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蕾
(重慶市榮昌中學校 重慶 402460)
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課的主要形式。高效的思想政治課堂是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知上,從不理解到理解,從不知到知到知之甚多;在情感上,從討厭到喜歡,從冷漠到熱愛;在學業上,有所收獲,有所提高,有所進步。那么,如何構建高效的思想政治課堂呢?
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起點,就好像戲劇中的“序幕”,樂曲中的“前奏”,它可以起到激發興趣、醞釀情緒、滲透主題和創造情景的作用。直接式的“起”,開宗明義,直接點題,簡潔明了,短小精當;問題式的“起”,承上啟下,溫故知新,巧布疑陣,激發興趣;情境式的“起”,讓內容融入預設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思想政治課堂最常用且有效的導入方式是情境的創設,它可以是一首詩,一首歌,一段圖影或者一個精致的演講。它能夠拉近彼此距離,引起情感共鳴。但情境的創設要做到指向明確,形式新穎多樣“未有曲調先有情”,時間得當。以引出“做好量變準備,促成事物”為例:《十二次微笑》(2002年9月17日《燕趙都市報》)。
一位乘客向空姐要一杯水吃藥,但是空姐太忙忘記了,乘客非常生氣。這位空姐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每次到客艙服務時都會特意到那位乘客面跟前微笑地詢問他是否需要水。最后,空姐以為乘客會在留言本上寫下投訴信,但出乎意料,乘客在留言本上寫著:“在整個過程中,你表現出的真誠歉意,特別是你的十二次微笑,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最終決定將投訴信定成表揚信!”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提問是一堂課的發動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鑰匙。那么,怎樣的問題才是有效的呢?第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比較新穎,沒有現成的答案;第二,問題最好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沒有唯一的答案,因人而異,能引發討論,甚至爭論;第三,需要學生認真思考,能促進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依然以《十二次微笑》為例。當學生進入預設的情境之中后,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第一,假如這位空姐只微笑了三次、五次、十次,結果會怎樣?第二,假如這位空姐微笑了十一次,“忍無可忍”發火了,你怎么看?第三,投訴信變成了表揚信,說明乘客對空姐的服務質量由_______變成___________?第四,從這位空姐身上,我們得到怎樣的人生啟迪?
課堂提問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它運用于整個教學活動中,是聯系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我認為,有效的課堂提問首先應做到提問有層次性、導向性、深刻性;其次,學生要提出質疑,課堂上應該有爭論;再次,課堂上要體現學生的所學、所問、所思、所辯、所得和互動;最后,提問應遵循思維規律。這樣才能將學生引入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啟迪學生思維和智慧,使學生在參與體驗中獲得知識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提升道德情感。
有效選擇教學資源,我認為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堅持生活性原則。現代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把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因而,我們在選擇教學資源時必須堅持生活性。以《新時代的勞動者》為例,創設情境,選擇學生生活中的事例。設置情境:張三大學畢業后,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沒有固定收入,生活拮據,成了啃老族,由此引出勞動的重要性和就業的意義。
第二,堅持生動性原則。如講授“事物的聯系是客觀的”時,播放動畫《可怕的懲罰》:獵人與妻子的對話:“怎么沒有早餐呢?”“糧食沒有了。”“糧食為什么沒有?”“蟲子太多了。”“蟲子為什么多?”“因為鳥給打光了!”采用動畫的方式及幽默的畫面立即吸引住了學生,勾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引起了學生的思考:“鳥打光了怎么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學生帶著疑問看書思考研究答案,通過課堂討論,他們明白了,原來鳥、害蟲、糧食間是互相聯系的,人為地破壞了事物間的聯系,必定會受到大自然無情的懲罰,我們必須要保護環境。實踐證明,幽默、藝術地運用教學資源,能大大提高學生的識記興趣,增強記憶效果。
第三,堅持實踐性原則。在政治課開始前,政治教師如果捧著一些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教學,學生會異常驚奇,高度關注。例如,學習“認識運動,把握規律”時,為了讓學生了解運動和靜止的概念,我們可以做物理實驗和生物實驗,利用實驗教學來解釋。
思想政治課“低效”甚至“失效”的重要原因是課堂“失度”“失重”“失策”“失真”。投影幻燈片過多,活動過多和問題過多;平均用力,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遇到疑難問題時要么束手無策,要么囫圇吞棗,要么淺嘗輒止。那如何才能有效指導課堂教學呢?
第一,基礎內容學生自主學習。對于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質疑、自悟,這樣學生才可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對重難點內容的學習和研究。
第二,重點內容集體討論。重點內容不要立即解釋,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情境拋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合作。大家一起開動腦筋,討論、辯論。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教師適度激勵,重點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通過這個過程,學生不僅可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還可以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第三,難點內容逐層分解。學生克服困難是從淺到深、從已知到未知、從近到遠的一步一步的過程。“分解”的本質是將一個復雜、困難的問題分解為一系列容易理解的問題,這也是一種化難為易的臺階式的教學技巧。
第四,熱點內容設計成問題。生動的思想政治課堂需要面對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共鳴,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果。政治課堂要把現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與教材的基本知識緊密結合,但它們之間又是分離的。這就需要教師把這些熱點作為背景材料,并設計成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只有把熱點問題作為一個環節,才能加深學生對熱點和書本知識的認識。
有效作業需要“精細化”設計。老師備課時一定要精心備作業,親自做一遍,在親身經歷的基礎上取舍題目,研究題目與學生學習目標的關聯度,預測學生完成作業時的實際困難。
有效作業的設計要注意四點:引入時代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現實,關注發展;針對薄弱環節,加強訓練;圍繞重點內容命題;注重標準,培養答題技能,并編制個性化作業,引導學生形成錯題集。另外,每一天的訓練宜精不宜多,追求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訓必須做好標記和分析,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