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杰 張競丹
(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深圳 518172)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實現了互聯網與教育行業的重塑融合,形成了“互聯網+”時代新格局。《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指出: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推進虛擬工廠等網絡學習空間建設和普遍應用。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作為一種教育類型,必須快速應對“互聯網+”時代下的形勢變化,作出適應性改革。因此,探索“互聯網+”時代下高職有效教學,進行教學有效性評價研究,進而指導高職教育教學的適應性改革,顯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研究學者對于有效教學的涵義至今仍未形成統一的定論,相對主流的理解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概括出有效教學的三大內涵為有效果、有效用和有效率。有效果指的是學有所獲;有效用指的是學為所用;有效率指的是單位時間內投入少產出多。即教師應充分遵循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通過在時間、精力和物力上最少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另一類則是從學生角度出發,認為有效教學是以關注學生學習需求為核心,以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為目的,因而評價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是學生在教學行為后有無進步和發展。這些界定都為我們進行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啟發。
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目標不同,衡量有效教學的“學生進步和發展”的標準也會不相同,因此有效教學的研究一定要在“識別學生”的前提下進行。基于本文的研究定位,我們將有效教學界定為:有效教學是指教師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結果雙方面的有效。具體來說就是教師應遵循客觀教學規律,以適當的教學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提升如出勤率、抬頭率、學生成績合格率等教學指標,培養學生符合行企崗位需求的專業知識與職業能力,增強學生獲得感與競爭力,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與自我發展,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教學有效性評價作為高職院校教學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優化教師教學過程、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果具有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是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熱點之一。
眾多研究學者基于現有的知識理論、學科背景和價值取向,構建了多元化的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王升認為通過對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調動、教學方式的選擇運用、教學資源的制作使用等多方面的內容進行評估,可以實現對教學有效性的綜合評價。根據“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學有效性評價實質上是對學生學習有效性的評價,即教學有效性評價關注教師組織教學方式和呈現教學結果之余,還應強調學生在學習態度、情感體驗、學習狀態、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等多方面的整體發展。陳佑清指出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主要有效果變量、控制變量和條件變量,其中效果變量是學習的結果與效率,控制變量是教與學的行為,條件變量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與學情等。他認為設計提高教學有效性策略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這三類變量的含義和關系:控制變量直接決定效果變量,同時又要依據條件標量的實際狀態進行綜合選擇設計。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各種運用新技術、新媒體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入高校教學,融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構筑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新型師生關系網絡的混合教學模式快速發展,由此引發了對“互聯網+”時代下教學有效性評價的探索研究。單新梅構建了包含教師素質、教學過程、教學交流、學生實踐學習、教學組織與管理等五個方面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應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和綜合評價理論建立了評價模型,并對其可行性進行了驗證。汪芳以產業經濟學為例,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設計,從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學習態度、互動與交流四個評價類別若干評價指標出發,對混合式教學效果進行全面評價。在“互聯網+” 時代教學新模式下,教學有效性評價內容不盡相同,但評價體系均應體現教師引導、激勵、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注重教學媒體的有效運用。
(1)教育性評價指標缺乏。有效教學的提出實際上是為了解決學生學業負擔過重、課堂教學效率偏低等問題。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有些教師和學生錯把有效教學理解為單純的高效教學,運用信息化技術一味追求效率,將教學的教育性放到了可有可無的位置。教學是學校進行全面教育的一個基本途徑,教學活動中應當蘊含教育性,高效并不等同于有效。目前,教學有效性評價關注的是對影響教學結果的各因素指標的評價,缺乏對教育性指標的評價,割裂了教學與教育的內在聯系,易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和犧牲了對學生的道德、品行等綜合素質的培養,違背了“以生為本”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原則。
(2)要素分解式評價缺陷。研究學者通過分析教育教學規律以及“互聯網+”時代特點,對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因素進行重新梳理與分析,構建了符合新型教學理念及模式的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然而,當前的教學評價基本沿用了傳統教學評價把課堂教學進行要素分解,再對每個要素劃分子項進行加權評價,最后進行教學有效性分析的方法。盡管課堂教學受到環境因素、能力因素、內容因素、方法因素等的影響,但它應被視作一個整體,而非各因素的簡單加權。換言之,對這些因素的評價不應、也不能代表對課堂教學整體的評價,有些單項因素評價并不完善的課堂,卻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反之,亦然。
(3)教學引導性作用薄弱。按照評價時間和內容,目前基于“互聯網+”時代下的教學有效性評價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重視單節課堂、關注短期效果的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第二類是著重一門課程、關注長期效果的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將教學過程分解成單節的課堂,焦點落在短期教學效果,評價內容主要是當節課教師的專業素質、教學過程、教學交流與教學組織以及學生的教學參與、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等等。這類評價忽略了課與課之間的內容銜接與反饋矯正,易導致教師過于關注單節課的短期效果,造成教師按要素性評價標準強求每節課的“全與善”。課程教學有效性評價則針對一門課程,通常在較為完整的教學階段結束后進行,評價內容除了教學關注的教師教學能力、學生主動學習等等,還包括課程設計和問題導向等課的連續性因素。這類評價是針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的總結性評價,實現了對教學長期效果的考察,但是反饋時間過長,在指導教學開展方面的作用滯后。
(4)評價標準缺乏實踐驗證。對于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大多以文獻梳理和理論演繹為主,基于實踐考察和調查研究的現實依據不足。評價鮮少用于教學實施,缺乏實踐驗證,難以指導教學開展。
教學有效性評價不僅僅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工具,更是引導教學發展的風向標。當前,教學有效性評價研究應充分借助“互聯網+”時代背景,深入分析高職教育教學特點,明確研究思路,從而為改進教學行為提供參考依據,為促進學生進步和發展提供指導幫助。
(1)豐富有效教學評價內容。高職教育旨在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但若忽視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學生將變為加工和處理信息的機器,缺乏職業素養,難以融入社會,有效教學和人才培養更無從談起。因此,有效教學評價應增加綜合素質與價值引領方面的內容。如立足于課程思政教改指導思想,激勵教師針對現有課程進行創新性課程設計,形成課程標準,切實將思政元素滲透融入專業教學,實現專業課程的價值引領作用。
(2)構建有效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的首要任務是確定評價指標,而評價指標的選取必然受到個人教育理念、理論基礎和價值取向的影響,難免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目的性、特定性。因此,構建科學合理、客觀規范的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至關重要。一是加強高職教學有效性理論基礎研究。二是注重循環實施高職教學實踐。鑒于教學有效性評價標準的研究與制定大多以文獻梳理和理論演繹為主,基于實踐考察和調查研究的現實依據不足,因此應依照“互聯網+”高職教學模式及有效教學策略,結合具體學科循環實施教學實踐,從而驗證評價標準的科學性,并對“互聯網+”高職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的理論內容進行反思和改進。
(3)建立有效教學評價機制。當前關于教學有效性評價的研究多是針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課程標準、教學效率、教學效益、教學效果、學生參與、學生發展等方面進行,而對何時評價、評價反饋、矯正改進等機制性的問題缺少深入探討。因此,建立教學有效性評價機制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