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帥
(遼寧省海城市析木中學 遼寧鞍山 114200)
史料實證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通過真實、可靠的史料知識,獲得歷史認識和學會歷史結論的一種能力品質,包括兩個關鍵要素,第一,真實與可靠的史料內容,第二,史論結合能力。它是歷史敘述的依據,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作出客觀、精準的評價,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及歷史知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有良好的輔助作用。為此,本文以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為前提,對其重要性和策略進行探究。
歷史是對過去所發生的事件的學習,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能力,以學情為基礎展開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引導,史料的運用,是在探尋歷史本源中進行的學習和思考,既可以充分契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又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在追溯本源的過程中調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增強歷史學習的科學性,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分析、探索的學習習慣。并且,對于初中生而言,思維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特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要重視學習過程中的層次化建設及教學內容的拓展和開發。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是以史料為載體,深入歷史本真探尋學習的過程,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還可以從知識立意過渡到能力立意、素養立意,在史料實證培養中,教師要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提高綜合素質,強化課堂教學質量[1]。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育教學以講為主,而素質教育理念下,提倡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就是說,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能力,可以以史料為載體創設問題情境,在交談互動、情境帶入中,激發學生的探索能力,培養學生用史、學史的自主學習興趣。例如,教學“秦統一中國”歷史內容時,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其導入戰國七雄、秦朝疆域圖、賣衣服的人讓秦人抵押玉佩寫字據,可是他寫的字賣家看不懂,秦人對他的旅行失望極了等情境圖片,在情境中出示以下史料:第一,延尉李斯儀曰:……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第二,戰國七雄長期分裂割據,嚴重破壞和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自然人心厭戰,安定統一成為時代的呼聲。通過情境和史料的運用,讓學生思考:以上所講是什么事情?秦統一的歷史條件是什么?在史料運用和問題情境設置中,提高學生的歷史理解和解釋能力,培養其史料實證觀念素養。
歷史的學習并非只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過去,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歷史知識學習,認識當今社會發展的歷程變化,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認識社會結構形態。而史料作為學習歷史、理解歷史的有效前提,培養史料實證能力,可以通過史料資源開發為輔助,在提升學生史料運用意識的同時,開拓眼界,積累經驗。例如,教學“百家爭鳴”歷史內容時,可以先為其導入奧運會開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誦讀論語的場景,然后為其導入百家爭鳴相關史料,進行學習探索,如史料一:凡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說,以此馳說,取舍諸侯。史料二:講述歷史典故——苛政猛于虎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史料三: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裂變,將原本屬于貴族……中華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們的深刻影響。在史料運用中,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為教育背景,讓學生就古今社會思想的變化和文化進行探索分析,以此提高學生對百家爭鳴局面的認識,理解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現象的地形勢圖,強化史料實證能力[2]。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能力,就要讓學生科學運用史料知識解釋歷史,理解歷史現象,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夠客觀分析歷史事件。為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構建史證多維評價體系,在多內容、多主體評價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能力。例如,教學“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歷史內容時,教師可以運用史料圖片如“西域位置圖”等,使學生對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有一個清楚的了解,也可以運用匈奴當時的社會現狀做史料分析,如“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福服從北夷……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不可勝數”等,使學生認識當時的社會憂患,認識絲綢之路搭建的優勢。在史料分析中以當今一帶一路為背景,進行知識關聯,提高史料實證素養,從歷史的角度展開客觀評價,讓學生在自評和互評中提升自我,最后由教師進行綜合評價,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能力的培養,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可為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條件。為此,教師可以在史料運用中設置問題情境、開發史料資源、構建史料多維評價體系,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探索能力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