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宜科
小學科學課程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課程,它對學生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都有非常大的幫助。探究能力是一個人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和解決能力,是日常生活必備的技能,可以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很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但由于上課時間緊張,導致學生動手機會較少,讓有想法、有創新的學生不能得到發揮,這樣會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還會嚴重降低課堂效率。下面,本文對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作出論述。
教師在教學時要以課本教材為主,課外教材為輔,不能局限于教材,應活用教材進行適當拓展,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教師在教學時將課本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能讓學生覺得課程不再枯燥乏味。例如,在講解身體的結構時,將書上的人體圖片拿來講解,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直觀地觀察和了解。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播放3D的人體圖形讓學生全面認識,也可以讓學生觀察自身的身體結構,親自感受人體的特征,并在探究中學習到知識。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教師可以通過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讓學生愛上科學。探究的興趣來自于對問題的發現,所以,教師應多向學生發問,設置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可在潛移默化之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例如,學習“水能溶解一些物質”這節內容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水能溶解哪些物質”“水能溶解的物質中有什么區別”等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也可以自己再發出提問讓其他學生回答。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興趣,還能活躍課堂氛圍,滿足學生的探究欲。同時,學生在討論的這個過程中還能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提高合作探究能力,也能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小學科學是一門與生活貼近的學科,實踐活動是一個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方式。因此,教師應增加課外時間活動的次數,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開展探究學習,引導學生自主實踐,提高動手能力。例如。學習“各種各樣的花”時,可以讓學生一起去課外進行小組采花活動,并把它做成樣本然后和小組內同學相互交換,再各自講解自己的花的種類。經過這樣的合作探究花的知識后,學生可以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識,還能增加同學間的友誼,是一個非常棒的實踐活動,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上課的基本流程是教師先進行注意事項的講解然后進行簡單的實驗步驟演示,但對小學生來說,這樣的方式很難記憶,導致他們在隨后自己上手時手忙腳亂、不知所措,還會發生一系列問題。所以,教師講解后要隨時關注學生的操作,然后進行及時的糾錯,規范學生的操作。例如,教學“學一點種植技術”時,教師可以先做一遍示范,教給學生如何拿鋤頭、如何把土拋開、土坑需要留多少位置、再如何把植物放進去、澆多少水等一系列流程。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教師在學生之間進行觀察,看哪位學生的操作有問題,及時進行解決,進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規范性。
科學是一門比較輕松簡單,以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學科,教師在考核時應重點放在考核學生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少一些單純的記憶性問題,多一些實驗設計和動手制作的題目,正能讓學生實現以學為主。只有教師構建了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才能真正激勵學生去探究和探索。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學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活用教材,巧設問題情境,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構建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多多參與實踐活動,勇于嘗試。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總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除了教師要敢于放手,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還要注意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形成嚴謹對待科學的態度,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習慣,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