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萍,王 佳,王思瑤,劉燕芳,陳 玨
傳染病即由各種病原體引起,能在人與人、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進行傳播的疾病類型,絕大多數病原體屬于微生物,僅有少部分為寄生蟲[1]。傳染病引起的公共衛生事件具有傳播速度快、面積廣、隱匿性強等特點[2]。當今世界進入全球化發展時代,傳染性疾病可通過現代交通工具實現跨國傳播[3]。2019年年末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截至北京時間3月29日上午7時,世界衛生組織官網發布信息顯示,疫情已影響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確診病例增至660 706例,死亡人數累計達30 652人,嚴重影響了人類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發展。我國衛生健康委員會高度重視,于2020年1月20日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在疫情防控初期第一時間響應上海市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在院前廣場設立流行病學調查環節(以下簡稱前出篩查),以降低患者、家屬、醫護人員之間交叉感染的幾率。具體如下。
1.1 成立前出篩查組
在醫務處-門診部-前出篩查組三級管理架構的基礎上,組建防控質量與安全管理小組,形成網格化管理結構,以高效應對疫情。挑選1名責任心強、勇于擔當并樂于付出的骨干擔任前出篩查組長,負責全部前出篩查工作的人員管理以及流程、職責、制度的制定和優化。
1.2 加強人員培訓
前出篩查人員對于疫情防控的重視程度是應對疫情的基礎,于醫院疫情防控大局管理關系密切,其自我奉獻、慎獨精神及責任心直接影響院內是否有疫情傳播發生以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針對前出篩查人員強化培訓《個人防護技術》及《職業防護安全》,培訓方式如下:以微信平臺為基礎,進行線上線下結合培訓、現場培訓與實戰演練,采用直播及視頻回看學習等多種方式,盡可能減少大規模人員聚集培訓;同時開展《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學習練習溝通技巧,使語言通俗易懂,盡量不用或少用過于專業化語言[4],發現患者有隱瞞病情或不配合時需耐心解釋。
1.3 建立質量管理體系
1.3.1 制定前出篩查工作相關規章制度 制定《前出篩查工作制度》、《流行病學調查》(以下簡稱流調)、《篩查流程》、《前出篩查工作職責》、《安保人員工作流程》、《衛勤人員工作職責》,并設立《前出物資清點本》、《前出物資消耗本》,2次/d清點和記錄防護物資請領與使用量。
1.3.2 嚴格落實消毒隔離制度 根據上海市護理質控中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期間上海市護理質控工作的指導性意見》(第二版)制定《個人防護用品穿脫流程》、《發熱疑似患者轉送制度》、《空氣、環境、物表消毒制度》等消毒隔離制度,并嚴格落實。消毒供應科專員2次/d收取醫療廢棄物,每次稱重、登記,與前出消毒管理員雙簽名登記;2次/d采用有效氯(2 000 mg/L)進行噴灑消毒。
1.3.3 嚴控防護要求 根據《上海市院內感染質量控制中心防護等級》要求,前出篩查人員執行二級防護要求:穿一次性隔離衣帶,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護目鏡、一次性手套,必要時穿鞋套;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控管理制度》;每次接觸患者后必須做好手部消毒,消毒劑揉搓1~3 min;對疑似有接觸到患者體液或分泌物時立即更換防護用品,做好殺消工作。所有前出篩查人員執行每日體溫自測制度,嚴格登記上報。
1.3.4 精選篩查場地 為提高防控安全性,結合本院地形,將疫情篩查場地前移至院前廣場。在人流量相對較大的情況下也可控制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有效降低交叉感染率。使用野戰醫療帳篷作為室外工作場地,避免“折返跑”、減少人流“沖突點”。5頂野戰醫療帳篷中,1號帳篷為綠色通道專用帳篷,主要為軍人、孕婦、輪椅等優撫患者、能提供綠色隨申碼的江浙滬皖患者、能提供我院流行病學調查健康碼的非疫區地患者通行;2號帳篷為人工篩查通道,主要為無相關電子設備、不能掃碼進行流行病學調查但有身份證或醫保卡的患者通過;3號帳篷為檢測區,由醫務人員用紅外測溫儀為患者進行體溫初測,體溫正常的患者通過專用清潔通道進入門診就診;初檢體溫異常的患者將從檢測區的通道進入4號帳篷進行人工復檢,復檢體溫仍異常的患者將通過專用通道進入發熱門診進一步治療;5號帳篷為醫務人員物資存放處,與患者路徑區分,防止醫患交叉感染。
