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濤,關北光,朱臣廷
(樂山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從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思潮的涌現到探索發展階段的崛起,再到凝聚文化內涵的機制建立以及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升級與完善,中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流變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意識形態的變更和人類文明的更替。為了梳理我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演變歷程,也為了探索歷史足跡之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邏輯脈絡,進而推演出當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啟示與思考,本研究以學校體質健康政策啟蒙熏陶初期為線索起點,對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流變歷史軸線進行梳理與統籌,探討近現代政策流變的內在邏輯,闡述影響學校體質健康政策促進的誘因,為中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注疏,推動新時期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科學發展[1]。
中國學校體質健康政策的發展已愈百年之久,從早期的體育之研究到勞衛制、七號文件的頒布,全民健身運動的實施以及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頒布,都彰顯出了時代發展的特征與印記。本研究以中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歷史發展軸為線索,以中國學校健康促進政策的變遷為依據對政策流變的歷程進行分述并探討。
從體育之研究在《新青年》雜志是的發刊、國民體育法的頒布、國民體育的實施計劃,到嚴復、康有為、蔡元培等先批的體育思想傳播者對體育的詮釋與吶喊,都是早期中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的奠基者,為學校體育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是從學校的體操領域開始的。早期的學校健康促進政策多為對體操動作的詮釋與解讀。早期,體操運動在中小學校園盛行,學校規定了各學齡階段的學生都應當完成相應動作和體育類的各學年作業,滿足了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生活的需要,以期提升中小學生的體質健康,這也是早期受啟蒙思想熏陶下的學校體育運動。到1940年,小學體育實施方案中要求小學體育應該達到促進機體發育,培養兒童良好團體之道德與習慣,維護兒童健康生活并培養其衛生習慣的目標[1]。此時的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受西化思想啟蒙者的熏陶,正處于初始發展階段,只能滿足兒童體能健康發展與體形初步診斷的需要,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偏向于宏觀性調整。
新中國成立初期,朱德在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大會講話說:“過去的體育是和廣大人民群眾脫離的,現在我們的體育事業,一定要為人民服務,要為國防和國民健康服務。”[2]1950年體育系列教材的翻譯和教學大綱的編寫、1953年《體育譯叢》的創刊發行和1954年《勞衛制》的實行與推廣等,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對學校體育健康促進政策的探索與實踐,在歷史的長河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此,推動學校體育健康促進的思潮從啟蒙階段過渡到了探索發展階段,體育思想達到國家意識層面的統一為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思想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學校體質健康促進了一系列政策與法規得到了確立。為了進一步滿足大眾對體育運動的需求,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運動競賽制度的暫行規定》出臺,它極大地促進了群眾體育賽事活動和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探索發展時期的學校體育政策法規具備一定的規范性、特色性、群眾性,這也是這一時期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配備的基本特征。
1957—1977年是我國體育思想的探索與挫折時期,也是我國學校體質健康政策的收斂與過渡時期,強調勞動代替體育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急劇下降,體育衛生相關工作遭受嚴重破壞。國家體委頒布的《體育運動十年規劃》存在目標導向模糊、政策評估量化不清晰等問題,導致不切實際的浮夸現象的產生極大地削弱了政策執行的效力[3]。過渡時期的政策文本是對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收斂與總結,也是學校體育歷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后的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因其濃厚的政治特色,存在實施路徑錯綜復雜、政策文本之間相互矛盾、政策執行尺度模糊不清等問題。收斂過渡時期的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沒有為學校體育工作帶來時效的進展,但其政策的價值取向和目標、主要措施、政策評估等內容為后期的發展提供了歷史的借鑒,斧正了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路線與導向。
