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桂英
利用信息技術展開的數學課堂,可以幫助學生拓展數學視野,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已成為現代化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合作學習,為學生創作豐富多彩的合作氛圍,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學習探究中主動配合,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下文是我對合作學習背景下小學數學信息化教學策略的一些淺析。
在傳統的小學合作學習過程中,數學課堂過于封閉,教師對教材上的知識只是通過板書進行講解,沒有辦法達到教學目的,學生之間無法構建高效的合作學習。對此,教師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營造出良好的合作氛圍,構建開放的數學課堂。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自主進行合作學習,把數學學習由課內逐漸延伸到課外,由封閉課堂到開放學習,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學會自主學習。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還可以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動對學習內容進行探究,提高數學學習效率,同時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學習“二十四小時計時”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示幾張時刻的圖片,讓小組成員進行討論。每個小組有一次回答的機會,其他小組來糾正。小組通過討論進行回答,其他小組進行演算。通過這種方式營造合作氛圍,幫助學生融入到數學學習中。
對于高效課堂的構建,課堂問題的創設至關重要,它決定著一節課的基本走向,也是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占據著課堂的主體地位,也是課堂問題的主要探究者[1]。因此,在一節課的開始,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可以通過合作進行問題探究,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利用信息化創設數學問題情境,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被問題所吸引,自覺地進行問題探究。在這個過程中,能幫助學生掌握合作技巧,懂得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師先制作一個五分鐘左右的微課,給學生展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小組討論,說一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差異,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質。上課時,數學教師要做一個引入:我們身邊有多種多樣的圖形,那么哪個同學能說一說我們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長方形的呢?接下來,讓我們更深入地探索一下圖形吧。之后讓學生討論生活中常見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物品。
必須學生自己實踐才能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點,才會印象深刻。學生要想靈活運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不能單純地靠老師的講解,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究,教師只起協助和引導的作用。學生在進行小組合作時要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能力,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可以加入到小組探究中[2],知識只有經過學生自己去探究并進行驗證和總結,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才能靈活和有創造力地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體現并實現數學的價值。對此,教師可以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數學課程中,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從而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對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首先要清楚自己在小組中的作用,在小組合作中實現自主探究式的學習。學習“小數的加減法”時,小組可以先對計算進行自我探究,得出得數時進行小組討論,看看哪個答案正確,而計算錯誤的又在哪一步出現了錯誤。最后,教師在多媒體上進行計算演示,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綜上所述,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合作學習中,一定會推進教育的發展變革,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積極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中,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我們要利用信息技術教育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合作學習的優越性,讓學生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