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征
(濟南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山東 濟南250099)
民本思想最早發源于夏商周時期,具體形成于春秋時期。早在夏商周時期,據《尚書盤庚》記載,就有人提出“重我民”的觀點。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兼并,戰爭連綿。政亂既使各級貴族飽嘗亡國之恨,同時也使統治者懂得爭取民心的重要性。儒家通過總結戰爭的經驗教訓認識到:“凡用兵攻戰之術,在乎壹民。”(《荀子·議兵》)執政者就必須愛民、利民,否則就不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儒家創始人孔子告誡統治者要重民、愛民,反對奢侈腐化,要愛惜民力。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在《孟子·盡心下》中講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集西周以來民本思想之大成,比較明確地提出了民本思想。孟子之后的荀子又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又是對這一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民本思想發端于商周時期,經歷了先秦、漢唐、明清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其思想集中體現在儒家學說之中。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倡“人為本”,“仁者愛人”,秉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告誡統治者只有以民為本,做一個賢明的君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和尊重,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從《尚書》這一概念的提出到孔子的“仁義”學說,再到孟子的“仁政思想”和荀子的“立君為民”說,儒家三賢對《尚書》樸素民本觀的繼承和發展基本上涵蓋了民本思想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意義與內涵。
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民本”一語,出自《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句話也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要詣之所在。顧名思義,所謂“民本”,即國之有民,猶如樹之有根、木之有干,民眾是國家的基礎。“民”,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在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民本,就是指一種重視下層民眾地位和作用的政治思想。樸素的民本觀到先秦時期,在儒家理念的闡發下正式成為貫穿我國古代社會的民本思想。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儒家民本思想的內涵:一是民眾與統治者之間的關系;二是統治者的政策取向;三是統治者的施政方式。此外,民本思想還要求統治者重視民眾的言論。
1.民貴君輕。儒家主張統治者要愛民、親民,因為只有認識到人民是一個國家的基礎,只有愛護好人民,使人民的生活安定,重視人民的社會作用,肯定人民在社會中的社會地位,不輕視、輕賤人民,才能得到人民對國家的擁護,才能達到真正的民治君安。
2.富民利民。無論君子還是小人,喜歡富貴而厭惡貧賤是人的通性,是與生俱來的欲望和需求。從歷代儒家思想當中,“富民”思想一直貫穿始終。儒家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君主如果想要達到民族安定團結,國家繁榮富強的太平盛世,就必須以民生為本,而民生的根本就是“富民”。
3.民水君舟。“民水君舟”論來自于荀子的觀點。荀子主張:“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的這一主張不同于孟子的民貴君輕論,而是認為君主和人民是一個國家政治統治的兩個因素部分,這兩個不同的階級共同存在于國家的統治系統中,既相互制約又互為前提。對于君主來說,必須愛民、親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對于人民來說,應當尊君、重君,國家才能得到良好的統治,社會秩序才能安定。雙方協調這個彼此的關系,國家就能得到良好的統治,國家政權就會得到安定。
4.為政以德。中國自古以來,對道德方面的要求就頗為重視,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把道德與政治結合在一起。對君主,要求其在德治中起到表率作用。一國之君能夠注意個人修養,個人的道德情操,對子民起到一種鞭策和榜樣的作用。君主要能夠做到愛民如子,關心百姓的疾苦安危,才能夠感動百姓,從而得到百姓發自內心的尊敬和崇尚。
秦漢以降,為民本思想的完善時期。西漢文帝的政論家和思想家賈誼繼承了儒家民本思想,強調民是國家的政治之本。唐太宗得出了“民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樣的結論。北宋思想家李覯認為君乃是由天設立的,天設立君并不是為了滿足君主的一己之私,而在于關乎億萬民眾的命運。宋朝著名理學家“二程”,程潛、程穎兩兄弟把解救宋朝時弊的舉措放在了“養民力”的基點上。明末清初的黃宗羲倡導“天下為主君為客”,這些都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民主思想的傳入,傳統的民本思想開始向近代民主思想嬗變。
儒家在承認君主權利合理性的同時也對君主的權力做出限制,儒家思想認為民眾才是國家的根本。強調統治者要把民眾的意愿、利益作為決策的根本出發點,要求決策者在做出決策之前一定要聽取民眾的意見,接受民眾的意見與監督。
1.政治方面重民意。儒家在承認君主權利合理性的同時也對君主的權力做出限制,儒家思想認為民眾才是國家的根本。強調統治者要把民眾的意愿、利益作為決策的根本出發點,要求決策者在做出決策之前一定要聽取民眾的意見,接受民眾的意見與監督。
2.經濟方面重民生。如孟子提出“制民之產”、董仲舒提倡“限民名田”等,要求統治者要適時克制自己的欲望,為百姓著想,減輕百姓的負擔“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取于民有制”,“罕興力役,無奪農時”等。
