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謙
教師在教授化學知識時,最根本的目標是讓學生將書本中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為了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將實驗步驟、經驗、理論徹底吸收和轉化,需要在加深對教材理解的基礎上,對教學方法、方案進行創新和創造,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層次理解實驗內容、意義,做到對化學知識的活學活用。
傳統教育體制中,教師主導整節課堂的走向及思考方向,更多傾向于化學理論知識的教學,忽視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對于全新教學模式缺乏理念上的認識。傳統化學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無,法激發學生興趣。另外就是化學本身的特點影響,化學主要是對微觀世界的講解和展示,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無法進行直觀的理解和學習,導致學生積極性不足。
隨著教學改革程度的不斷加深,信息化設備在教學領域得到了充分應用。教師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設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和資源,而且提高化學實驗效率,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由于化學元素不具備直觀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由于教師對實驗部分不重視,學生難以接觸到相應的實驗內容,大大降低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主動性。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整理案例,提高化學教學的實效性和高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實驗觀察活動,讓學生通過對實驗過程的觀察,清楚地了解實驗過程中不同元素的變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進行粗鹽提純實驗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實驗過程視頻,將實驗過程以直觀、細致的形式展示出來,增加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在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活動分為動手實驗和觀摩實驗。觀摩實驗,即演示性實驗,不需要學生動手參與和實際操作,觀察學習即可。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則屬于動手實操的實驗活動。二者的區別在于,驗證性實驗是已知實驗結果、規律、公式等內容,而探究性實驗則恰恰相反,它是根據對實驗過程、結果、公式的猜想,在教師指導下,大膽進行實驗的過程。學生在進行驗證實驗時,只需要進行簡單的操作或照本宣科的練習實驗步驟即可,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實驗的目的、作用無法做到深刻的認識,導致學生的感受和實效性較差。而在進行探究式實驗時,經由學生自己或小組討論后提出對化學規律、生成物的疑惑,通過查找資料,對課本知識進行全新的認識,在明確疑問猜想的具體內容后,請求教師協助或引導,進行相應的化學實驗,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實驗經驗和能力。在參與探究實驗的過程中,不僅有助于學生養成主動學習探究的習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實驗體會,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熱情。
隨著新課標的提出,化學教師在教授學生知識時,應將化學素養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化學素養能力,包括化學基礎知識部分和動手實驗部分[2]。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只重視學生的理論成績,缺乏對動手實踐部分的重視,導致學生動手實驗能力低下。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究性實驗中,借助手、腦間的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概念和知識。據調查,學生在記憶化學知識時,通過手腦的共同參與,其記憶效果是大腦單獨記憶效率的2-3倍,有助于學生對化學基礎的鞏固和記憶。另外,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由于需要用到大量的化學基礎知識,學生在實驗時候,可以對已學習的知識進行檢測和反思,能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缺陷在哪里,從而加強對知識的針對性學習,進一步完善化學基礎知識儲備。
例如,教師向學生提問“二氧化硫+硫化氫,會使二氧化硫液體變黃,那么,這些黃色的物體是什么呢?”學生通過對知識的整理和思考,最終確定產出的黃色物質為“水和單質硫”。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思維和素質能力,他們對實驗有較高的渴望心理。因此,教師可采用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更多的化學實驗,通過創新創造教學方法,增強探究實驗在課堂中的占比,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