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清華
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帶一路”思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升華,教育改革也日新月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已不是新鮮名詞。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明確課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還課堂給學生。所以,課堂教學越來越需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這種教學模式應體現“四多”。
問題是生長新思路、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也是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也離不了提問,但那時提問只是單向的,即教師問,學生答。實際上教師的許多提問并非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問題加以認識和理解,并不是學生真正感興趣和想知道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愿”,大有“越位”“越俎代庖”之嫌。新形勢下的課堂,教師不妨把更多的提問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對文本自我理解,自我領悟的基礎上,自由質疑,自由發問。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既可由其他學生解答,也可由教師解答,或者學生互相討論,師生互相討論得出滿意的答案。這樣就把提問、回答就變成了雙向的,既能體現教學的民主,又能體現教學過程的交流與互動,整個課堂就變成了學生自由發揮、自由成長的舞臺。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是放不下,總是不相信學生的能力。教師習慣唱獨角戲,習慣大包大攬,學生也習慣當旁聽者,習慣當觀眾,看老師表演,這實質上是對學生主體的否定。在課堂教學這個大舞臺上,充當主角的應該永遠是學生,教師才是配角,教師應該當好配角,努力想辦法,將課堂變為活動式的課堂,創設機會讓學生參與課堂,最后成為學生自己的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與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或者由于學生理解能力的差異而引起的不同看法。以往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擅長以“權威”自居,學生也習慣聽命于教師,這實際上是對教學民主的背叛,也是對創造性思維的一種抹殺。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不妨放手讓學生爭一爭,辯一辯。讓不同的思維和不同的看法在爭辯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師要善于做一個“煽風點火”者。當然,這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通過精心設計,適時合理地挑起學生的爭辯,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
“沉默是金”,一定程度上的靜默、沉思,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在重結論、輕過程的影響下,在教學進度的驅使下,往往“耐不住性子”,過早把結論告知學生。學生沉思的余地很少,甚至是沒有。這種重結論輕過程的做法實際上從源頭就剝奪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忽視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沒有給學生思考和個性的張揚機會,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須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程度。于是就出現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請教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學生,這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F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的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和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如此,現在課堂教學,強調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經歷和獲得新知識的體驗。其實,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沉思還可以起到強化學生思維、加深理解、促進記憶的作用。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在醞釀感情方面發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這“四多”是為了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和教師主導作用而采取的方法,堅持“四多”會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發揮思維、積累知識、增長能力、形成個性的良好平臺,使之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扎實工作,如此才能實現教育的振興,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