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華
(杭州市浦沿幼兒園 浙江·杭州 310053)
何為編織呢?它的字面意思就是將一些類似織線的材料通過互相纏繞的方式接在一起。編織在古代有很大的實用性,他們一般會選擇韌性比較強的材料來作為主材料,常見的這種材料有盧葦草等。但是隨著這種傳統藝術慢慢的演變到現代,編織的方式方法及選材也與古代有些差異。例如:在編織手法上,古代人們一般采用的是辮編,而在現代,很多人的編織方法都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把古代辮編的方法與現代的方法融合在了一起;第二就是在選材及作用上也有所不同,古代一般選擇的是蘆葦草,它有很明顯的實用性,而現代選擇的材料有繩子或者其他的材料,對于現代人來說,編織沒有很強的實用性而更多的是體現在裝飾作用上。
首先,編織藝術可以幫助發散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提高他們思維的活躍性。編織有很多種類,每一件作品的完成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并且注入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一件作品的形狀有它獨特的意義,包括作品的內容,選材,顏色及方法的不同所呈現出來的作品也都是與眾不同的。所以通過這種編織藝術可以促進孩子們的思維發展;其次,就是幫助提升孩子對世界及其他的審美水平。民間編織表達出來的是一種美的感受,幼兒編織時心中要有自己對作品的一個布局,腦海中的畫面應該是作品各個角度所呈現出來的美,他們依據自己對美的感覺去完成一件他們所認為完美的作品,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審美水平;最后,就是讓幼兒學會多種生活及其他技能,手工編織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一種傳統的手工活動,編織不單單只是隨隨便便的編出一種形狀,而是要對這件藝術品加工,加以潤色,其間所有的流程都是由幼兒去設計,去實施,這就體現了幼兒自主性的原則。當他們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要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引導他們在方法上創新,當他們想要放棄時,我們要給他們信心,培養他們永不言棄,不認輸的精神以及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要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1)教育理念沒有完全灌輸進日常的幼兒活動中。許多幼兒園確實是有設置這一課程,他們將編織藝術作為鍛煉幼兒動手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僅僅只是每次上個課并沒有把這種藝術技能落實到生活中去,說到底我們的教師缺乏對編織技能的重視程度,他們的關注點往往是豐富幼兒的課余生活,他們要的可能只是孩子對這個技能掌握的一個最終結果,忽略了這個活動的過程,并且這個技能沒有在孩子們日常中體現出來,我們并不只是教給幼兒學習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們怎樣學習,讓他們所學的能在以后的時間中給他們正確的引導。
(2)缺少有針對性的教材資源。目前,有關幼兒的編織藝術教材比較缺乏,編織藝術在幼兒園中開展的活動還沒有完全形成一個體系,缺少專門針對幼兒的編織藝術的課本,如果我們教師隨意的選擇市面上自己覺得好的教材,這種盲目性和隨意性可能會誤導幼兒在編織技能上的學習,使得幼兒在這方面的潛能沒有完全激發出來,從而會降低他們對編織學習的積極性。
(3)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有一定的不足。因著幼兒這個群體的特殊性,所以我們教師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一般采用的都是口授講解以及通過一些教學教具將編織技能的過程演示給學生看,而學生也只是一步步跟隨著教師的步驟完成編織作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角色只是一個模仿者,他們在完成這個作品時沒有加入自己的想法,只是依據老師怎么說那我就怎么做,好像只是在完成任務。在這個階段,幼兒的創造力及思維力正是最活躍的時候,這樣的教育教學方法會抑制幼兒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壓制他們的創造力。
(1)給幼兒提供多種豐富的編織教材及方法激發他們的潛能。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讓編織藝術在幼兒園有效的開展起來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幼兒自己主動的學習編織技能,他們只有對編織藝術自己感興趣了,才會用心去鉆研,用心去看、去想,才會自己想辦法去做出他們想要的作品,在不滿意的作品上去創新,探索。這樣一件作品的成功問世就不再只是幼兒單純的模仿,而是傾注了他們的思想,是一件有靈的作品,從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背后的故事,看出他們對于作者的重要意義。這樣的作品才是成功的。那么前提就是要提供針對幼兒的多種不同種類的教材,根據幼兒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以及他們的想法有針對性的在教材中去體現,讓孩子們喜歡上編織。
