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燁婷
(福建省廈門五緣實驗學校 福建廈門 361000)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和掌握了萬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按照億以內數的認識(包括億以內數的讀寫、比大小、改寫、求近似數)、數的產生、十進制計數法、億以上數的認識(包括億以上數的讀寫、比大小、改寫、求近似數)、計算工具的認識、用計算器計算這樣的順序編寫,為了分散學生學習的難點,編者把億以內數的認識與億以上數的認識進行分段,讓學生有一個緩沖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遷移自學能力[1]。
實際教學中,在認識億以內的計數單位時,教學到“億”這個計數單位時,學生會迫不及待地說出億后面的計數單位“十億、百億、千億”。如果將“億以上的計數單位”放在第二階段來學習,勢必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連續性也被打斷。出于這樣的考慮,我們嘗試重組教學內容,沿著十進制計數法、大數的讀寫法、大數的比較大小、大數的改寫和求近似數、計算工具的認識的順序進行教學。整合后的計數單位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單位間的聯系,讓學生體味到規定的深意。在教學大數的讀、寫、比較大小時,由于億以內數和億以上數的方法一樣,課堂上更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開展自主探究學習。這樣的重組使學生在課堂上興致盎然,學習更有勁頭[2]。
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谒枷敕椒ㄟM行單元整合,就是以思想方法的感悟來帶動單元知識的學習,發揮思想方法對知識學習的引領與帶動作用,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五年級學生要學習多邊形的面積,這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面積公式的學習都是以生活實例引入,通過“剪拼法”或“倍拼法”,將不會計算面積的平面圖形轉化為會計算面積的圖形并推導出面積的計算公式,將未知有效轉化為已知。所以,轉化思想貫穿單元始終。沿著轉化的思想主線,我們嘗試重組單元內容,教材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各安排了兩個課時用于探究公式和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包括公式的“正用”和“逆用”),我們對課時內容進行重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組合圖形的面積、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各用一個課時進行公式的探究及簡單運用,對于運用各個面積公式深入解決實際問題都留到單元的練習課上進行,以求最大化地讓學生感悟“轉化”思想的帶動作用。在單元教學中,引導學生經歷思想方法的感悟、生長及深化的過程,促進他們對思想方法的領悟與遷移[3]。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探究從數方格法入手,在數方格法的基礎上,用割補、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在轉化的過程,把平行四邊形剪一剪、拼一拼,最后得到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寬就是高,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于底乘高。此外,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要轉化成長方形”,因為長方形的面積我們已經會計算了,所以將不會的、陌生的知識轉化成已經會了的、可以解決的知識。
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再到組合圖形、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雖然圖形改變了,但是研究的方法依然不變,教師要適時放手,以先前獲得的思想方法為支撐,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轉化的方法在自主探究中自然地生長[4]。
在單元結束時,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歸納梳理,通過“如果只能選擇一個公式來計算所有圖形的面積,你會選擇哪一個?請說明理由”這一問題展開,幫助學生建構多邊形面積推導的知識網絡,建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長方形面積之間相互轉化的內在聯系,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還能深化學生對轉化思想的認知。
近年來,核心素養的討論異常熱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提出了十大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教師在進行單元教學時要關注十大關鍵能力的培養。
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要求學生通過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數特征,在學生得到2、3、5的倍數特征后,可以借助練習讓學生探究6的倍數特征并說說與2和3的倍數特征有什么關系,以此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逐步感悟、逐級生長的過程。我們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不斷深入研究教材,探索單元教學的整合,加強知識間的關聯性,讓學生形成系統化理解,為學生架起通向數學素養的進階之梯,讓他們的數學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