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葉林
(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陳倉初級中學 陜西寶雞 721300)
核心素養下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傳統教育的課堂,多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的“講”占了絕大部分,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課堂中,多會出現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懈怠的現象。因此,改變教學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核心素養下的教學模式,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邏輯思維的提高。教師積極對課堂模式進行創新,對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有重要意義[1]。
對于剛步入初二的學生來講,很多學生對物理學習感到困難重重,認為物理很難學懂,有些學生很吃力地學習了一段時間后成績沒有提高,心里就出現了放棄的念頭。作為一名物理教師,筆者看到這種現象不禁自問,物理真的很難學懂嗎?還是教學方式出現了問題?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學生對物理課程的學習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對于新開的課程沒有很好的心理準備,興趣更是無從談起。其次,教師應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由原來教師長篇大論的講變成學生自己提問、自己回答,努力發現學習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從個體認知發展規律來看,教學導入直接關系到后續的教學效果。開展有趣的課堂導入,創設與知識點緊密相關的教學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中,教師應構建起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奇妙現象向學生提問,將物理中難以理解的問題生活化,拉近物理定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激起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第四章“聲現象”中,課本中對于聲源、振動、介質以及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定義十分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更是一頭霧水。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開展情境教學,如播放一些學生喜歡的歌、一些優美的琴聲等導入聲音這個知識點,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理解什么是聲音。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摸自己的聲帶發聲,感受聲帶的振動,使學生切實感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這個概念。由此可以讓學生將抽象的定理具體化,對此產生更真實的理解[2]。
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實施小組合作的方法能夠促進學生對物理定理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將定理描述給小組成員,此舉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當然,在組建小組時,要遵守優勢互補的原則,綜合考慮學生的能力,保證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對于一些較難的題目,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探索。學生自己討論出結果比教師直接宣布答案的方式更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講解九年級第十一章“認識電路”時,需要學生自己動手組裝電路,這節課的順利進行和相關的細節問題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仔細安排,這樣才能讓學生準確認識什么是電路以及串聯和并聯的區別。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小組合作,取長補短,讓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自己動手做電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課堂檢測在一節課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檢測不只是對學生掌握情況的檢測,也是對教師授課情況的檢測,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掌握情況很好,便不重視習題的練習,出現了眼高手低的情況,長期下去就會出現基礎不扎實、拿不了分的現象。因此,適當的檢測非常必要,檢測后,教師可以清楚地掌握全體學生的掌握情況,哪些同學已經達到了要求,哪些同學還有待提高,在之后的課下工作中,教師可以采用相應的措施對學生“對癥下藥”,對于集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在課堂中統一講解,同時也要進行反思,如自己是否清楚認識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有,設置的問題是否超出了學生的現階段水平等。對于一些較難的題目,教師可以進行指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潛力。
例如,學習九年級第十二章“歐姆定律”時,教師需要通過探索、推導向學生展現公式,之后需要學生靈活運用公式大量的練習,在這一部分的檢測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設置題目,有的學生“一看就會、一做就廢”,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做題不熟練,知識掌握不扎實,對此,教師要帶領學生從簡單題開始,逐步加深題目的難度。對于掌握好的學生,教師要適當加大題目難度,警惕學生出現認為自己已經掌握簡單題便開始懈怠的現象。整體把握學生,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課堂[3]。
總而言之,在新核心素養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邏輯思維的培養,初中生對于新開設的物理課程,處于懵懂的階段,教師應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由淺入深地教學,給學生樹立學好物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