1977年后,隨著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復蘇、文化復興等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步入快速的融合發展期,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趨于系統化、全面化、科學化、協調化。1977年的十年制基本學制、1981年的十二年制、1985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加大對體育考核環節的關注以及90年代初國務院頒布《學校體育工作條例》,都以保證學校體育工作的正常開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目標[4]。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與衛生工作同步,主管部門實行分數評定學校等級和學生建檔建卡制度并負責檢查驗收,學校制定簡便易行的“大、中、小”的健康標準等舉措,促進了學校體質健康政策的重塑與融合發展。此時學校體質健康的思想得到極大的升華,譬如“增強體質為主”、“快樂體育思想”和“終身體育思想”等標語在校園隨處可見[5],喚醒了學校學生對體育健身的自律性和意識性。在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決策實施中,學校體質健康工作對青少年身體形態、機能、素質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并建立了數據庫,以確保學生體質健康和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科學有效發展。
“科技化”與“現代化”是21世紀學校教育工作開展的口號,也是對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要求,不僅在政策制定上給予了更科學、合理的價值導向,更是賦予了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新的使命。在20世紀末,體育改革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和《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出臺,為新時期學校體育體質健康促進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文件,為學校體育工作指明了內涵式、全面化發展的戰略方向,是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一次跳躍式發展。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等重要法律法規文件的頒布與實施,保證了學校體育衛生工作開展的合法化、秩序化以及系統化,彰顯出了體質健康促進政策進程的法制化[5]。經過系統性的改革與發展,體育鍛煉標準保證了政策實施的連續性和價值驅動性,保障了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科學發展。
中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經歷了不同階段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受經濟社會的波動、文化背景的熏陶等諸多因素干擾,各個階段政策制定背景后的邏輯起點需要研究者認真推敲。筆者剖析政策流變背后邏輯的發展趨勢,以期為當下我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科學發展提供意見。
新文化運動前后是體育思想萌生的初始時期,隨著體育思想者的傳播,體育文化思想也在學校體育領域中發展,體育思想的傳播為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扎根學校本土化提供了思想引領與理論指導。這一時期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發展主要受到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第一,近代傳統體育思想的傳承與武科考試制度的沿用,為學校體育體育活動的實施提供了現實依據。為了擺脫貧困與饑餓的壓力,達到鍛煉身心抵御外敵的目的,國民紛紛習武以強體,學堂教學也大力倡導開始習武以強體,也就促進了早期的體育運動思想的萌生。第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掀起國內知識分子汲取新思想的熱潮,也使蔡元培、毛澤東、李大釗等先批體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涌現出來,他們是國內體育思想萌發的先驅者。這一時期的體育思想主要是引導青年人和學生加入體育鍛煉的行列,勸解其多運動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其中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包括詮釋體育概念,擺正體育位置,闡述體育效用以及不運動的原因等內容,他為全面的闡述了體育運動的內容,為早期的體育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與思想起點。第三,學校體育活動中軍事強國運動思想的興起,為學校兵操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學校的兵操運動是早期學校體育運動的雛形,為后期中小學體操運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兵操運動的推廣與中小學體操運動的盛行,加速了學校體育的發展,實踐層次的提升帶動了理論制度體系的誕生,小學體育教授細目、小學體育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的出臺更是錦上添花,促進了早期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快速發展。
建國初期學校體育運動深受廣大兒童青少年的喜愛,積極推動了學校體育運動的快速發展,間接促進了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產生。建國初期,中小學體育運動繼續延用中小學體操運動,在原有的基礎上開展內容廣泛、趣味高漲、體能輸出較大等多彩紛呈的體育項目,積極推動了校園體育運動的開展。早期,學校體育活動主要包括體操運動、國防軍事活動以及勞動與衛生體育活動,國家出臺了對應的政策文件,聯合大中小學校,將其積極推廣成體育賽事活動。主管部門教育部則出臺了《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小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小學教學大綱》《中學教學大綱》等一系列文件,積極鼓勵學校自主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體育活動,以提升中小學生體質的健康水平。隨著政策力度的持續加大,中小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呈現出明顯的基礎性和宏觀性,國家對青少年兒童體育健身的意識逐漸提高,陸續推出“健康第一”“增進學生身體健康”等口號,積極推進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體質健康政策的實施,促使中小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優化與升級,加快了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體系的發展。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國家經濟實力水平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得到飛速提升,中小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政策也得以快速發展,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得到更為全面性和系統性的修正。