主體,共同肩負著教育的責任和義務。但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教學是幼兒園的事情,自己只要給孩子提供較好的物質條件就可以了。此外,幼兒身上所呈現的大多數問題,其根源往往都在于家庭。微信則可以成為教師了解家長教育理念及個性特征的有效途徑,進而準確捕捉家長身上的教育短板,并對其進行因材施教[1]。例如,針對漠視教育型家長,可通過微信平臺給家長推送一些幼兒專家的講座,引導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家長也可以通過微信發表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幼兒教師則以專業的角度幫助家長分析原因,并向他們傳授解決問題的技巧和途徑,從而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此外,通過微信交流可以發現,部分家長屬于望子成龍型,在溝通或朋友圈中可以看出,給孩子報了各種輔導班和興趣班,而且每天都通過微信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吃飯、睡覺、學習等情況,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其方方面面都比別人好,過于急功近利,這樣反而會事倍功半。通過微信了解了家長的這種心態,可以使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引導,如邀請家長參加幼兒園的各種活動,讓他們逐漸意識到什么樣的教育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引導家長尊重幼兒的身心需求和成長規律,千萬不可拔苗助長。
幼兒園要實現因材施教,必須全面深刻地了解幼兒。教師可通過微信主動加強與家長的交流和溝通,了解幼兒的行為習慣、個性特征及興趣愛好。例如,剛剛入園的悠悠中午就是不睡覺,還不停地哭鬧。通過微信交流,得知悠悠是一個對媽媽特別依賴的孩子,睡前有抱毛絨玩具、聽故事的習慣,老師便給悠悠找來毛絨玩具,并給悠悠講了《我愛上幼兒園》的繪本故事,讓悠悠逐漸平靜下來,慢慢進入夢鄉。此外,幼兒教育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但很多時候幼兒在幼兒園一個表現,在家里是另外一個表現,這就導致教育出現了斷裂,非常不利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微信了解幼兒在家的表現,并與家長保持統一的教育目的,形成完成的引導、教育和監督體系,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2]。
為了激發家長對參與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家長充分體驗到教育主人翁的地位,幼兒園有責任和義務,將教育教學計劃、活動計劃、規章制度及重要通知等,通過微信平向廣大家長公布,讓家長了解幼兒園各個方面的工作。針對班級的共性問題,可以約定一個共同的時間,集結全體家長通過微信進行探討,積極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集思廣益,努力營造和諧的合作氛圍,讓家長充分感受到自己所受到的重視和尊重,凸顯家長的教育主體地位,以此激發家長的參與熱情。同時,要滿足家長想要分享孩子精彩日常的需求,設置“精彩瞬間分享”,一方面引導家長多多陪伴幼兒,另一方面強化家長對班級微信群的關注,同時避免了家長隨意發照片而淹沒重要通知的現象[3]。
總而言之,在當前這一電子信息時代,微信已成為一種被廣泛應用的媒體,并在家園合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新時代的幼兒教師要堅持做到與時俱進,積極開發和創新微信這一家園合作社交平臺的利用方式,充分發揮微信的輔助教學功能,讓微信真正成為家園溝通與交流的橋梁,使家庭與幼兒園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在和諧溫馨的環境中,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