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琳
(福州市交通路小學 福建福州 350000)
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的講述為主,教育者按照其教學習慣和經驗,以固定的模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導致很多學生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缺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然而閱讀的過程并不是簡單的瀏覽,更注重的是主動思考和空間想象。并通過閱讀增強對文章的理解。低年級的學生,在理解和感悟能力上稍弱,需要教師在課堂內外做出有效的指引,因此,如何豐富課堂氛圍,調動學生閱讀興趣,成為教育者的一項新挑戰。
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多數人閱讀是整篇通讀,囫圇吞棗的方式,因此缺失了思考的過程。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弱,對于很多詞匯和語句一知半解,很容易在閱讀過程中造成概念混淆。而有效的閱讀不僅能夠提升閱讀速度,更能加深語文素養,提高閱讀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教師給予的合理有效的閱讀引導,增強文章的分析能力,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小學語文課本知識相對單一,對于求知欲較強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課外知識的注入能使其開拓視野,豐富文化內涵。選擇性的擴充課外讀物,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和空間想象力有著重要作用。在積累知識的同時,通過梳理和總結文章中心思想,激發學生的語文潛質,促進學生的寫作思路和技巧的提升。
有目的的閱讀更容易讓學生理清文章邏輯,了解文章架構。通過改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培養閱讀時的思考能力,能夠使學生在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內涵的同時,增加與作者的共情能力。并通過對文章脈絡的分析,了解其構成和創作背景,使思維能力得以提升。理想效果的形成離不開大量的閱讀積累,低年級學生課業相對輕松,課外之余,教師可對其提出建議,閱讀有價值的正能量讀物,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經驗,提高閱讀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
有效的閱讀能提升思考能力。在傳統的教學當中,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違背教學本質,將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造成學生缺失了自我思考的步驟。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當留出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并引導學生主動發問,探究文章困惑點。其次,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其精神體驗,增進核心素養的形成。低年級的小學語文,內容涵蓋較廣,古詩詞,優美散文,詩歌等,內容簡單,情感自然。但對于多媒體時代的學生來說,卻不夠豐富,缺乏與外界連接的魅力。因此在課堂學習的同時,加大課外知識的擴散,更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了解更多風土民情,人文習慣,足不出戶,豐富內心情感體驗[1]。
核心素養的提升,不僅體現在語文成績上,更重要的是綜合素質的提升。語文閱讀能力和素養的培養,對于提高學生理解能力和綜合判斷力,以及方便學生學習其他學科有著極大的幫助。將書本中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需要學生掌握舉一反三的能力。通過擴充知識量,豐富閱讀體驗,在積累知識的同時,提高文化修養。例如,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講述和紀念了毛主席帶領人們挖井獲得新鮮水源的故事。告誡我們要懂得知恩圖報,飲水思源。在課堂開始之前,學生可主動通過電腦,圖書,獲取更多的相關知識,并通過課堂分享,增強自信,提升表達能力。
根據理解能力的不同,可以將學生分為三類。一類是基礎知識扎實,并且有較強的閱讀能力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以引導為主,幫助學生自主選擇讀物,提升閱讀質量和效率。第二類是基礎能力一般,但有極大閱讀興趣的。教師則著重培養其語言表達能力和詞匯的積累量。使其從“泛讀”轉變為“精讀”,促進思維能力的提升。第三類則是在課堂學習中難以集中精神,并缺乏閱讀興趣的學生。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視頻和音頻等方式,引發其好奇心,并不斷烘托課堂氣氛,鼓勵其參與課堂閱讀,以此扭轉對閱讀淡漠的態度[2]。
綜上所述,閱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提高低年級學生的文學素養,對其在未來學習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盤活課堂資源,并加深對其他學科的理解,以及喚回自己主人翁地位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需不斷完善教學方法,促進師生交流,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