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銘
(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7)
對于高校的學生來說,在進入到大學生涯之初,已經經歷了三年最艱苦的學習考驗。在高中時期,學生的學習環境大多比較緊張,而且不管是家長、教師、社會都對此階段的學生高度關注。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后,學生的學習突然產生轉變,變得格外輕松,這樣一種突如其來的轉變,對學生精神、心理都帶來了很大的反差。除此之外,此年齡段的學生還未完全成熟,接觸社會的時間較少、自身經驗不足,在遇到挫折和困境的時候往往會驚慌失措,出現煩躁、害怕等心理,加上此時的家長、教師管束力度不足、引導缺乏,學生就容易進入到焦慮的狀態,引發心理問題。因此,高校在針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學的同時,需要對針對學生的心理予以疏導,讓學生能夠在身體、心理等方面更加健康的發展。
(1)開展大學生心理學課程教學是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政工作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針對學生而言,在成長過程當中所遇到的矛盾與困境,所產生的沖突以及困擾,會導致學生形成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而對于產生的心理問題又會導致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受到影響。[1]心理健康問題作為學生三觀(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重要體現,心理問題的存在必定會導致三者的變化。由此,進一步提升和轉變大學生思想工作,就需要在學生的理想信念、行為習慣、思想品德以及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內容上予以轉變,促使思政教育能夠和心理教育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2]
(2)開展大學生心理學課程教學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對于“健康”來說,主要包括:身體軀干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會適應力、健康的道德修養等。在現代意義上所表現出來的“健康”,不僅僅是所謂的生理上的健康,同時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作為現當代人才所必備的基本條件,在針對高校大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不僅僅能夠促使學生個體保持極為健康的心理狀態,同時還會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為個體的發展創建更為優越的心理條件。[3]
(3)開展大學生心理學課程教學是大學生茁壯成長的客觀需要。學生在大學階段可以說是其一生當中最重要的學習階段,同時也是大學生個體的生理發育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當中,學生會形成自身獨有的生活態度,積累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閱歷等,這些內容對學生今后的人生成長和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夠不斷擴大自身的社交范圍,提升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的認知,形成認清新事物的新思維。但是,在這一階段當中,同樣會存在一些潛在的危機,由于心理發育不夠成熟且情緒不夠穩定,在面臨這些狀況時必定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困擾,這些困擾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對學生心理健康帶來極大的影響。[4]
現如今,有許多高校都開設了有關心理學方面的課程,但是這些內容也僅僅充當一門輔助性的課程教學內容,并不是高校課程教學當中的重要科目。例如:在工科類院校當中,必定將專業技術能力作為重點,藝術類院校當中必將繪畫、音樂等作為重點課程,經管院校必將財經、物流、國際貿易等作為整個課程當中最核心的內容,心理學只能作為輔助性課程,這種輔助性課程大多難以獲得人們的關注,由此,大部分的高校心理學課程教育存在一種表面現象,而很難進一步落實。這種現狀也導致教師很難集中精力鉆研這方面的教學方法和創新教學模式,依舊采用傳統形式的“集體授課”法來進行講解,更沒能夠融入信息化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方式,而是照本宣科,導致教育教學上缺乏新意,且很難促使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心理學課程在高校存在模式主要可以劃分為兩種形式:其一,心理學教學與院校的教育結合;其二,依照高校教育情況和現實情況開展心理學理論內容。這兩種不同的存在模式會帶來許多弊端,導致高校心理課程教學、教學內容存在“普教化”的情況,致使許多院校在此方面的教學中都以“照搬套用”為主,導致課程教學難以突出特色。由此,這兩種不同的思路都很難適應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發展,并與當今的素質教育改革、發展需求難以適應。由此,需要在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中構建更為系統的課程教學內容,并通過不斷提升心理學課程的比重,將學習心理、社會心理、職業心理、教學心理等內容進行重組和協調,主動獲取新知識和內容,促進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的完善。
目前,心理學課程在高校當中大多以選修課形式存在,從這也可以看出,心理學課程在高校當中也獲得大面積的普及,得到人類的廣泛認同。但是,對于高校而言,心理學方面的課程所開設的時間比較短暫,在授課過程當中缺乏經驗,很難針對學生自身綜合能力予以提升。課程授課過程當中,大多將理論闡述、講解作為重點,而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埋下隱患,并且難以正確的引導學生對相應的心理學理論知識予以運用。除此之外,心理學很難與學校當中的其他專業相匹配,也很難與學生自身的職業規劃、就業選擇等進行聯系。所以,學生很難對自身有充分的認知,并難以將實踐和心理學知識相融合,僅僅將此方面的內容放在理論水平之上。[5]
不同高校針對課程的教學偏重點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首先,心理學課程開展過程中,教育教學的內容選擇應當和學校的現實情況相符合,并且在發展過程中構建具有較強的心理學專業授課平臺;其次,加大相應的資金投入,選用恰當的場地,搭建良好的心理咨詢室,使學生在學校就能找到一個幫助自己進行心理輔導的重要場所,并且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導。除此之外,還可以制定相應的心理調查問卷,將學校各部分分支機構進行協調,及時了解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針對目前存在的現實狀態有針對性的對心理課程進行調整,進而合理的引導并且優化學生的不良心理,促使學生在更健康的環境當中成長。
心理學作為一門多維度、綜合性、多層次且復雜的學科,但是由于心理課程教學的開設時間較短,并且教育教學結構不夠完善,對于高校來說,應當不斷完善這樣一種課程結構,促使其得到有效的發展。依據教育的主題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方面,即:社會、家庭、學校。并且依據這三者縱向的層次特點進行劃分,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展開心理教育;按照其橫向的服務范圍同樣將其劃分為三種不同的內容,即:崗前、轉崗、在崗這三個方面。不管如何進行分層并且整合課程教育心理學這一內容和模式,最重要的還是需要將心理學與教學密切協調,進一步推進學科的建設,并且與社會服務進行有效的融合,促使心理學課程能夠在高校各個課程教學中得以普及。
許多高校心理學的教學大多以選修課的形式為主,而這樣一種方式很難全面的對學生進行心理上的疏導和輔導,也很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此之外,高校大學生所能夠選修的課程也比較多,大多數的學生都會依據自己所感興趣的課程進行學習,而很少有學生會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由此,積極去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數量也很少。由此,高校需要不斷提升老師和學生對心理學課程的重視度,并且結合學校目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有效的將心理學專業理論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引導學生更全面的理解心理理論知識并且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加強自我約束及管理,不斷對自身的心理實踐能力和水平進行提升。
綜上所述,高校的心理學課程發展正處于一個初級階段,不管是在師資力量的結構、資金的投入、教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高校開展心理學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此,不斷完善教育教學形式、教學內容,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學課程教學體系,完善教育教學活動,并且與現當代的素質教育相融合,讓學生能夠優化并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對社會有用的專業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