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羽清
(延邊大學 吉林·延邊 133002)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而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把中學生青春期的成長劃分為生理、心理、社會化三個方面,他們在生理方面發展迅速,處于個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在心理方面發展快,但相對于生理方面的發展速度來說顯得較為平穩,存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在社會化方面他們對社會的認知不夠確切,他們希望擁有社會生活技巧、了解社會的生活要領等,想成為“大人”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而不滿足于做一名學生。由于中學生成長時期的特殊性,導致了他們的思想意識從客觀世界逐漸向主觀世界轉變,自我的內心世界越來越豐富,“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將來要做什么?”等一系列相關“我”的問題會在他們的腦海中環繞。但是中學生的自我意識還不夠成熟,他們難以準確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周圍環境及人際關系,因此了解影響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因素,擁有提升中學生自我意識的建議和策略,在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三個方面對中學生進行輔導,并幫助學生擁有良好的自我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弗瑞曼(Freeman)研究發現,自我意識的發展曲線從小學到初中逐年下降,步入青春期后顯著上升,大學畢業后又開始下降,到中年再次回升,隨后隨年齡增長而平緩下降。[1]在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中,初中生的“成人感”產生并不斷增強、自我評價能力進一步發展,高中生的自我形象趨于穩定、自我評價多面化、自我控制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分化為理想的自我和現實的自我、產生強烈而不穩定的自尊感、具有相對的封閉性。[2]
第一,個人自身因素。在生理方面上,中學生的外在形象特征會對他們的自我概念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在心理方面上,中學生的認知程度、辯證邏輯思維和形式邏輯思維的成熟度也會影響中學生的自我概念,一般來說較高的成熟度會使中學生擁有更加穩定、完善的自我。
第二,生活環境因素。在他們日常生活中,長輩、教師、同伴三個方面的影響較大。在家庭環境方面,一個家庭的社會地位、文化修養、教育方式等深刻的影響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在教師方面,一個教師的綜合能力、對待教學的態度和方式、教育關系的和諧度、學生的學業成績等對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同伴方面,他們自己如何被他人感知的信息主要通過同伴之間的交流和相處來得知,并以此為鋪路石,在這條道路上逐步地了解和評價自己,使他們的自我意識得到擴展。
第三,社會文化因素。該因素主要是在個體和集體主義文化兩個方面對自我意識產生熏陶作用,潛移默化地發展自我意識。個體文化的熏陶主要是對于他們的自我獨立進行鼓勵,集體文化的熏陶主要是對于他們的社會依賴進行鼓勵。
(1)創設生活實踐平臺。老師為中學生創建生活實踐的平臺,可以在學生的評價體系當中多一些依據,幫助學生去探索未知領域,例如舉辦“小發明家”比賽、“美味比拼”主題班會、生活技能競賽等。當中學生加入到生活實踐當中時,他們就擁有了一個體驗活動本質的機會。在生活實踐的過程當中,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在實踐中的行為、成果從客觀地了解自己,并發掘自己的潛能,從而更加全面、透徹地了解自己。
(2)利用他人評價。首先,老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客觀、理性地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為他人的評價可能會帶有“他人的色彩”,既不可以對他人的評價全部接受,也不可以完全否認。當他人評價自己之后,要引導學生先進行理性的思考,再去正確接納他們的評價。其次,老師在給學生評價時需要慎重考慮,因為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與老師之間的接觸非常多,老師是他們生命當中重要的人之一,老師的評價會影響到中學生的自我認識。老師要擁有一顆平衡的心,考慮多方面因素就事論事,多給予學生鼓勵,幫助中學生建立起全面的自我認識。
(3)引導學生內省。在中學生的自我認識中,內省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它可以幫助中學生認真地對“我”進行思考。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自省,教會學生不可以一度沉迷于自省,也不可以脫離現實自省,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自省。
(4)進行心理測量。中學生很容易就認識到自己的身高、體重等生理指標,但是對于內在品質的了解就較為困難。老師可以利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檢測、艾森克人格問卷、卡特爾16 項人格特質問卷等,作為輔助教學材料,輔助中學生認識自我。
(1)擁有恰當的自我期望。中學生的自我預期很大程度影響了他們悅納自我的程度,而中學生對自己期望往往來源于家庭、老師、同伴。一個60 分的成績單,在不同學生的心里含義不同,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也好壞不一,因此要引導學生理性客觀地對自己進行定位,使學生擁有一個恰當的自我期望。在這個過程當中,老師所采取的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尊重學生、給予學生理性而且積極的評價,告訴學生你能行。與此同時,老師也要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展現真實的自我,給自己一個恰當的自我期望,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為學生提供一個好榜樣。
(2)接受并超越自卑。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不足從而產生“自卑情結”,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卑的地方,老師要教會學生把你自卑的地方化為前進的動力。因為當中學生接受自卑的時候,方能超越自卑。
(3)維護自尊。中學生對自己進行了積極的肯定評價時,就是他們自尊的表現,也是他們體驗自我的一個過程。它可以增強中學生自我提升的動機,穩定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客觀地對自己進行成敗歸因。在教學過程當中,老師要避免說一些打擊性、否定性的話語,避免打擊到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形成消極的自我概念。
(4)學會寬容、接納他人。當中學生真正接納自我時會寬容地對待他人,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氛圍,反之如果挑剔和嫉妒他人的化,表現為不接受別人的不好和不能接受別人的好。這會導致中學生看待問題時,多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過多的關注自身的狀態,控制欲強烈。老師要引導學生減輕虛榮心,減少這種扭曲的自尊,消除“自己得到的少,別人得到的多”的不平衡感。
自我體驗實質上反映了主體我的需求和客體我的實現之間的關系,因而自我體驗的輔導即是引導學生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體驗更多的積極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3]
(1)正視情緒。處于特殊時期的中學生,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緒。當負面情緒來臨時,老師要幫助學生正視情緒,意識到負面情緒也是我們生活當中的一部分,并不恐怖,給予他們正面情緒的勇氣,為調節情緒打下基礎。
(2)積極行動。在中學生的認知當中,傷心和高興往往伴隨著難過和開心一個積極樂觀的行為表現,有利于他們獲得一個良好的情緒。老師可以帶領學生每天笑一笑,抬頭挺胸,擁有陽光的積極的面貌,使他們內心深處有一種愉快感、價值感。
(3)重新評價。每個事物都有他自己的多面性,而中學生要從本質上改變情緒就需要老師提供認識問題的更多途徑,引導學生對自己進行重新評價。需要注意的是,老師在這個過程當中,只可以是學生的指路人,而不能把自己的認知強加給學生,代替學生進行思考。
(1)鼓勵自我探索。作為教師,首先要引導并提高學生探索自我的積極性,特別是處于同一性危機時期的中學生。老師要保證學生自我探索過程當中信息渠道的通暢,正所謂兼聽則明,廣泛獲取多方位的信息,才能使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自己。
(2)倡導自主自律。首先老師應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調控,掌握行為的準繩,充分發揮學生在各種教學過程當中的積極性。鼓勵他們自主地探索和思考,約束自己的行為。老師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監控,讓學生認識到自我管理的實效性,并體會到自律的快樂。
(3)培養耐挫心理。中學生的耐挫能力較差,適應能力較弱,老師要因勢利導學生擁有戰勝挫折的堅定信念,提前擁有面對艱難險阻的準備,與此同時老師也要給予適當的困難情景,錘煉他們對于困難的耐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