3.思想方面重教化。儒家主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將民眾作為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認為人才是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根本和基礎,一個合格的統治者正是一個善于駕馭人民的統治者,而要駕馭人民就要善于運用教化和道德的力量。儒家的思想概而總之就是“仁”的思想,講究以德治國,重視對于人民道德素質的培養,也注重君主在自身道德修養上的提升。主張注重發揮教育的作用,運用教育來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培養人們樹立符合統治者需求的禮、儀、文、法。
儒家的民本思想具有三大要點:一是提倡“重民、愛民、貴民”;二是提倡“富民、安民、寬民”;三是“公平、均衡”。重視普遍意義的人,強調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以世俗生活中的人為本,是一種重視人際關系和表述人際關系的文化,其本體特點以“孝”“仁”為中心。所謂“孝”,即當時血緣、宗法社會中,維系血緣、家族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和人倫原則。所謂“仁”,即維系一種社會關系的道德準則。儒學的全部價值觀念的核心,就是由“孝”達于“仁”的思想觀念。《教經·圣治》引孔子語:“天地之性,人為貴。”漢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亦云:“天地人,萬物之本也。天生之,地養之,人成之。”可見,他們都把人視為天地間最了不起的存在。
“人是萬物之靈”“重人輕神”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命題之一,這些命題是對我國古代神本思想、神本文化的巨大否定,它從根本上確立了人在自然和社會中的核心和主體地位。儒家對人不同于自然和鬼神之處作了非常詳細的分析與闡述,認為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區別于其他事物并具有特殊靈性的社會存在,在自然和社會中處于中心的、特殊的地位;人是宇宙萬物的主體,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把天地人并列為“三才”,并充分肯定了人有“下長萬物,上參天地”的能力,“天地之性人為貴”。這就充分地肯定了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在充分認識和了解人本身意義的基礎上,儒家進而認識到人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關的一系列民本思想。
儒家民本思想的直接積極意義體現在歷代的政治生活中使統治者認識到民眾是國家的根本。“儒家學者把人民視之為邦國之本,把君和民的關系比喻為舟與水的關系,希望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封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能夠更好地和睦相處,是封建國家能夠長治久安的政治需要。”指出為了獲取民心,更加穩固自己的長久統治地位,統治階級就必須實行德治、仁政,發展社會生產,減輕稅賦,以便滿足民眾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民為邦本”“民貴君輕”“民為君本”是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政治思想的主要內容,確定了人民在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中極為重要的地位。“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是儒家民本政治思想最核心的價值體現,儒家的這種以民本思想為核心價值的思想,表現出了極大的人民性和進步性。“民為邦本”的思想觀念就是承認“民”是國家和社會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民為邦本”的思想觀念培養了一批關心人民疾苦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重民”“愛民”“教民”的思想觀念也促使、鞭策統治階級實行“仁政”和“德治”。民本思想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能夠延續的基礎,民本思想對統治階級有一定的約束和勸道力量,歷代政治思想家倡導的君主要“為政以德”“勤政愛民”,官吏要自律廉潔,為民做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在傳統的民本思想中,統治階級是在“天”的思想意識框架下,基于敬畏“天命”而實施愛民、重民的思想,把“敬天”的具體表現放在了“保民”上,并提出民意即是天意,順從了民意就是順從了天意,這一統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來講是回應了人民的某種愿望和訴求,也順應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不僅僅如此,要求統治階級去順從民意,“聽之于民”,這本身就是對封建專制君權的一種制約,對約束君權和暴政專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民本實際上成為王朝施政的主要杠桿:當民本制約皇權時,社會就安定、就發展;反之,社會就停滯、就動亂。伏爾泰、魁奈加贊揚中國的開明專制制度,比如鼓勵勸諫,愛護臣民,他們的這種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論證了民本思想的進步性。儒家民本思想一直被后世的明君和許多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繼承、改造和發展。每一次劇烈的社會動蕩和王朝變更之后,民本問題都會被嚴肅地提出來,由此可見,不注重民本,統治者就要被民眾所拋棄,王朝也就無法長久延續下去。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自然經濟占據了主導地位,歷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主要關心的也是讓小農經濟有相對穩定的生長環境,以確保在某種程度上的擴大再生產。