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清
(江蘇省太倉市高新區鎮洋幼教中心香花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4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他多次強調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培養人,首先就要注重培養有教養、知禮儀的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需順著他繼長增高地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現如今,由于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多,地區之間的習慣差異及新時代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使得挖掘禮儀資源,幫助幼兒了解我國傳統美德,并內化于自身,推上了新時代的軌道。大班時期,是幼兒語言、社會性發展的高速期,他們喜歡說說演演,更傾向于在同伴面前展現自己。而我園對禮儀教育的研究已有多年歷史,幼兒園大環境亦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底蘊。因此,在這樣大背景的依托下,本文從實際出發,將禮儀資源與“國學堂”小劇場相結合,在大班展開了扎實的研究、實踐,并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1]。在大時代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被推上了時代的大熒幕。馬路上、電視里、生活中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文明禮儀行為推崇,從古至今,幼兒耳濡目染,便會反映在生活、游戲中。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一切可用的禮儀內容,分門別類。
從古至今,關于良好禮儀行為的故事數不勝數。因此,我們從大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出發,對現有的禮儀資源進行了篩選。幼兒是游戲的主體,選擇的內容必須是適合大班年齡段,簡短的,且具有教育意義,又是幼兒所能理解并接受的。比如,一些富有節奏感的童謠,生動形象的動畫視頻,兒童演繹的禮儀情景劇等,從聽故事、看視頻到走入社區體驗,幫助幼兒更直觀地理解故事內容,進而演繹。
禮儀活動的內容多種多樣,層次不同,教育的價值也不同。因此,我們進行了討論,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現實需要,將禮儀內容分門別類,如幼兒園禮儀,家庭禮儀,出門禮儀等。從小家庭到大社會,從簡到難,選擇適宜的、便于幼兒表現的禮儀內容。由此,“國學堂”便成立了。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活動都需要規則。因此,在“國學堂”里,由孩子們自己制定規則,設定劇本,然后由個人或小組合作講故事、情境表演等,并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展示。比如:設置移動展板、留白處,用來投放劇目或宣傳海報等。這樣,不僅能幫助幼兒有計劃地進行游戲,也能使前來觀看表演的小觀眾對游戲內容一目了然,讓活動得以有序開展。
禮儀故事(包括兒歌、童謠)的投放,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演講素材。當幼兒了解這些故事,繼而走入“國學堂”,穿上漢服,一個個江南學子的形象便呈現眼前。看似枯燥的禮儀故事,要怎樣生動地進行演繹呢?一開始,我們會循環播放故事內容,并投放圖片,讓幼兒聆聽、欣賞,感受故事中感人的事跡,有了理解,方能記憶。再者,通過服飾、舞臺、道具等投放,激發幼兒講故事的興趣。如《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程門立雪》等,在經典中尋求創新。當我們為幼兒搭建一個能展示自我的平臺時,便會發現他們的心中藏著無窮的潛力。
如果說故事演講是個人的演繹。那么,小劇場活動,便體現了大班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有了前期講故事的基礎,到了中期,幼兒就會出現三三兩兩結伴的表演。因此,基于幼兒經驗的提升及語言、社會性的不斷發展,我們便開始投放稍長的視頻,如《阿毛學禮儀》《中華文明之美》等禮儀情景劇片段,先是通過模仿,繼而由幼兒自行編排劇本,演繹生活中良好行為禮儀的小故事,如公交車讓座、攙扶老奶奶過馬路、不亂扔垃圾、排隊上車等一些簡單又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如此,一個個精彩的劇本便生成了。
利用禮儀資源,創設“國學堂”特色活動,不僅幫助幼兒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大大豐富了幼兒園的整體環境,也在幼兒園課程中融入了新的元素。
以禮儀故事為資源的“國學堂”活動,在大班開展得如火如荼,幼兒在富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環境中感受文明禮儀,進行演繹,從而內化于心中,體現于一日生活中。“國學堂”小劇場活動,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表現自我的機會,幼兒在表現自我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樹立了自信心。通過講故事、情景劇表演、親身體驗的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經過一年的實踐研究,“國學堂”在大班得到了幼兒的喜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游戲活動。但由于種種自身和客觀因素,關于“國學堂”的創設與利用,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可開發的價值點也還有很多。比如,可以與其他區域進行整合,走出班級擴大舞臺,與角色游戲相結合,更系統化、最大程度地發揮“國學堂”的效用等。今后,我們將不斷探索教育的新格局,勤思考、敢實踐,促進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