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
(重慶市萬州區紅光小學 重慶 404000)
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在學校教育空間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氣象。教師勇于創新,學生展現天性,教育信息化作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教研工作坊紛紛的建立起來。在這樣的教育大背景下,學生擁有了更為“長效”的教育平臺。作為小學數學教育者,一次次參與創新與改革活動之后,我們可以發現,“純專科”教學不僅缺少吸引力,還會缺少教育效能。要想高效化地落實教學目標,我們需要做的是調整與改變,不斷進行整合,讓學科之間整合,讓小學數學教學與新的教育技術進行整合,當然,還要讓其與現實生活進行整合。這樣,小學數學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力,小學生才能形成更為穩固的知識體系,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會按照教師用書、教材設計,有條不紊地一步步完成每一個小目標。在這一過程中,一切都似乎井然有序。作為一線的小學數學教育者,我對此的看法是“學生不能死讀書,教師也不能教死書”,尤其是在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中,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我們落實教學目標的重點已經不是“知識量”而應該是學習方法,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方法。教材對于教學活動來說,有極大的指向性,如同為我們畫了一個“范圍”。教育者在引領學生完成知識學習活動時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將小小的“范圍”高效化地應用起來,培養出科研型的教育者。此時的小學生也會生成學習能力、辨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實施“整合”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從學科內開始,讓學生借助對比、類比、探究來完成學習目標。如,在上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這兩節課的第一課時后,這兩節課的“試一試”可以整合成一節40分鐘的課。兩節課的“試一試”運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樣的,第1題都是用公式的逆運用和列方程這兩種方法解決問題,第2題讓學生通過計算明白同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同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積相等。而且,學生在學習完平行四邊形后,根據知識的遷移,能更好、更快地掌握三角形的知識。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會厭煩教師的講解,他們會期待后期的自主探究活動,他們既可以發表自己的想法,也會對他人的想法、做法表示肯定與尊重。他們得到了課題,會在模仿教師方法的過程中完成對課題的探究與反思。此外,他們還會全面發生改變,展現出自己的全部感知能力來完成學習活動[2]。
經過2020年初的新冠病毒疫情后,我們可以發現,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空間的融入度越來越大。在將小學數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的過程中,可以發揮出無限的教育效能。其中最突出的有四點,首先是能讓學生在人文化的學習氛圍中學習理性的數學知識。第二,加強了教育空間中的互動性,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更有針對性。第三,生活化的教育元素大量融入日常教學活動。這其實也是一種“整合”。第四,使學生擁有了自我展示平臺。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倡導“做中學”,倡導學生成為主體,新技術的融入使這一切成為了可能。在將小學數學教學活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過程中,其實是與一個無限的教育“資源庫”進行整合。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時,可以先安排學生找一找我們周圍的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有關面積的知識,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他們設計一個裝飾教室的方案,如:需要購買什么規格的瓷磚,需要購買多少,需要多少面積的玻璃,需要多少涂料,大約需要準備多少錢等。學生可以通過登陸一些提供家居裝飾信息的網站尋找一些必需的資料數據用于解決問題,從而在這種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運用信息的能力。小學生雖然“年齡小”“能力不足”,但他們有無數的可能,他們需要成為“智能型”的學習者與生活成員。
學科整合也是當前的一種教育趨勢。小學數學之所以成為“主科”,就在于其基礎性。它是學生學習其他理科的前提。在進行學科整合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從這一點入手,借助學科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不斷進行知識遷移、方法遷移、能力遷移。如當前的小學科學教學往往和小學數學教學之間構建出了整合教學體系。其改變原因就在于小學科學的教學離不開數學知識,用好用活數學知識,對自然科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有很重要的作用。數學作為科學的工具主要有兩個各個功能。一是把科學理論抽象成“公式”,另一個是對自然現象定量的描述與測量。在小學階段,數學在科學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二個功能方面,如計算、測量、形狀、位置、制表作圖及用數學語言來描述解釋圖表。如果只是大致了解科學觀察的現象和測量的數據,不但不會實現科學課探究的目的,還有悖于科學的學習態度[3]。
綜上所述,在落實小學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整合已成為一種趨勢。在整合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學會變得越來越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會越來越高好,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會擁有豐富的見識和體驗。在學生一點點的變化過程中,小學數學教育空間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這一過程中,數學教學對小學生的影響也會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