大力發展經濟,解決人民的衣食之需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本中之本。孟子提出了“制民之產”的經濟政策,讓人民“養生送死無憾”等。宋朝的二程認為,社會財富的來源是依靠“民”來創造的,所以,解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的根本方法在于“勸農桑”,以確保民富和國強。儒家也提倡惠民減負的經濟政策,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抑制兼并,輕徭薄賦,“以寬民力”等經濟政策。北宋王安石所提出的青苗法、兌役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等革新內容,也是為了達到“省勞弗,去重斂,寬農民”的目的。從漢代之清朝,凡是統治階級能夠采取惠民減負一類的經濟政策,所處朝代大多處于繁榮發展的局面。儒家還主張統治階級調整相關政策,提供比較安定的社會生產環境,讓勞動者有時間去從事生產,并希望君主克制自身的欲望,“取于民有制”“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人民財富的征收和對勞力的使用。儒家學者都比較看重農業生產的發展,主張“毆民而歸之于農,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政治文化中,民本思想一直處于不可忽略的地位,民本思想的貫徹實施對于國家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民本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哺育了一批具有進步民本思想的仁人志士、思想家、政治家,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儒家民本思想被注入新的理論內容,具有了新的時代特色和時代內容。中國共產黨在社會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結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不斷對民本思想注入新的時代內容,使民本思想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思想內容。中國共產黨站在新的歷史高度,以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繼承發展民本思想的合理內核,發展符合時代特點的思想要求,形成了重視民生,發展民主,保障民權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本思想內容。
治國理政是國家發展與前進的宏偉藍圖。儒家民本思想緊緊圍繞民本來宣傳自己的思想內容,百姓是國家各項發展的來源,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了解民意是掌握治國理政的要義,民意代表百姓的呼聲、民意代表百姓的所需、民意代表百姓的所想。君主要了解民意,順從民意,從民意的反映情況中去治理國家,了解國家發展的需要。治理國家還要獲得民心,民心關乎百姓對于統治者的支持與擁護的狀況,百姓的擁護不擁護、支持不支持是社會穩定長久發展的重要表現。這對于當代國家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啟示。
儒家民本思想的內容主要是以百姓所需所想作為國家發展的引領。儒家民本思想的發展經歷了歷朝歷代的不斷發展與完善,為當代治國理政思想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來源。為政以德、仁政思想、富民思想、利民思想、制民之產等民本思想對于當代國家治理具有主要的理論意義。
1.為當代治國理政思想提供思想文化來源。儒家民本思想的為政以德思想、仁政思想、富民思想、裕民思想、利民思想等對當代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儒家民本思想主張仁治。仁就是仁愛精神,要愛人、愛百姓,這樣的統治下百姓才會支持他,國家才會更好地發展。仁政不僅要體現在政治層面,還要體現在經濟、社會文化方面等各個層面。儒家民本思想主張利民,意思是在發展過程中要采取有利于百姓需要的措施,因民之利而利之。發展要為人民的利益著想,為人民的需要著想,對于百姓有利的政策要付諸施行。
2.為當代治國理政提供精神動力。儒家民本思想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當代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儒家民本思想的民本思想內容作為精神支撐對于國家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儒家民本思想屬于民本思想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的愛民思想、恤民思想、利民思想等民本思想對于當代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愛民就要關心百姓的一切,關心百姓的疾苦、關心百姓的生產生活、關心百姓的所想所需、關心百姓的民生狀況。
3.為當代治國理政思想提供文化自信。儒家民本思想的民本思想內容是豐富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對于儒家民本思想要理性對待,其思想提出雖然已幾千年,但其思想內容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對待儒家民本思想要有文化自信,中華文化的發展從未間斷,這對于文化自信的彰顯具有重要作用。堅定文化自信對于治國理政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文化自信就是在尊重文化的基礎上對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繼承,儒家民本思想中的治國思想雖然是在封建專制統治下提出和運行的,但其內容是合理的,對于當代治國理政也有積極的啟示作用。文化自信是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儒家民本思想中的治國思想是愛民思想、恤民思想、富民思想,百姓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礎,這對于當代治國理政中如何對待人民具有啟示作用。
