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文
(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周家鎮西莊小學 甘肅慶陽 745306)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引導者,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小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已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和興趣愛好,優化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出主觀能動性,積極發散思維,挖掘潛能,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依然采用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教師占據著課堂的主導地位,照本宣科的講解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更是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使學生不僅學習被動,且效率低、質量差,更無法積極地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不利于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能力發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秉承以學生為本的新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為學生為未來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首先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積極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養成獨立學習、自主探究的意識,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并自覺發散思維,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互動交流,積極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做好鋪墊[1]。比如,學習《臘八粥》這篇課文時,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識字和閱讀的能力,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自己瀏覽并朗讀課文,找出文章中的重點詞句、勾畫出文中關于修辭手法、人物形象的描寫語句,并能夠簡單復述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完成對本課的學習,并在互動交流中體會到自主閱讀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樹立起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也是引導者和輔助者,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將自身的生活經驗、感性認識融入到對課文的理解中,從而取得拓展思維,激發創新意識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潛移默化地發展創新思維能力。比如,學習《北京的春節》這課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為學生營造出過年的生動場景,使學生自覺走進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及對生活經驗的總結,用簡練的詞語形容春節,可以是顏色、是人、是景、是事件,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調動起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提高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踴躍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不斷的質疑中,能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逐漸形成問題意識,并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正確、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可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比如,學習《只有一個地球》這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大膽設想,并踴躍提出自己的觀點。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以前“只有一個地球”是個真理,但隨著科技和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發現了未知宇宙空間中更多的可能。學習這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大膽假設、踴躍提問,鼓勵學生在質疑和辯論中積極發散思維,并用自己所知的相關資料輔助論證自己的疑問和猜想,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不斷挖掘思維潛能,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創新思維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具有豐富情節的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在課文內容中添加自己的理解并進行精彩的演繹,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也能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表現力,更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同發展。比如,學習《兩小兒辯日》這課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續寫和改編,鼓勵學生填充進更加豐富的內容,為大家呈現出機智、幽默、蘊含哲理的情景劇,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引導作用,以教學內容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挖掘學生的思維潛能,實現知識積累的同時,提高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