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君
(天津市靜海區第六中學 天津 301600)
2017版新教材更新了教學內容。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1]。情境化教學是以案例或情景為載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模式;情境教學是可以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源于生活又能幫助人們更科學地認識生活中的物理現象。通過科學探究,可以對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有很直觀與形象的認識,使學生能更有效地理解物理本質,掌握物理知識,并將學到的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達到解題是為了解決問題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想象物理。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生活聯系密切。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以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需求,激發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自信,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提升素養的目的,這值得每位物理教師深思。筆者通過實踐總結出幾種物理情境的創設方法,與廣大同仁共享。
物理源于生活,新課標也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根據學生日常接觸到或已積累的生活經驗來創設物理情境,不僅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思考,也能使學生很好地形成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的意識。情境一(新增熱學內容):夏天吃雪糕時,剛從冰柜里拿出雪糕,包裝紙外面有“粉”,而剝開之后雪糕又會冒“煙”(煙向上運動還是向下運動?),“粉”和“煙”都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冬天和夏天玻璃上的水珠分別是結在室內還是室外?情境二:從同一位置水平拋出同一物體,速度大的和速度小的哪個飛行時間長?情境三:球掉入水中,可不可以通過拍水或投石子形成水波,推動球回到岸邊?這些都是學生在生活中看到過,甚至是經歷過的現象,學生很熟悉,會感到很親切。教師要啟發他們進行比較,結合所學知識悟出其中的道理。
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設計一些簡單、有啟發性的實驗,讓學生圍繞某個專題展開實驗探究,使其能夠在實驗活動的情境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素養。如在學習電磁感應時,可以讓磁鐵穿過外觀相同的銅管和塑料管(用紙或布包住),學生能直接觀察到磁鐵下落時間明顯不同,從而產生探究的欲望。在學習自感現象時,教師可讓學生先觀察燈泡發光與熄滅的延緩效應,一是可以將此現象牢牢印在學生的腦海中,二是可以使學生產生要迫切揭秘的沖動,便于探究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也可以提供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需要自主設計實驗活動。如在探究力、質量、加速度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思考:F=ma中F為合力且恒定,讓什么力來充當外力才能恒定?如何能讓F為合力?學生會想到用重力來充當外力,平衡摩擦力,繩子與木板平行等。教師進一步提問:重力的大小等于小車受到的拉力嗎?什么時候才近似相等?這樣,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更發散,學生可根據自身需求設計和逐步改進實驗方案,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可將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問題、社會熱點中的物理問題、現代科技成果等有實踐情境的教學內容引進課堂。如:北斗導航系統如何實現全球通訊?實現全球通訊至少需要幾顆衛星?我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有多少顆衛星?我們為什么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如何傳回信息?
還可利用生活中的器具做物理實驗,加強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如用電扇發電,自制小電動機等。
引導學生創設真實情境,并通過對真實情境的思維加工來建立物理概念,用物理規律分析和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如:乘坐公共汽車時,發現用于手扶的吊環與豎直方向有了夾角,如何知道汽車是加速還是減速,加速度為多大?
培養學生估計生活中有關物理量大小的習慣,喜好科學類節目,樂于對媒體消息中物理量的大小進行審視,勇于對媒體信息中的不合理數據進行質疑。如當學生看到各種用電器就想估算其多長時間耗一度電,既鍛煉了物理思維又養成了節約用電的好習慣。部分教師為了計算方便,有隨意編制數據的習慣,只顧培養了學生的物理思維,卻忽略了更重要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生應該有質疑的意識,如反駁李洪志說光年是時間單位,某科研機構要發射一顆80分鐘能環繞地球一周的衛星,日常生活中某汽車的速度是100m/s等。教師還要采用優化的教學方式,不以講解代替實物和體驗。
通過具有真實情境題目的練習,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加授課的趣味性,使學生能夠體會到物理學科在生活中的作用,潛移默化地起到“立德樹人”的作用,加深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感情,使其逐步形成科學精神。作為教師,應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己任,認真研究教學,不僅傳道、授業、解惑,更要養人、育人、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