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云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張甸初級中學 江蘇泰州 225527)
新課改實施以后,我們強調知識要與實際生活相連,所謂知識,就是實際生活中的諸多內容,經過高度提煉之后,形成的一種總結性的規律。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所教授的知識正是在實際社會中面對生活,人們應該保持的態度和遵守的行為準則。很多時候,我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所教授的內容對學生未來的人生會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讓學生突破課堂與生活的界限,真正打通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懂得在課堂內外始終貫徹這種態度。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三維教學目標。
如今,我們的教學強調的是三維目標的實現,也就是知識、技能和情感價值觀的統一。在這樣的結構下,我們常常會認為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知識與技能在課堂外的延伸,所指的就是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面對具體事件所展現出的狀態。但事實上,在生活中,課堂與實際社會并不應該截然分開,我們談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時候,首先要涉及的其實也是學生對課堂的態度。因此,首先要關注的是學生對課堂的熱情與興趣,對學習的嚴謹態度以及面對課堂內部的知識,學生所展現出的價值取向等。只有學生先對課堂中的內容展現出了良好的態度,才能保證學生愿意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貫徹它[1]。
課堂之外,學生的生活會更加豐富多彩,每個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處境都會有些許不同。而我們在課堂中所講授的知識是一種大而化之的框架式的內容,具體怎樣貫徹這種知識,需要每一個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帶有一定的獨立性與遞進性的特征,這些內容共同構成了從低到高的發展整體。這不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點給出教學的方法,更需要教師在課堂之外細心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態,給予學生良好的指導,與學生的家庭進行聯動,真正為學生提供一個完善的成長環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所教授的內容包括基本的社會規范,人們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規,生活中與人相處的基本方法,以及判斷事物正確與否的價值觀等。但要知道,每一個學生成長的環境都是不同的。我們所講解的內容,雖然是社會中普遍需要遵守的規范準則,但不能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同步理解這些內容。因此,必須找到一些根本性的元素,將學生內心對真善美的渴望調動起來,這個元素就是美。
雖然每一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成長過程有所不同,但對美的感受卻是相同的。在客觀世界中,美無處不在,存在于人們生活行動的方方面面。比如,在自然界中有山川河流之美,有神奇景觀之美,在人類社會中有互幫互助之美,有傳統禮儀之美。我們要懂得讓學生感受到美帶給自己的享受,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這樣才能讓學生進一步認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所教授的內容,從而在生活中貫徹這種情感態度價值觀。
我們既然強調的是三維目標的教育,強調讓學生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并貫徹它,就應該意識到這種目標的實現需要讓學生擁有獨立的人格,而不是簡單的讓學生強行記憶課堂中的條條框框。因此,我們要以人本的思想來展開教學,堅持學生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以興趣為導向,自主學習實踐[2]。
首先,對于課本中的教學內容,我們不應該直接給出現成的答案,而是應該創造一些具有矛盾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討論。在法治知識的講解過程中,會涉及一些社會中的熱點事件。我們可以讓學生就當下熱點的內容進行討論,比如打傷正在偷盜的小偷,是否應該賠償。這種帶有典型矛盾特征的問題,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討論欲望,會讓整體課堂更加活躍。同時,與之相輔相成的,就是我們要培養學生自主查找信息的能力,學生的討論不能僅憑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原始直覺,在討論過程中,要懂得引用法律條款,找到相關的案例等來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斷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從而真正形成適用于實際生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綜上所述,在今天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們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真正引導學生產生對課堂的興趣,并以美的元素滲透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對普世價值產生認同,從而在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貫徹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