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花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教育局 甘肅隴南 746400)
生本課堂是課程改革下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形態,是指和諧、民主的課堂環境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方式完成知識理解和內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以學定教”的角度開展教學設計,圍繞學生的學習特點、心理特征、學習需求等方面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并借助科學的教學評價推進高效課堂的建立,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前預習是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有效的課前預習能使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直以來,由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限,難以僅憑文字描述和例題順利完成知識理解,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也影響了課前預習環節的有效性。因此,核心素養下的中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學生傳統的預習方式,要為學生制定預習導學方案,引導學生按照導學要求,有目標、有方法、有標準地開展課前自主學習,并鼓勵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記錄自己遇到的問題,嘗試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對于疑難問題可以課前反饋教師,方便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1]。比如,學習“認識鐘表”時,教師為學生布置了問題導學:鐘表面上都有哪些組成部分?表針的運行有哪些規律?你會識別鐘表時間嗎?你會書寫你讀取到的時間嗎?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導學問題在生活中通過觀察、思考、操作、總結歸納出答案,問題導學輔助下,使學生清晰地找到了預習思路,發現了知識的重難點,大大提升了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取得了良好的預習效果,也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小學生由于年齡偏小,通常對事物的認知依賴于形象思維,思維能力存在明顯的局限性,而數學學科不僅知識點龐雜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在理解和吸收上存在不小的難度。為了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容易,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將原本抽象的知識內容以生動、直觀、具體的影像形式進行呈現,從而使學生將形象思維與抽象的數學知識內容結合起來,這樣既能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也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和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比如,“運算定律”中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教學中,教師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結合之前學過的湊十法進行理解。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輕松理解了知識內容,既增強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也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用性,進而形成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數學思維,實現了學生知識與素養的協同發展,構建出了高效的生本課堂。
數學學習是思考、分析、探究的過程,由于學生思維能力有限,常常難以通過獨立思考順利完成知識理解,因此,核心素養下的數學教學可以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探究,通過組內的交流討論、思維碰撞,打破固化思維,對知識內容完成深層次探究,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也能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突顯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中構建出高效的生本課堂。比如,學習“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對本節知識內容進行深入探究,從之前學過的圖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多邊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結合之前學過的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找到新舊知識間的緊密聯系,進而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熟悉的長方形,將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梯形轉化為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進而推導出多邊形的面積公式,順利完成了對本節知識內容的理解內化。
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生本課堂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開展教學設計,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對知識的深入探究中實現知識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高,構建出高效的數學生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