(2)把幼兒周圍的生活環境及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東西作為基礎。針對民間編織藝術沒有完全落實到生活實處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考慮在幼兒園開展編織藝術的過程中結合幼兒平常可以接觸到的事物作為此次活動的基礎,這樣編織技能就不再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課程,而是一種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技能。教師的教學關注點不再只是為了讓孩子們在這里度過一個愉快的學習生活,最重要的還是讓幼兒們在這里能夠學習到對他們的未來有用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不是有形的,可能暫時是看不到的,但是我相信在未來的時間里它一定會對幼兒們的發展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3)教師的教學方法由教師主動轉化為幼兒主動。之前的教學方法大部分都是由教師口授,而學生只是被動的模仿教師的操作過程。那么現在我們就要打破這種操作規程,由教師主動轉化為學生主動,教師只是起著一個引導的作用,引導幼兒去關注自己身邊的一切,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從而發散幼兒們的思維創造力。當他們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教師應該給他們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學者自己去解決問題,當然若實在解決不了,我們也要鼓勵他們,從旁引導他們,不能讓他們失去對編織藝術的信心;若問題解決了,我們就要加以表揚,以增強他們的信心同時要告訴他們不要驕傲,總之“勝不驕,敗不餒”。
(4)在開展編織藝術的過程中注意要結合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教師對待學生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差異,尊重他們性格的不同,根據他們性格特點進行有差異的教學,要注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做到“因材施教”。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他們自己的性格,我們要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幼兒。在開展編織活動過程中,我們要注意觀察每個幼兒自身的特點,可以嘗試讓所有幼兒統一進行編織技能授課,在授課過程中要觀察他們對這種學習方式的適應性,對一些不適應這種大班授課的幼兒,可以給他們進行分組教學,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編織藝術的方式方法。
(5)組織區角編織活動。教師可以選擇區角編織活動,何為區角編織活動呢?區角活動,是指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地進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活動。所以,教師可以在場地里面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以及他們所需要的技能分不同的區域,比如:剪裁區,生活區,自由構建區,選材區等。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區域。具體我們可以自制一些玩具供幼兒游戲。如:利用磁鐵、硬紙制作釣魚玩具、利用木塊制作骨牌、裝飾漂亮的各類紙盒、易拉罐、紙環套圈等,幼兒進行游戲、搭建、塑形等活動;可以搜集各種毛線、海綿、棉花、襪子、小棒、蛋殼等等廢舊材料,孩子們進行剪、粘、穿、綁、填充等活動。實踐發現,區角編織活動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孩子們看到這樣的一個環境,會激起他們對編織活動的好奇心,由此對編織產生興趣,在區角編織活動中,孩子們可以隨意的選擇自己同伴以及材料,給幼兒創造了一個愉悅輕松的氛圍。
編織藝術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隨著現在自動化設備的普及,我們很少會去關注那些需要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這種現象在我們的社會中很常見,但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去傳承,我們要盡自己所能去保護那些優秀的民間藝術,讓它們可以保存下來,因此,在幼兒園中開展這種編織藝術的活動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未來是屬于年輕一代的,優秀的東西需要年輕一代去傳承,在幼兒階段就要讓他們首先喜歡上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讓民間藝術在他們的心里扎根,將這顆保護傳承的種子種在他們的心底,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顆種子一定能生根發芽,而我們目前要做的就是要想辦法怎樣將這顆種子種進幼兒的心里,這是我們每一個幼兒教師需要去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