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筱玲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 浙江·東陽 322100)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學校層次來講,是希望能夠通過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發揮自身的長處,并彌補自身的短處,繼而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能夠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來進行深造,以保證學生的個性可以獲得相應的提升。并且,在新時代的發展下,對于學生而言更需要的是保證其自身的發展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而對于社會的需求來看,對于學生的需求更加需要保證學生的素質能夠滿足市場的發展。對此,在進行高等學校的教育管理過程中,為了保證人才的供應可以滿足社會的需要,則需對其管理工作進行全面的創新,因此有效應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則可以實現真正做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實現打破傳統教育所帶來的桎梏,這樣才能夠更加有效的確保學生的發展可以真正實現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提升。
首先,我國的教育方針一直延續著近幾十年的文化傳承,所以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過程中,勢必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此種教育模式的應用也使得我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推動后代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革,此種教育模式與新時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沖突,并且在服從與被服從的管理之下,使得這種關系更具強制性,并且隨著人本思想的不斷發展,也使得這種局限性無法實現現代教育的全面普及,同時也會使得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喪失自我而成為了一件充滿智慧和知識的教育“產品”。此時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更加無法實現推動我國的全面發展,因為在此種教育模式下,也使得學生的個性發展受阻,從而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無法表達自我的觀點,這使得學生的發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約。[1]對此,在高校當中有效應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則可以對此種弊端進行改善,還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才能夠實現帶動學生的全面成長。
其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意味著高等學校在進行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需要尊重學生的發展意愿,并且要滿足學生的基礎要求,更要在進行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實事求是地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進行發展和變革的思考,這樣才能夠保證教育的民主性得以體現,同時也能夠滿足當前素質教育的需求,進而使得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成為高效學習的主體。基于此,在進行改造的過程中,則需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全面落實,并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使學生的個性表達更為強烈,這樣才能夠實現在進行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參與意識,并在自主創新、自主探索時能夠更加有的效鍛煉學生能力的成長,這樣才能夠實現高校育人的目的。
最后,在新時代的發展下,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獲得了提高,并且社會的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概念,所以針對于傳統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而言,也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對此,有效應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才能夠真正培育出適合時代發展的人才,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在進行自我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打破對社會的固有認知,并在學校的全新環境下,鍛煉自我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的不斷成長,以此也能夠實現在走入社會后,可以通過學生自我能力的發揮來證實自身的個人價值。
在高等學校開展教育工作時,必然要將管理工作進行全面的落實,這樣才能夠在發展學生個人能力提高的同時,能夠有效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教育,并且也可以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下,推動學生人文社會精神的發展,進而才能夠滿足文化建設的落實可以推動強國政策的發展。同時,在我國所開展的教育理念當中,為了保證學生的全面成長可以更加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需要有效落實強國戰略,這樣才能夠使得人才的培育更加符合國家發展的方針。并且,教育工作是當前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也是為了保證我國未來發展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對此,高等學校想要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除了需要提高學校自身的綜合實力外,也必須要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這樣才能夠使得其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能夠更加有效的促進學生的成長,教師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并根據學生的個人特色來進行相關能力的提升,從而才能夠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再通過良好師生關系的有效建立,引導學生在發展的同時可以更加有效的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從而才能夠激發出學生自身的內在潛能,并在不同領域下實現個人能力的有效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有效推進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全面提升,并且教育事業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也實現了在高等院校內促進了學生三觀的有效建立。[2]所以,為了保證學生在走入社會之前能夠有一個良好的三觀,并能夠降低由于外界的影響而使得自身意志力經不住社會的考驗,則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可以在高校學習中更加有效地確立好今后發展的方向,以此才能夠降低社會不良信息對學生的影響,并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自我能力的發展和價值觀的確立來實現提升自身的內在價值。
(1)意識淡薄。在當前階段,部分高校在進行教育管理的過程中,無法實現將教育管理工作進行全面的落實,因此在進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應用時,無論是在進行管理的方法上和管理的認知上,都無法有效實現對于其理念的應用,因此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對此,這則需要高校管理人員能夠針對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全面的有效的認知,并真正意識到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單位進行相關理活動的開展,以此才能夠真正有效實現通過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來并推進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全面的成長。[3]
(2)缺乏新意。在當前的部分高等院校當中,其教育管理理念也缺乏全新的管理模式應用,這使得在相關教育工作人員實施教育管理的過程中,只能夠通過對理念的基礎認知來進行開展教學活動,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長時間單一模式的學習就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也不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來進行教育方法的改變,所以在此種教學模式下,導致學生在能力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夠同步思想的發展,也不能夠真正實現鍛煉自我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3)實踐不足。雖然近幾年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一直在各大高校當中得以宣揚,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其模式的應用卻存在著一定的制約,并且在教師在執行的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使用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而并沒有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全面落實到日常的工作當中,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則會導致學生并沒有參與活動的意識,同時也不能夠針對自身的個人情況,及時對教師進行反應。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校開展教育管理模式的過程中,為了保證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能夠真正的落實,則需要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根據學生的個人能力來進行有效的教學方式應用,這樣才能夠在教育的過程中凸顯學生的個性,并保證通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發揮,讓學生可以真正投入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實現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保證教育管理的質量可以獲得提升。
(2)創建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關系到學校的正常運行和日常的教學方式,所以在進行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應用過程中,則需要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制度進行改變,這樣才能夠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為準實現,真正做到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并且也可以真正為學生營造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從而才能夠在教育活動的開展下,實現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育模式多以灌輸式為主,這使得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質量,而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發展問題。因此,在當前階段則需要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日常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并以學生為主體來實現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進而才能夠保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夠提高理論知識又能夠提升自身的個人品質。
(4)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管理效果必然離不開管理人員職能的有效發揮,所以在進行高校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提高其教育管理團隊的綜合素質更能夠有效推進其活動的開展。對此,在開展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教育管理活動過程中,則需要先對其管理隊伍進行建設,并轉變其教育管理的觀念,從而才能夠在創新的過程中實現推進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實。
在高校開展以人為本理念的教育管理模式中,為了降低傳統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所帶來的弊端,則必須要保證通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夠真正實現在管理的過程中推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