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艷青,許方蕾
目前我國前列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1],前列腺癌位居腫瘤相關死亡疾病第2位,僅次于肺癌[2]。前列腺癌根治切除術中為促進膀胱頸和尿道的吻合,需留置導尿管2周[4]。隨著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3]的出現,國內大多數前列腺癌患者術后常規攜帶導尿管出院。研究表明,前列腺癌術后可出現膀胱痙攣、排尿困難、尿失禁等一系列排尿功能障礙的發生,加之留置導尿管護理不當,可引發泌尿系統感染、漏尿、尿道或膀胱黏膜損傷、脫管、拔管困難、拔管后尿潴留等,對患者的排尿功能恢復造成極大危害[5]。出院后尿管護理及排尿功能的康復已無法單純依賴醫院及社會,主要由患者及家庭承擔其護理工作[6]。本研究對老年前列腺癌根治切除術患者居家排尿功能自我護理進行全面了解,為進一步提高患者居家自我管理效能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目的抽樣法選取2018年8-10月在上海某三甲醫院行腹腔鏡下前列腺癌根治切除術后于泌尿外科門診復查的老年患者1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前列腺癌者;(2)年齡≥60歲;(3)腹腔鏡下根治切除術者;(4)認知正常者。排除標準:(1)交流障礙者;(2)合并并發癥者。10例老年患者,男性;年齡(71.40±5.52)歲;教育程度:文盲1名,小學3名,初中2名,中專3名,大專1名。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老年前列腺癌根治切除術患者一般資料
1.2 研究方法
采用半結構式、個人深入訪談的形式收集資料。樣本量以受訪者提供資料重復出現,且資料分析不再有新主題出現為標準。與受訪者約定訪談時間與地點,告知其研討目的和內容。受訪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現場筆錄與錄音筆結合的方式進行記錄。訪談工具包括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表和訪談提綱。提綱由研究者查閱文獻并根據此次研究目的,由臨床醫生及護士各1名進行商討修訂,最終確定訪談提綱:(1)您出院1個月內,身體恢復怎么樣?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狀態如何?(2)術后拔除導尿管后,您自認為排尿功能情況(小便)如何?當出現排尿(小便)困難時,您是通過哪些方法解決的?(3)出院后,您在排尿方面遇到哪些困擾和壓力?(4)您希望得到怎樣的幫助與支持?采訪過程中,密切查看與記載受訪者的語氣、表情和行為等。訪談結束24 h內整理資料并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參照Colaizzi七步分析法[7]:轉錄、分析、編碼、分類、提煉主題、尋找關聯及核對資料真實性逐步進行資料分析。研究者經過材料剖析和整理對現象進行詮釋,直至沒有新主題呈現,表示資料達到飽和。
本次訪談資料顯示,老年患者前列腺癌根治切除術后出院初期(1個月內)排尿功能康復的自我護理歸納為4個主題:排尿功能康復知識缺乏、對待疾病態度不一、行為依從性差、缺乏家庭及社會支持。
2.1 排尿功能康復知識缺乏
訪談過程中發現老年患者缺乏對排尿功能障礙的疾病相關康復知識,主要是排尿功能障礙的運動鍛煉、飲食及危險因素控制等方面。(1)運動鍛煉方面:訪談過程中發現老年患者術后排尿功能障礙者在運動方面缺乏專業的指導與培訓,如尿失禁患者缺乏運動鍛煉指導。個案1:“小便控制不了,怎么通過運動來解決啊?”個案8:“之前跟我一個病房的患者,他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我,告訴我怎樣鍛煉的。”個案10:“具體有哪些針對性的運動鍛煉呢?我每天飯后都會出去散散步。”部分患者對排尿功能的運動鍛煉效果存在懷疑態度。個案6:“一開始會很積極每天按照網上的那些去做,運動下來沒什么效果,也不知道做得對不對,就不堅持了。”個案7:“局部的排尿運動有效嗎?會不會治標不治本啊?”(2)飲食方面:老年患者手術后回到家中,因自我護理能力減弱,較易依賴家人。患者術后出院,患者及其照顧者缺乏正確的飲食觀念和習慣。個案9:“一大把年紀了,還限制我吃辣,要知道我是個無辣不歡的人。”個案5:“回家后家里人負責給我做飯吃,家里人在一起吃飯,也沒有注意那么多。”個案7:“平時有便秘,這段時間飲食不清淡,便秘加重了,每次大便的時候小便會控制不住地出來。”個案3:“都進行手術了,為什么還要注意飲食呢?”(3)危險因素控制方面:部分患者一方面對排尿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認識不足,一方面認為危險因素對其影響不大。個案4:“手術都把腫瘤切除了,可以少抽點煙,沒關系的。”個案8:“各個方面都注意也避免不了,年紀大了,機能衰退了,很正常。”
2.2 對待疾病態度不一
2.2.1 積極型 大部分患者能夠正視疾病本身,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個案3:“沒辦法,年紀大了,終歸是有些小毛病的,那么我們還是要積極面對的,不能忽略它的存在。”個案6:“會定期到醫院門診就診,聽醫生的安排。”部分患者擁有堅定的疾病康復信念。患者對術后排尿功能的恢復抱有很大的期望,對排尿時間及殘余尿量異常關注。個案9:“特別怕小便小不干凈,畢竟年紀大了,術后恢復慢。”