《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文件的頒布,指明了國家需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著重強調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素質教育在被倡導的初始階段,很難在短時期內得到大家的認可,尤其是在受到應試教育體制重重阻攔的情況下。隨后,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家體育總局頒布了《國民體質監測工作規定》,這些文件是對學校體質健康管理制度的強化與深化,是對政策機制的補充與完善,力圖通過行政管理劃分體系來解決學生體質健康的問題,切實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后續,教育部又頒布《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關于開展“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推廣活動”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學校從課堂活動和業余時間中解決學生體質健康的問題,從管理系統的角度補充了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遺漏,以保證體育系統機制的規范化來彌補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在管理層面的欠缺[6]。
新文化運動前后,國家貧寒與物資匱乏影響了兒童青少年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國家需要籌備軍事力量以備不時之需,使那時的體育活動內容更多地傾向于兵操;新中國成立初期,學校體育更加注重勞動與衛生,社會發展的需要要求有更多的勞動力來建設新中國,體育活動側重解決勞動力儲備的問題;收斂過渡時期,學校體育則注重下鄉勞動,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改革開放和信息化時代,學校體育健康系統化、科學化,側重于滿足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需要。從體育功能異化的角度來審視可以看出,體育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功效。體育功能異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不同的時期內,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國務院等相關部門頒布了不同的細則條文,指導中小學校體質健康工作的順利開展。體育功能異化是誘導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政策變革的動因,它與政策構成矛盾體,兩者相互彌補與不斷完善,使改革與發展持續進行。
不斷優化升級中小學生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制度體系是時代發展的需求,也是改革破解難題的關鍵所在。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也是制度創新與改革發展的好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為學校體質健康政策的變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和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不斷加重等現象,中小學生肥胖、近視等問題增加,因此課堂內外體育鍛煉活動成為政府、學校和家長共同關注的話題。科學有效的體育健身計劃對保障學生體質健康至關重要,國家教育部等主管部門從學生角度和國家長遠發展角度考慮,先后針對學校頒布了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社會頒布了全民健身條例、社會主辦賽事、保證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等相關政策文件,不斷深入基層調研獲取最新問題,積極落實體育管理制度存在的問題,保證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快速升級,滿足廣大社會民眾和組織管理部門的需求。從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不斷優化,化解了不同時期內學校體質健康管理制度的矛盾,促進了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高效運轉,減輕了學校和家長以及社會三方對學生體質健康的憂慮,帶動了學生體質的科學健康發展。
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發展離不開國民經濟的支持與影響,從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體育思想熏陶,到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學校體育崛起,再到后期學校體育政策的完善與升級,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是促進體質健康政策優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文化運動時期國家正處于半封閉的社會發展狀態,國家物資匱乏與國民貧困致使短時期內經濟體制嚴重衰弱,國民經濟水平的發展特征決定了這個階段體育健康促進政策是閉塞和衰退。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體制得到極大改善,國家社會發展狀況下的經濟體制決定了體質健康政策是多樣包容和復蘇的狀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后,國民經濟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推動了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不斷優化,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得到多個主管部門的重視和關注,系統體制管理文件日漸完善和全面化。國民經濟的日漸雄厚、小康社會階段的到來、社會主要矛盾的轉移以及消費性社會需求的增加,加速了學校體育對消費性和享受性體育服務的需求,社會服務性體質健康促進政策逐漸涌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視域,學生體質健康已成為廣大社會民眾的共同責任,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社會功能也日益強大。因此,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應當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為目標,聯合社會力量解決體質健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堅持以社會服務為宗旨,切實優化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社會功能。
