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道昆
(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肖咀中心幼兒園 甘肅慶陽 745408)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部分教師只注重寫作形式,盲目地讓學生背誦精彩段落、好詞好句、成語、名人名言等,指導學生將其套入自己的作文中,以達到為文章增色的目的,但流于表面形式的寫作教學很容易使學生對寫作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寫作就是華麗辭藻的堆砌,而忽略了寫作中思想和情感表達的內涵。其次,很多教師忽略了寫作指導的重要性,學生完成寫作后,寫句評語就算給學生進行了寫作指導,沒有對學生實際寫作問題進行針對性的點評和分析,導致學生既不會寫,也不會改,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寫作興趣。
寫作強調學生真情實感的表達,是源于生活且對生活升華的表達,但由于學生年齡偏小,無法自己理解并掌握相關寫作技巧,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結合課文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滲透和引導,但實際語文教學中,寫作教學被視為單獨的模塊,教師未能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有效的寫作技巧指導,導致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內容千篇一律,空洞無物、毫無真情實感,更談不上寫作技巧。
對小學生而言,寫作是枯燥乏味的,由于年齡小,生活經驗少,知識積累也相對匱乏,學生在寫作時常常陷入無從下筆、無物可寫的境地,于是在寫作過程中胡編亂造的情況比較嚴重,從而滋生出排斥抵觸寫作的問題。
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借助更加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拓展學生的寫作視野,使學生領會到生活是寫作靈感的來源,充分發揮自身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對身邊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獲取更加細膩的感知,從而走出無物可寫的困境。教師可以在寫作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將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記錄,并組織開展多樣化的語言教學活動,如成語接龍、填詞游戲、看圖講故事等,引導學生在大量的語言活動中拓展知識視野,提高語文表達能力,為學生進行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和寫作是兩大主要模塊,閱讀和寫作看似獨立但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閱讀教學中學生不僅能學到基礎知識,提高閱讀能力,也能在閱讀中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寫作技巧、謀篇布局的巧思等,只有將閱讀和寫作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更加高效地獲得寫作技巧的指導[1]。比如《觀潮》這課,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文章脈絡,學習作者的布局手法,然后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掌握文中的寫作技巧,從而使學生在讀寫結合中既提高了閱讀能力,也學到了寫作技巧,實現了寫作水平的提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提高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環節。為了使學生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表達向文字表達過渡,先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引導學生描述自己的感受,使學生逐漸習慣于口頭表達,并渴望用文字來表達情感和思想,從而使學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從說到寫的轉化,體會到寫作的樂趣,進而對寫作滋生出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通過文字進行思想和情感表達,實現了從“不想寫”向“我想寫”的轉化。比如,學習《坐井觀天》這課時,教師啟發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化身小青蛙,猜猜最后是否會跳出井口,如果跳出井口又會說些什么,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起學生的表達欲望,進而踴躍地通過語言文字進行表達。
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喚醒學生的情感意識,在無處不在的生活細節中捕捉點滴的感悟,鼓勵學生將生活感悟及時進行記錄和整理,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素材。教師也可以借助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讀后感的形式記錄自己的閱讀感悟,鍛煉學生的文字駕馭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真情實感地表達,解決小學生作文中空洞無物、情感不真摯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比如《聽聽,秋的聲音》,教師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出秋天中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喚醒學生對生活的感知,激發起學生的情感意識,使學生在視聽體驗中獲得對秋天生活的感悟,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好習慣。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需要教師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通過讀寫結合指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寫作方法,培養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好習慣,做好寫作素材積累,使學生從寫作困境中突破寫作障礙,實現我手寫我心,我口述我心的寫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