2.2.2 病盲型 部分患者對術后出現的排尿功能障礙不以為意,認為影響不大甚至認為不是問題。個案2:“一咳嗽就會有小便出來,年紀大了避免不了的。”個案9:“我身邊有好多朋友也會有這種情況出現,都很正常的。” 個案6:“沒生這個病之前,就會出現小便滴滴答答的,不礙事的。”
2.2.3 過敏型 老年患者對自身疾病過度關注,對醫生的治療措施持有懷疑態度,難以抉擇。個案7:“會不會是手術沒做好啊?”個案8:“經常會自己拿手機上網搜,有時候能把自己嚇個半死。”個案3:“咨詢了好多人,每個人的方法都不一樣,都不知道聽誰的。”
2.2.4 回避型 部分患者存在諱疾忌醫,能拖一時是一時。個案4:“體檢的時候查出來的,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沒必要看,女兒非讓我住院。”
2.2.5 抱怨型 部分患者不肯接受現實。個案5:“老天對我一點不公平,因為這病我都住了3次院。”個案2:“出院還要帶尿管,很不方便,管子要是不小心掉出來怎么辦啊,在家里也沒法處理。”
2.3 行為依從性差
老年患者前列腺癌術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礙,但大部分患者行為依從性差。個案5:“在家里面有時候會有點小便漏出來,不知道該怎么辦。”個案7:“剛拔完尿管后,感覺排不出小便,尿道口會有點刺痛,也不敢喝水。”部分患者認為飲食習慣受到限制,依從性差,缺乏自我管理與監督。個案4:“醫生護士都勸我說少吃熱量高的食物,多吃蔬菜。可我就喜歡吃肉,蔬菜多沒味啊。”部分患者未按醫生指導執行飲水計劃。個案8:“出院的時候,護士說每日飲水量要達到2 500 ml,有時候記不住,一時半會改不了。”
2.4 缺乏家庭及社會支持
隨著疾病發生時間推移,家庭成員對患者的關注度逐漸減少,患者缺乏社會支持與幫助。個案1:“時間長了,老伴和兒女們也都習慣了,也沒那么重視了”。部分患者覺得排尿功能障礙的門診康復咨詢和功能鍛煉的培訓醫療機構較少。個案4:“社區醫院主要負責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個案8:“只有三級醫院才有這個門診。”疾病長時間的侵襲,削弱了患者及照顧者的疾病關注度,存在疾病不確定感。個案6:“不知道要不要吃藥,以前有類似的情況吃過藥,不管用。”
3.1 患者對排尿功能康復知識缺乏,自我照顧能力不足
前列腺癌患者對排尿功能康復知識欠缺,自我照顧能力不足,術后留置尿管者對導管維護知識存在一定的缺乏,主要集中在導管口的消毒、飲水量及尿液觀察等方面。一項認知水平調查顯示,92.6%的人在疾病認知方面表示只聽說過前列腺癌這個疾病名稱,僅有45.5%的人群知道其是什么[8]。
劉一梅等[9]研究顯示,健康信念護理模式可促進患者控制自我情緒。劉惠賢等[10]研究顯示,有效的教育疏導,能夠真正幫助患者提升自身信念,在前列腺癌患者的術后護理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臨床中針對前列腺癌患者治療護理時可采用健康信念護理模式,提高患者疾病知識知曉率并改善患者術后尿失禁及生活質量,并針對健康宣教知識內容采取形象化的識別工具,如尿液顏色辨別可采用顏色識別卡。
3.2 患者對疾病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
本研究顯示,老年患者不重視疾病本身,認為排尿功能障礙不影響生活質量。曹影和張懷中[11]研究顯示,老年腫瘤患者對腫瘤本身存在一定的認知,但是認知不全面,而且積極應對率較低。王梅等[12]研究顯示,認知行為治療可通過糾正患者錯誤的認知,結合強化行為訓練緩解病情,改善預后情況。臨床中醫護人員應結合老年患者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靈活運用多種評估量表,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整體化的治療措施。
3.3 患者行為依從性差,缺乏自我管理和監督
本研究中,前列腺癌患者存在排尿功能障礙和飲食需求得不到滿足。王燕等[13]研究發現,前列腺癌患者在飲食習慣、內分泌醫治方案、活動種類及頻次的制定、排尿功能康復的鍛煉指導等方面需要較高。在疾病發展的不同階段給予患者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護理指導,可滿足患者的疾病康復的需求,提高患者的行為依從性。
3.4 患者缺乏家庭及社會支持,關注度不夠
目前社區醫院對前列腺癌術后排尿功能障礙疾病關注度少,患者出院后隨訪度不夠,其自我護理能力低下、病情變化大,易導致患者出現排尿功能障礙。患者及家屬需承擔家中自我護理尿管及排尿功能康復鍛煉。
從本次研究中發現,排尿功能障礙及其并發癥的預防對患者及家庭的影響較大,尤其是排尿功能康復知識需求、心理壓力、家庭照顧等,因此需提供排尿功能障礙患者及照顧者的健康宣教,緩解其心理壓力,給予其社會支持及關注[14]。馮萍[15]研究表明,在延續性護理模式的運用中加入同伴教育,可有效縮短醫患之間的距離,加強其出院帶管及排尿功能康復的自信心,切實學會并掌握尿管的護理知識和方法,使患者少走彎路。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半結構式訪談,探討老年患者前列腺癌術后出院初期排尿功能居家自我護理狀況,可以幫助醫護人員進一步了解患者出院后存在的居家護理問題及需求,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排尿功能康復延續性護理措施,促進醫院-社區-家庭三元聯動治療模式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