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路群
(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中心小學 廣東廣州 510990)
對于數學的學習,不能夠僅停留在教材中,教師要帶領學生進行適當的拓展,幫助學生豐富學習內容,并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通過主題拓展方式,豐富課堂內容,為學生呈現更加高質量的課堂內容,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有所收獲。這也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教師要將知識融會貫通進行講解,提高自身的授課水平。主題拓展是一種以主題為核心構建數學學習的活動教學,主要運用小組合作、實踐操作等方法,同時十分注重作品評價和過程性評價。
數學是小學學習的重點學科,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數學內容的板塊性、系統性較強,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中的內容,也要教會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主題式閱讀,將所學內容劃分主題,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主題式閱讀學習模式,能使教師明確授課的思路和內容,提高授課效率。同時,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思路也能更清晰,可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對課堂內容進行適當的延伸,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拓展思路,能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有所收獲,提高課堂質量及學生的聽課質量[2]。
比如,學習“認識圖形(一)”時,在學習過程中,為了增添學習氛圍,我提前讓學生帶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物體,并在課上帶領學生簡單地制作了長方形、正方形、圓等。在制作過程中進行適當的延伸,使學生了解不同圖形的特點,讓學生對圖形形成基本的認識。隨后讓學生講述自己生活中的圖形,將所學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回答過程中讓學生思考我們所見的立體圖形與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由簡單的平面圖形延伸至幾何圖形,讓學生對立體幾何形成簡單的認識,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小學生都有愛玩、好動的天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迎合學生的喜好,為學生舉辦與課程相關的腦洞活動,在學習內容中融入娛樂元素。通過主題活動,為學生營造較為寬松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舉辦活動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增強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根據數學課程的相關內容,確定主題,并進行創新,以創新性的數學主題活動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教師在準備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活動主題與數學內容的有效結合,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1]。
比如,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時,數字的不斷增大給學生的學習增添了難度,為了營造較為寬松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我在課上為學生準備了主題活動——在班內進行計算接龍,在黑板上為學生準備好計算題目,學生接龍回答,回答錯誤的學生要上臺進行算式演算,直到得出正確的結果。基礎計算之后,為學生升級難度——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混合運算,讓學生自己在草稿紙上計算,速度最快且正確的學生能夠獲得一定的獎勵。通過獎勵對學生形成激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組討論的形式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有所差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分組,在小組中既有層次較高的學生,也有層次較低的學生。不同層次學生結為一組,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數學課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確定主題進行討論,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內表達自己的想法,降低學生對面對全部學生進行表達的抵觸情緒,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層次較高的學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層次較低的學生幫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層次較低學生的學習狀況。雙方在交流的過程中是一個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過程。這樣的形式能夠彌補教師不能實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不足,提高學生的效率和學習水平[3]。
比如,學習“數據收集整理”時,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和整理,幫助學生對數據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上課時,我為學生確定了一個主題“班內的學生”,讓學生根據班內的學生進行數據的分類整理,至少提出三種分類整理方式。之后由學生結成小組,每個小組內有數學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也有水平較低的學生,在共同交流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層次較高的學生可以帶動層次較低的學生,幫助學生拓展思路。小組交流使學生產生了更多的想法,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這一過程中,我對各個小組進行觀察,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發言,保證課堂秩序。
練習題是數學學習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通過練習學生才能及時發現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隨后進行訂正,提高做題的正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妙運用練習題,通過專題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回顧,同時專題練習符合數學板塊性強的特點,針對教材內容進行專題練習,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練習效果。通過練習結果,教師能發現學生在階段學習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同時幫助教師尋找授課的重點,明確課堂的授課思路和重難點解析,提高授課效率。同時,對專題練習的題目進行適當延伸,讓學生挑戰一定的難度,幫助學生進行拓展,拓展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生的做題思路,為學生之后的學習奠定基礎[4]。
比如,學習“表內乘法”時,表內乘法運算是需要學生掌握的基礎內容,在課上講解結束之后,我帶領學生進行表內乘法的專題練習,在課上為學生布置了二十道表內乘法的計算題,要求學生在15分鐘之內完成計算任務。給學生規定時間,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時間意識,提高學生的做題速度和準確性。學生做題結束之后,快速進行答案對比,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表內乘法的運算是基礎的運算題目,需要學生熟練掌握乘法表。在進行簡單的題目練習之后,我對練習的題目進行延伸和拓展,將乘法問題代入簡單的應用題中,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應用題中需要學生對涉及的數字進行篩選、處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通過課上的專題練習,幫助學生鞏固基礎,并進行適當的延伸,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學習是一個奠定基礎的過程,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要進行適當的拓展。并以主題的形式進行拓展,明確學習思路,為學生呈現更加清晰的學習內容。通過主題課堂拓展,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的思路,為學生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