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昕 陳 宇 王 鵬 張 彧
(大連工業大學南安普頓國際學院 遼寧·大連 116034)
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重要陣地,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指出,“中外合作辦學是中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應當符合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致力于培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各類人才。”思政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載體之一,在合作辦學獨特的中外文化、價值觀共存的背景下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屬性的重要體現。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中的國際化氛圍會開闊學生的視野,但同時也會讓一部分學生對西方文化產生向往和崇拜,他們的價值觀可能產生偏移,信仰會被動搖、原有的文化自信變得不堅定。因此,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在充分合理利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必須保證其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主導權,以“全方位育人”理念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教職工共同承擔起育人責任,充分體現育人功能,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多元文化環境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國際化的辦學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中國本土就可以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學理念,聆聽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教師授課,然而,這也讓學生處于不同國家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共存的環境中。在這種復雜的多元文化環境沖擊下,使得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的大學生很難辨別方向,高校思政教育的難度加大。如何能在多元文化環境影響下,確保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成為思政課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2)合作辦學的教育模式增加了思政課設置難度。合作辦學的教育模式與普通專業有很大差異。為了強化英語,學校在低年級階段,英語課程所占的比重很大,學時、學分均高于其他專業學生,同時還要開設專業課程,導致思政課設置難度增加。此外,由于外語課程和專業課程教學基本以外方為主,需要兼顧外方學校的時間節點和進程安排,導致中方設置的思政和體育等課程不能貫穿整個學年或學期,而只能見縫插針,因此,思政課的合理設置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挑戰。
(3)學生對思政課學習驅動力較弱。合作辦學的學生,前兩年承受著巨大的語言學習壓力,不過語言關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因此,學生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于語言學習,在學好語言的同時,還要兼顧專業課的學習,適應外方的授課模式。外方課程的難度、作業量和考核難度都高于國內同類學校,學籍管理規定也更為嚴格,這些因素都降低了學生對思政課重要性的認識和精力投入,學生對思政課學習驅動力明顯不足。
(4)思政課教學面臨著國外教學模式的強烈沖擊。與我國多數學校以課堂灌輸和死記硬背考試為主的思政課教學模式不同,合作辦學環境中,外方課程多采用以學生為中心,啟發式教學,倡導學生在做中學、過程性評價等教學模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外雙方課程的不同,學生對外方授課模式認同度更高,對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較為排斥。因此,國外教學模式的強烈沖擊使合作辦學的思政課教學難度遠高于非合作辦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高校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高校各級領導干部、各類教師都應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領導帶頭講授形勢與政策課、思政課和黨課,專職思政教師、輔導員全方位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外方教師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沒有外方教師的參與就談不上實現全員育人,而在他們的聘用合同中,明確要求教學過程中不得談論政治和宗教等敏感話題,思政課程又帶有比較鮮明的政治色彩,因此,需要探索建立一種科學合理的思政課程學業評價體系,一方面可以得到外方教師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參與其中。同時,要在中外雙方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以管理制度的形式明確不同人員的責任。從另一個層面講,我黨要求合作辦學黨組織最大限度團結凝聚外籍教師和管理人員,引導他們知華愛華友華,外方教師參與思政課程學業評價也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多了解中國的機會,讓他們更有效地參與學校的建設。
國外大學的課程體系中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過程,因此,外方的評價環節比較注重形成性評價,更傾向于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多角度、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測評學生各方面表現,最后綜合多方面的成績來評價學生的課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應該積極借鑒外方大學課程考核方式,完善中方課程。
對于多數課程而言,考核不僅是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應該強調讓學生學會學習,還應體現育人功能,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敢于質疑的精神,營造尊重個性、寬容失敗、倡導自由和民主的良好氛圍。因此,課程中應該增加形成性評價的環節。對于思政課程而言,應該更突出教學實效,那就是影響到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而人的思想和行為是持續存在的,沒有課上課下之分,科學的思政課程學業評價不能僅評價知識的掌握,而應該具有對學生行為的導向作用,不能僅評價課業的學習,同時應該覆蓋全過程,設計完整的考核體系,合理安排時間,通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學習和生活各方面綜合考核學生日常行為表現。依托全過程評價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綜合能力的養成。
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化環境中,學生處在多元文化交匯之中,人生觀和價值觀極易受到影響,學生受外方先進教學資源和外籍教師的認可,無形中弱化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因此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環境下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促進學生愛國情懷的熏陶和養成、培養民族自豪感,講好中國故事對他們的成長成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種情況下,在枯燥的理論學習中加入實踐環節,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將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在中外合作辦學思政課的實踐考核方案中,應注重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堅守中國立場、弘揚中國文化,在設計實踐主題時充分考慮到這種需要,根據課程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實踐內容,結合思政課教學目標、中外合作辦學特殊性、專業特點、學生特點,合理安排實踐活動時間,給予學生的完成時間最好是整個學期,甚至跨越假期,以保證完成質量。
思政課的教學以知識學習為起點,其過程是一個觀念滲透的過程,其最終目標應該是學生的思想和行動體現出課程的引領,因此,思政課程的學業評價應充分體現對知行合一的評價,僅對理論或實踐教學進行考核,只能說是考試,而稱不上學業評價。
如果能將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納入思政課程學業評價體系,將更加全面的考核學生。由于日常行為考核涉及方方面面,如何規定考核內容、權重分配,對學生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一方面要站在思政課程的角度,另一方面要結合學院、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綜合考慮。日常行為考核中可以涉及學風、集體意識、文明禮儀、社會責任感和法律法規等方面,其中法律法規應該作為否決項,出現違反校規校紀受到處分或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情況時,日常行為考核成績應該為零分。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肩負著培養具備國際化視野,更具有愛國情懷、報國之志和高尚品行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中外合作辦學高校的思政課正處于一個探索和成長時期,至今還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如何利用好思政課這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