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東明
對于現代社會來說,文化事業越來越重要,人們對文化事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現代教學的發展需要[1],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興趣,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能夠養成積極主動學習傳統文化的習慣。另外,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而小學生活潑愛動的性格導致其無法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可以給予教學活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傳統文化與數學教學的有效融合,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滿足現代學生的發展需要,能讓學生積極、健康、全面、有地成長和發展。對此,現代教師要將傳統文化有效滲透到教學中,采取合適有效的策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小學數學所學習的內容雖然基礎,但邏輯性強,蘊含豐富的思想性[2], 學好數學,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需要教師挖掘文本中的傳統文化素材,進而讓學生能夠感知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教材注釋、教材習題等,有效地為學生傳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教材內容為例,學習“年,月,日”時,可以了解到有關時間的傳統文化。為此,教師可以給學生補充“天干”“地支”等內容,讓學生了解古時候人們記錄時間的方法。了解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現代時間換成古代時間,以此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樂趣,進而感知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小學生心智尚未成熟,學習的毅力不夠,為此,教師在教學時不應該局限于教學課堂,還需要結合課外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因此,在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傳統文化的學習機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學習內容,設計有關的傳統文化主題學習活動。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教材內容為例,學習“方向與位置”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指南針”主題學習活動,了解指南針的發明年代、原理等。又如,學習“軸對稱和平移”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學習“剪紙”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讓學生了解剪紙的魅力,進而感知數學之美。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傳統文化設計數學活動,以此讓學生感知數學與傳統文化結合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數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數學知識是無數優秀的古人憑借自身的智慧和對數學的熱愛所創造出來的。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融入數學的發展史,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3]。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數學家發明創造數學知識點的過程或小故事,以數學家的學習素養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教材內容為例,學習“圓”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祖沖之發明圓周率的背景、原因、過程等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家發明數學定理的艱辛和困難,進而培養學生學習上不畏困難、堅持不放棄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綜上所述,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下,將傳統文化和小學數學教學有效結合,滿足了現代社會對教學的發展需要,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數學能動性,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深刻認識到兩者有效融合的重要性,積極進行教學反思和總結,全面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引導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