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芳
(廣西柳州市第一中學 廣西柳州 545000)
高中數學是一門對學生邏輯思維與辨證思考能力要求較高的學科,進入高中時期后,數學教學的內容越來越專業,所涉及的公式越來越復雜,計算過程也變得繁瑣,加之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影響,導致數學課堂很容易陷入氣氛沉悶、枯燥無趣的境地,這顯然不利于教學工作的順利推進。然而,隨著數學課堂改革的實施,“翻轉課堂”理念為數學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如何將“翻轉課堂”貫徹落實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以此改變高中數學教學現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與興趣,最終實現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成為了值得所有高中數學教師思考與解決的問題[1]。
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實際學習情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而設計的,它對整個教學過程有綱要性的作用與意義。教師所設計的所有教學活動與環節都應圍繞教學目標而展開,因此,在備課階段,教師必須充分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制定。此時,教師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翻轉課堂是以“生本教育理念”為主導的,在翻轉課堂中,學生的中心與主體地位將進一步突顯出來。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首先要深入了解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課堂教學進度、學生的數學基礎、數學學習能力、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等,要杜絕脫離實際談目標的現象。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教師不能只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與技能的要求,更要追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教師要在掌握學生情況的基礎上,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細化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與要求。
例如,在制定高中人教A版“空間向量及其運算”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時,教師不能籠統地將目標設置為掌握空間向量的定義與運算方法,應進一步將教學目標細化到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能力發展等各個層面,可以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級別的教學目標,杜絕“一刀切”的現象,將學生的中心地位落實到目標設定中,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使各個學生及學生各個層面能力都能通過數學教學獲得進步與發展。
“翻轉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翻轉”過來,改變原有的“教師教—學生學—復習鞏固”的教學流程與模式。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習慣與將自己視為教學活動中的權威與主體,按照自己的意志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的提高與發展。為了改變學生積極性低下,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狀況,教師要改變數學教學模式,加強對課前教學活動的重視,鼓勵學生在課前進行前置性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在高中人教A版“橢圓”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前設計課前教學活動,為學生布置一些前置性的任務與作業,要求學生在正式教學前先根據自己的認知與經驗進行嘗試性的學習。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資源的輔助下展開觀察與思考,對橢圓的定義、特征、橢圓方程的計算方式及橢圓的幾何性質等內容形成初步的了解與認知。這樣一來,后續的課堂教學就能在一定的基礎上展開,可避免時間上的浪費,教學過程的推進也會更加順利。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中心與主體地位得不到凸顯,教師習慣性地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一味地追求學生解題能力與考試成績的提高。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在知識灌輸與機械化的練習中會失去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適當地組織小組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溝通與交流,共同學習、互相幫助,變被動為主動,在集體的智慧下實現對數學知識的主動探索與追求。這樣一方面能使學生在探究中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高自主學習與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為學生提供溝通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集體意識,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例如,教授高中人教A版“數列”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學習完數列的定義與概念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給出學生幾組數列,要求各小組通過內部討論探究分別計算出這幾組數列的通項公式,并通過得出的答案總結計算數列通項公式的方法與步驟,在小組探究結束后,每組成員分別派代表進行講解與展示。將獲取知識的過程從教師的講解變為學生的自主思考過程,在求解的過程中學生會對數列的定義產生更深的理解,也能在探究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可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能使學生獲得強烈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師要強化對翻轉課堂的認知,與時俱進地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與手段,將翻轉課堂的理念落到實處,實現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