儒家民本思想認為百姓是國家基本,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是社會前進的重要因素,治理國家首要考慮的因素是百姓,了解百姓所需所想,調查百姓所需所想,解決百姓所需所想,為治理國家提供規劃藍圖。當代國家治理要結合社會發展狀況提出符合當今社會的治國理念與治國思路。這就需要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發展符合時代要求的治國理政思想,為新時代治國理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儒家民本思想屬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相結合為當代治國理政付諸實踐提供具體的做法。儒家民本思想對當代治國理政的實踐意義體現在為新時代治國理政提供新思路、治國理政要結合歷史經驗、要始終把人民放在治國理政第一位,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對當代治國理政的實踐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
1.治國理政要善于借鑒歷史經驗。經驗的積累對于治國理政措施的運行具有借鑒意義。通過歷史教訓可以得到短期的效果,會對國家的前段發展有所影響,而對于后世的發展需要經驗的積累來促進國家的長久運行,經驗是從教訓中慢慢得來的,是對歷史發展規律的一步步總結,社會發展需要規律的指導,需要不斷的積累經驗,是對歷史教訓的避免和總結。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者在歷史教訓中總結了百姓在社會穩定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并倡導統治者將民本思想付諸施行。儒家民本思想從歷史經驗中認識到百姓在社會穩定發展中的重要性,對于當今治國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百姓對于統治者的擁護與支持決定君主統治的持久性與長久性,對于當代就是領導者要了解民意,聽取民意,解決民意,把百姓最急切的問題得到解決。
2.要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儒家民本思想主張百姓是國家的根本,利民和裕民。了解民意,取得民心是一個政治家成熟的體現,將百姓的民意了解清楚并著手解決,積極采取措施取得成效,做看得見的事,成見得著的果,讓百姓能夠切身體會到成果,從中得到實惠。當代治國理政中需要得到人民的幸福感、滿足感、獲得感,使得人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最大的滿足與充實,社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治國理政的思路與方法也要不斷的發展創新,符合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1.樹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理念。儒家民本思想提倡的民本思想認為民生問題的解決是人民幸福的基礎,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治國理念體現的是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儒家民本思想首先主張君主要尊重百姓的作用,要通過百姓的支持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這對于當今治國理政也是一樣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前提,是國家創新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2.樹立尊重民意的價值觀。儒家民本思想尊重民意的主張具有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在國家治理中,為人民著想,時刻牽掛著人民的發展問題,想人民所想,做人民所做,思人民所思,這樣國家就會穩定長久的發展。尊重民意就要深入基層去了解民意。人民的心聲與呼聲反映的問題是最基本的問題,是急需解決的問題,要滿足人民的意愿,了解民意,解決民意。
3.民本情懷與民生情結相結合。民本是前提,民生是目的。民本首先是一種情懷,作為領導干部,應當時刻想著人民。百姓最大的問題就是民生問題,民生問題關系百姓生活發展的方方面面的問題。民生問題關系國家發展大計,是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問題,需要不斷地去創新思路解決辦法。社會發展圍繞人民來進行,人民的發展是前提,國計民生關系億萬人民的幸福生活,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環境等等的發展關系民生建設。民本保障民生,民生促進民本。民生建設順利實施是對民本思想的的最大支持,民生建設促進民本思想得以貫徹實施。
其一,提高公民的社會政治主體地位。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加大民眾的參與力度,提高公民的社會政治主體地位。儒家民本思想重民而不重權,針對我國社會的順民思想、官本位意識比較嚴重的情況,應當大力提高人民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積極性,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真正體現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其二,德治與法治相結合。儒家民本思想實質是一種倫理建構,重視道德作用,提倡自我約束。其實這與現代法治觀念并不矛盾,我們應當把德治與法治結合起來,使之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其三,強化公民的責權意識,在享有公民權利的同時切實履行相應的義務。其四,豐富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推進政治文明。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適應,著眼于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全面發展和國家政權的穩固,探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