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飛
在初中體育課堂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不僅能促進學生健康的身心發展,還能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適當進行“勞逸結合”,釋放壓力。良好的鍛煉習慣能夠為學生帶來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1],初中體育應著重幫助青少年初步建立良好的體育習慣,并根據有價值的策略進行實施,確保初中生能夠在體育教學中學有所得。
據研究表明,近年來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平均水平在不斷下降,許多學生的學習壓力在年齡上越來越趨向幼齡化。許多家長也秉承讓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原則,給孩子自由活動的時間少之又少,導致現在大多數學生身體素質較差。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最明顯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促進青少年的身體發育、提高身體機能,增強體魄。
體育鍛煉是人們交流、自我調節、培養堅定意志力和良好道德風尚的有效方式。良好的習慣也能幫助青少年健全人格發展。許多青少年處于叛逆期,心理的不穩定狀態容易導致學生性格存在各種缺陷,體育鍛煉習慣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減輕這一狀況。學生在堅持鍛煉習慣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體育中積極向上、奮斗樂觀的精神,還能通過身體的鍛煉調節情緒,從而引導學生帶著樂觀積極的態度成長。
體育能使人身心愉快,釋放壓力。當青少年處于問題心理時,適當地運動能幫助學生減輕內心負擔,而長期的良好鍛煉習慣有助于學生掌握自我調節的技能,保證學生在學業生活中能夠自我釋放壓力,從而建立積極健康的心態,更好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學生在做一件事時沒有積極性,就只會事倍功半,無法長期堅持并養成良好習慣。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循循善誘,助其找到鍛煉的樂趣并養成習慣。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鍛煉習慣所帶來的好處。例如,堅持晨跑可以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使人一整天都精神奕奕。但光這樣說,學生難以感同身受,甚至覺得早上起不來床,跑步會很不舒服。晨跑主要是以慢跑為主,且需要注意天氣、地形、空氣質量等,在晨跑前還需要補充水分和少量食物。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鍛煉興趣時,應當將某個運動解釋清楚,不能含糊其詞。教師需要對癥下藥地激發青少年的興趣。例如:班級中有體質較為肥胖的學生,教師可以將跳繩的功效單獨提出來說,長期堅持跳繩能有效燃燒脂肪,達到塑形的效果。針對學生內心特征進行引導,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養成良好習慣的積極性。
習慣的養成需要正確的指導和一定的訓練,盲目的堅持也能會養成不良的習慣,不經過訓練的運動也達不到目的。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可針對以下兩點展開教學:首先是技能指導,例如慢跑是一種有氧運動,能夠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在慢跑前需要注意做好哪些準備動作,如何穿著等等問題都是教師需要向學生強調的,包括慢跑時的呼吸、步伐等指導。其次,定時定期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記憶,從而更好地養成鍛煉習慣,學生可利用一些方法,比如“21天習慣養成法”來幫助自己建立習慣。
練習是形成習慣的重要因素之一,適時的突破強化能夠測試自身鍛煉習慣所帶來的提高是否有效果。比如在堅持長期的跑步鍛煉后,教師可以組織一場跑步測試來讓學生感受到自身的提高。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就難以感受到日常中的量變,這時候需要一個測試來證明自己的質變,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初步適應鍛煉習慣后,教師也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向學生提出強化運動的建議。例如:在堅持跑步的習慣上,一開始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程度,等到完全適應之后,教師可建議學生加大程度,達到不斷進步、強化的目的。青少年不僅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還能通過這些運動鍛煉不斷發掘自身,增強體魄,提高身體素質。
總而言之,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把握住學生的內心特征,以最適合青少年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接觸體育鍛煉習慣,并通過適量的鍛煉與約束,幫助學生盡量在壓力小的情況下逐步建立起鍛煉習慣,從而促進自身的學習發展,建立其強有力的身體素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