社會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不僅要提高物質生活的質量,更要提高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質量,來滿足自身的需要,使生活由單一色調向多色調發展。體質思想的發展解決了諸多存在的問題。在社會矛盾逐漸變化的過程中,體育的社會屬性逐漸受到廣大社會民眾的重視,學校學生體質健康也一直被社會大眾所高度重視,但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體育與社會意識形態相輔相成,兩者之間彼此推引與扶持。萌動的體育精神是社會發展意識形態外化的一種形式,它的形成是社會矛盾發展到一定層面的產物。學校體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需要統籌社會文化意識形態與體育思想發展的態勢,二者相互促進,統籌程度決定了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推動體育思想的萌生程度以及學校體質健康政策的修改和完善程度。學校體質健康政策反映了體育思想的變遷與發展,也反映了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才能夠促進政策有效和科學地發展。
人文建構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優化的要求。因此,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改革與發展應以人文建構、文化發展為前提,在發揮體育社會功能的角度上應該兼顧其文化內涵的傳播,以承載社會意識形態之下的文化底蘊。此外,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作為社會推廣政策,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會影響文化路徑的建設,在民族區域和地方區域可自主采用與當地文化相對應的體質健康促進政策。人文建構除了滿足人文本身和區域發展特色需求外,還應將其與體質健康政策所處的文化背景相融合,使兩者互為補充,共同賦予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鮮活的思想。這樣,學校體育健康促進政策的人文建構與文化內涵將達到新的高度,不僅可以更好地傳承體育文化精神,傳播體育文化內涵,還可以提升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軟實力,為學校學生的體質健康保駕護航。
21世紀是科技化與信息化的時代,社會與以往各個階段的生產水平相比有了新的進步。因此,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發展與實施應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和科學循環的思維去優化學校體育的體質健康促進政策,使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受益人群與學校體質健康促進的社會參與、政策的選定方向與政策實施的路徑、政策制定的目標與社會背景和諧統一。我國學生體質的主要研究對象逐步從“大學生”轉變為“青少年”,研究重點從學生“體質”逐步轉變為“體質健康促進”,針對青少年身體發展的特點研發出適宜的體育鍛煉項目并加以科學實施,是促進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7,8]。現今學校體質政策的實施除了應滿足學生體質健康發展需求之外,還應立足于學生身體素質均衡發展,避免單一化發展的問題出現。科教融合作為城市發展的助力,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對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頒布與實施有整體的推動作用。因此,應使科技和教育培訓相互融合,引導受益群體共同參與體育鍛煉,產生積極的輻射效應,促進政策發展與完善,帶動新模式快速發展。
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除了承載學生體質健康工作、弘揚體育精神以及發揮其健身指導價值外,還承擔著促進區域整體實力水平提升、促進體育事業快速發展、改善中小學體育精神文化生活等一系列的社會功能。因此,現今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改革與發展應該納入更多范圍的考評指標多元化發展,也應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可持續發展。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實施與推進是時代發展的需求,需要多個行業、多個體系、多個部門的相互協調配合和多個產業體系的互相拉動,這一切都離不開社會力量的運營,如何布局未來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走向是必須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從市場發展的運營角度來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可持續發展應該與市場發展相互匹配,在政策制定的同時考慮到其各個行業體系與部門的發展,擴充政策的運營范圍,放寬經濟政策和賽事承辦資格,將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打造成新的一體化的發展布局模式,實現各個行業部門的利益最大化,促成社會參與和共贏的局面。這樣不僅可以解決部門之間推諉不協調的問題,還可以促進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職能轉變及開拓其運營前景和整體的戰略布局。
中國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歷經了五個階段的發展,從思想的萌生走向繁榮與發展,逐步形成了穩定的管理體系制度,在人文體系架構上日漸完善,社會意識形態層面逐步優化,形成了適合國情和國家發展需要的健康促進政策。健康與科學的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對落實全民健身戰略和實現健康中國2030發展規劃以及達成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學校、家長三者之間應相互配合,完善學校體質健康促進政策的人文架構體系,優化學校體育人文精神,培育服務職能體系,切實促進政策的順利實施,保障學生的體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