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榕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外國語學校 廣東佛山 528200)
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小組合作這一教學模式能促進學生的思維,給學生的知識實踐應用提供良好的平臺。學生在小組里分工合作,團結互助,相互扶持,共同努力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這一學科的主動性,以及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成就感。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參與學習,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進行分工合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實現優勢互補,促進課堂吸收,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遵循了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規律,強調了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導因素。初中歷史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保證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歷史科目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可以高效的進行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還遵循了認知論,認為在小組合作的初中歷史課堂當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會從中獲益。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越積極的學生收獲會越多。由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歷史課堂的壓抑氣氛,使整個課堂的氛圍更加有利于知識的掌握。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聚在一起互相幫助,在小組的內部呈現團結的力量,滿足了每位學生的交往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需要。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相互關心,合作研究,從而達到共同進步。[1]
在傳統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教師在講解,學生在傾聽。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師可以在課堂的教學中,傳授給學生更多的知識,但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對于學生而言,歷史是初中階段的一門新學科,學生對歷史的學習是懵懂的,沒有任何學習方法。歷史中有很多知識需要學生進行記憶,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這不亞于讓學生對課本知識死記硬背。剛入學的初中生相對課業壓力較小,還能抽出大量的時間背誦歷史知識,隨著學生年級的慢慢提升,學生的課業壓力越來越重,背誦歷史知識對學生是巨大的壓力。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是以教師的授課為前導結構,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作為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師在小組合作的教學過程中,要以小組為核心,要求學生互助合作,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所提出的要求,進行自主探究。在小組合作的最后環節,教師根據小組成員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并給予相應的獎勵。學生在小組合作的環境下,要學會和他人溝通交流,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學會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學會如何說服他人。從根本上,改善傳統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整體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小組合作的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自由的探討與研究。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對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并且還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將趣味性、集體參與性、競爭性、合作性融為一體,增進學生互勉互助,提高學生英語課堂學習的效率。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個性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利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為了使學生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每位同學的歷史學習能力、知識儲備含量和理解能力都有所提升,就要保證所劃分的小組必須是科學有效的。因此,在進行分組之前,教師要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基礎與學習能力進行深入了解,進而剖析學生的個性與特點,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測驗成績,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要堅持組間同質和組內異質的方式,確保每位同學都可以參與到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平衡每個小組之間綜合實力。
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較強、普通和較弱。通過三個層次,在根據學生的不同性別與性格進行分組。例如,教師在教學“盛唐氣象”一課時,可以向較弱層次的學生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如盛唐時期的手工業是如何發展的。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習較好的學生可以調動學習較差的學生,使學生的學習思路更加開闊。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全班的同學,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相應的提升。
初中生一般比較喜歡新奇的事物,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對學生進行分數控制。首先,教師要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內容;其次,教師要針對小組成員進行明確的分工,每個組都包含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最后,教師把每個人的名字,按照小組寫在黑板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有的小組成員都可以通過回答問題,以及完成自己的職責,進行分數的加減。教師也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問題設計,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使每個小組成員都可以加上相應的分數。[2]
例如,教師在教學第4課“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一課時,可以根據教學目標,設立時間軸,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填寫時間軸,每完成一個階段時間軸,就可以加上相應的分數。通過這種形式,學生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會更加認真參與到學習中。從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打造高效初中歷史課堂。
對于小組合作的課堂模式,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充分保證好課堂的紀律。很多學生會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進行一些與課堂無關的聊天內容。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是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教師的課堂管理力度不夠;二是給予學生的探討時間過長;三是學生在討論結束后,并沒有得到教師的及時反饋。[3]
例如,教師在教學“北宋的政治”一課時,教師可以任命小組長進行輔助管理,加強巡堂力度。教師也要在小組討論之前,明確本次的討論結果,可以獲得的分數,以分數作為激勵。同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問題難度,給予學生不同的討論時間,確保課堂時間不被浪費。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要及時給予學生反饋,使學生感覺到自己的討論成果得到了教師的重視。這樣,小組討論的效果會更加明顯,從而打造高效課堂。
綜上所述,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習時更加充滿成就感。教師要關注初中生的學習要求,為學生打造平等與自主合作的學習平臺,用新型的教學理念、輕松的學習氛圍,確保學生的學習效率,打造初中歷史的高效課堂。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適合社會發展潮流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