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青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恭城縣蓮花鎮東寨小學 廣西桂林 542501)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等。
從學科教學出發,數學學科需要學生的思維發展、思考能力、實踐能力、結合能力和運用能力,這也是數學學科所要達到的目標,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數學教學都以教師的講解為主,極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導致學生的能力難以得到鍛煉和培養。而信息技術的引入則有效解決了此類問題,與傳統教學形式不同的是,信息技術尊重和保障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信息技術的引入能有效吸引學生目光,從學生真正感興趣的形式出發,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消除傳統教學的疲憊和枯燥情緒。
傳統教學形式借助板書、講解和課本,長此以往,形成固定死板局限的教學模式,而信息技術教學形式借助圖片、音樂和視頻,直觀上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同時,信息技術所呈現的許多內容是傳統教學所達不到的,如網絡信息搜索、課堂拓展補充、衛星地圖調用和沉浸式氛圍等[2]。
許多學生的家長可能由于工作、時間等問題而難以及時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從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內容不了解,尤其是農村家長,只能憑借成績單接收學生的學習狀態。而在信息技術下,教師可以輕松與家長建立溝通交流群,如微信、QQ和網站等,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視頻、好人好事及時反饋在群里,便于家長及時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平臺組織班會,與學生家長進行便捷的語音溝通,加強彼此對學生學習生活上的了解。
小學生的認知相對不足,缺乏一定的學科能力,在學習中難免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挑戰。而信息技術可以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和難以理解的邏輯關系通過逐步分解變得直觀、簡潔[3]。以“多邊形的面積”為例,章節要點在于對多邊形的整合分割,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直接傳授方法則會影響阻礙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思維發散。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投影和電子白板將一個多邊形展示出來,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鼓勵有想法和有答案的同學直接在投影和電子白板上進行圖形的分割,教師將上臺同學的答案截屏保存,在教師講解環節,將所有截屏圖片投影,帶領學生逐個進行分析和判斷,找出正確或錯誤的分割線,在一次次的尋找中探究正確答案。
教學結合生活是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手段,這可以快速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以“時、分、秒”為例,在開展基礎教學后,教師可以播放微課視頻,視頻內容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為主,根據時間節點進行一天的大致內容,比如7:30起床,12:30吃午飯等等,通過微課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容聯系實際生活。此外,教師可以調出電腦上的時間,通過改變時間,讓學生做出相應的動作,比如老師調出下午放學時間5:00,學生要做出收拾書包的動作,老師調出午睡時間13:30,學生要做出睡覺的動作。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在深入理解基礎知識的同時思考生活中的知識。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知識模型,在直觀感受下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以“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為例,章節內容涉及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為了使學生直觀理解掌握此要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電子白板上畫出任意三條長度的邊,讓學生通過移動判斷能否構建出三角形,學生判斷完畢后,教師再更改邊長,再組織學生進行移動和判斷,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兩條邊確定后第三條邊的長度區間。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思考、探究、動手和實踐能力,這種方式比教師單方面的知識傳授更有效。
信息技術的開展對學科、學生都有積極的作用,教師應及時掌握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的要點,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