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玲
(遼寧省沈陽市康平縣郝官九年一貫制學校 遼寧沈陽 110500)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初中生物教學的目標與任務由應試教學模式中以知識傳授為主轉換為了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育與發展。在這樣的教育形勢下,如何應用更加先進且高效的輔助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成了初中生物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近年來,思維導圖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關注與重視,作為一種新型的思維組織工具,它能從多個角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發散思維,符合初中生物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應積極探索基于思維導圖的生物教學模式,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
思維導圖是以一個中心詞為主題,不斷向四周發散所形成的條理清晰、結構簡明的可視化思維地圖,是對細碎凌亂的知識展開系統整理的重要途徑與手段。
思維導圖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有效應用一方面能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生物知識網絡框架,提高學生的知識歸納、總結與分類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教學,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思考與探究的空間,進一步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主學習意愿。此外,還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水平得到較大的鍛煉與提升,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與問題意識的發展[1]。
合作學習是初中生物教學中常常會采用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之一,將思維導圖融入小組合作探究環節,組織學生集體對教學內容與相關知識進行整合、梳理,集思廣益,并形成可視化的學習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在相互交流與幫助中不斷拓展與延伸自己的思維,學習并借鑒他人的思維模式,在互幫互助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例如,教學“生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開展探究活動,以“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為主題與中心詞,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內部頭腦風暴的形式,每個成員獨立思考,發散思維,將所想到的與主題相關聯的知識一一羅列出來,并按照自己的習慣初步繪制知識結構框架。在此基礎上,展開集體討論,分享自己的思維過程,探究最優化與全面的模式,共同完成思維導圖的構建,在不斷拓展學生思維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傳統課堂下學生的課堂筆記往往是對教材中重點內容的復制與抄寫,這樣的筆記并不能幫助學生形成系統性的知識框架,也難以實現知識之間的關聯,導致學生只能對知識進行強制記憶與背誦,而缺乏邏輯體系,不利于對生物知識的綜合與實際運用。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完成筆記的制作,以單元主題為思維導圖中心,通過各級分支的延伸拓展將零碎的知識整合到一個有機整體中,使知識之間的聯系一目了然,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與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將單元主題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通過知識的講解構建思維導圖的基本框架,具體內容如下: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分支,不斷完善與拓展,使得學生更好地抓住教學的主題與中心,圍繞中心層展開深入學習。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過程中,復習教學往往是圍繞習題訓練展開的。這樣的復習模式雖然能提升使學生的解題能力,但是對知識體系的形成缺乏一定的幫助,且在后續學習中,學生容易遺忘知識。而思維導圖的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復習的效率,一方面,它能使學生通過直觀的結構與框架迅速回顧整個單元的知識與內容,抓住重點,另一方面,學習了新的知識后,也能在分支與層級中建立舊知識與新知識的鏈接,實現知識的綜合運用。學生養成反復翻閱、不斷擴充已制成的思維導圖習慣后,能讓后續復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
例如,復習與細胞生長發育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現在課件上展示“細胞的生命歷程”這一主題,在此基礎上延伸出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癌變等分支結構,在每一個具體的分支下帶領學生回顧知識,發散思維,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達到查漏補缺、溫故知新的效果,強化學生對相關內容的認知與記憶。
總而言之,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要與時俱進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嘗試將更多新型教學手段引入課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