1.3.5 嚴密制定“流行病學調查”項目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診斷標準,制定“流行病學調查”項目:(1)旅行史:14 d內是否有疫區地、疫區國居住或旅行史;(2)接觸史:14 d內是否有接觸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3)聚集史:14 d內是否有與從疫區地、疫區國家來的人聚集;(4)近期有無發熱(體溫≥37.3 ℃);(5)有無咳嗽癥狀;(6)有無乏力癥狀。異常情況處理方案:(1)符合流調內容中任何“一史”但無癥狀的患者,病情較輕則予以勸離,于14 d隔離期滿后持街道開具《隔離到期證》可進入醫院就診;(2)符合流調內容中任何“一史”,體溫≥37.3 ℃或有咳嗽乏力癥狀的患者,工作人員做好信息登記后指引患者至急診發熱門診就診。
1.4 前出篩查人員管理
前出篩查人員包括醫務人員18名,其中篩查工作組長1名、總值班1名、篩查員12名、巡視員2名、物資管理1名、消毒防護督導1名。總值班主要負責當天現場協調工作,維護現場秩序,進行安保、志愿者的指導工作;篩查員共分4組,每組3名,主要工作是對進入門診的所有人員進行流調、測溫、開通手機院內通行證、統計工作量及物品清點等;巡視員分為早班和中班,主要職責為輔助篩查工作,處理突發事件;物資管理員負責前出物資日常管理,包括請領、發放和登記;督導員負責前出所有人員和區域的消殺質量管理工作。
安保人員10名,負責維護現場秩序,協助篩查人員開展工作,并提供患者手部消毒溶劑。
志愿者多名,主要職責是在就診高峰時段為患者提供就醫咨詢、指導篩查流程服務、協助患者及家屬手機掃碼完成流調答題等。
衛勤保潔人員1名,全天分時段工作,負責前出篩查區域的衛生管理和帳篷地面、空氣及桌面消毒工作。
1.5 患者及家屬的管理
醫院實行實名制預約就診,患者須提供本人身份證或醫保卡掛號。患者及家屬進入篩查流程必須嚴格遵守醫院疫情防控要求:佩戴口罩,進入帳篷前進行手部消毒,原則上1位患者僅允許1名家屬陪同,保持1 m間距,接受工作人員流行病學調查,測量體溫。患者及家屬必須如實回答流行病學調查問題,不得瞞報。
此次疫情暴發以來,本院前出篩查工作采取多種防控措施,不斷摸索改進,取得一定經驗,對患者的篩查能力不斷提高。2020年1月31日至4月1日,共篩查35.2萬人次,其中發熱異常患者359人次,“三史”異常患者851人次。本院的疫情防控篩查體系有效保障了醫務人員及來院患者的診療安全。
3.1 各類人員的嚴格管理是疫情防控的關鍵
新型冠狀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本院對醫務人員疾病防護及流行病學調查知識實行全覆蓋專業培訓,并對醫院人員統一調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防護指導,就診篩查各環節嚴格管理,合理分流,使疫情防控和門診開診有序進行。
3.2 科學的篩查流程是防控的保障
根據傳染病流行病學特點,本院選擇合適的場地,制定科學的篩查流程,既嚴格遵循消毒隔離原則,避免交叉感染,又保證了患者的基本需求,順利實行篩查,有效分流就診。
3.3 信息系統的完善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環節
篩查小程序的開發,可根據疫情的變化,隨時更新流行病學調查內容,保證篩查的實時性和準確性。通過簡單易行的手機掃碼,既能避免交叉感染又能記錄患者信息,有效提高了篩查人員工作效率。
此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傳播速度快、風險性高,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并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醫療機構作為疫情防控的主要參與部門,應確保醫護人員積極投入到預防和控制工作中。充分的人員及物資準備、合理的布局、嚴格的管控,對此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及時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