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嘎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河曲馬場畜牧獸防工作站 甘肅甘南 747300)
布病是一種傳染性疾病,主要由布魯菌引起,又叫波狀熱。牛羊等牲畜一旦患上這種疾病,就會出現性欲能力下降等癥狀,甚至會造成懷孕的母畜流產、公畜出現睪丸炎癥等,不利于其健康成長,也會給人們的肉類飲食帶來一系列安全隱患。因此,如何做好對布病的防治是養殖戶在牛羊養殖中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強化免疫接種對預防牛羊患上布病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養殖戶要采用口服布病弱毒疫苗的方式,對牛羊進行免疫接種。養殖戶要先用消毒后的生理鹽水對布病弱毒疫苗進行稀釋[1],然后,將稀釋后的疫苗以口服的形式讓牛羊飲用。對犢牛和羔羊,為了延長免疫期,在首次疫苗接種完成后,養殖戶應隔一個月對他們進行二次免疫。這樣可以確保犢牛和羔羊的免疫期長達一年。除此之外,養殖戶還要注意,在免疫接種的前三天和后三天,不能對牛羊使用任何類型的抗生素,喂養的飼料不能添加任何添加劑[2],飲用水不能添加消毒劑成分。在免疫期間,養殖戶要禁止對牛羊養殖場開展任何形式的消毒工作。這是因為添加劑和消毒劑會影響牛羊布病免疫的效果。
為了進一步降低牛羊感染布病的風險,養殖戶要加強對外來牛羊的檢疫力度。首先,對那些外界引進的牛羊,養殖戶要加強對檢疫的重視[3],在確保外來牛羊是健康的,沒有感染布病等疾病后,才能進圈養殖。同時,由于布魯菌害怕酒精,消毒處理會殺死大量布魯菌。因此,在外來牛羊進圈前,養殖戶還要對牛羊圈進行徹底消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牛羊感染布魯菌的可能性。在對牛羊進行檢疫的過程中[4],養殖戶應采用血液檢測的方式,檢測牛羊是否患有布病。檢疫時間一般是在每年的4~7月。另外,因為布魯菌在感染后有一定的潛伏期,所以,外來牛羊必須隔離飼養一個月,隔離期結束后,在確認其健康無病的情況下,才能將其與其他牛羊混群飼養。
為免外來牛羊攜帶病菌,感染其他牛羊,養殖戶必須采用科學、合理的引種規劃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牛羊患病風險。首先,養殖戶要根據外來牛羊當地的實際布病發病情況,提高引種規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相關部門要通過加強對養殖戶進行引種知識的科普和宣傳,優化和完善檢疫制度,做好對牛羊的來源地和健康情況的調查、收集等工作,為外來牛羊的正常、安全養殖提供參考和依據。除此之外,為了確保外來牛羊是健康的、無病的,在引進外來牛羊時,養殖戶要從正規的養殖場引進和選種,還要遵循就近選種的原則,避免因長途運輸而出現的布病入侵。其次,因為布病多集中出現在夏季,所以,在引種外來牛羊時,養殖戶要盡可能避開夏季,最大限度地降低牛羊感染布病的風險。由此可見,對外來牛羊進行合理引種規劃,是降低布病發病概率的重要手段。養殖戶一定要高度重視。
當牛羊被檢測出患有布病時,養殖戶需在第一時間將患病的牛羊隔離或捕殺。對那些癥狀比較輕微的牛羊,養殖戶要及時隔離,并找專業的獸醫對其進行治療。在獸醫的精心治療下[5],患病牛羊之前接種過的疫苗能夠發揮一定的免疫作用,達到促使牛羊病情好轉的目的。當牛羊徹底康復后,養殖戶還要將其隔離飼養一個月,確保病情不會復發,才能混群飼養。對那些病情比較嚴重的牛羊,養殖戶要全部捕殺,不留后患。捕殺后,養殖戶要采用規范、正當的方式處理牛羊的尸體,以免不法分子將其售賣給消費者,給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安全隱患。
綜上所述,做好對布病的防治是養殖戶提高牛羊產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加養殖戶經濟收入的重要措施。因此,養殖戶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做好布病防治工作:首先,要對牛羊進行免疫接種,達到有效預防牛羊患病的目的;其次,要加強對牛羊的檢疫力度,確保免疫接種的牛羊是健康的;再次,要合理規劃引種,盡可能降低布病的發病概率;最后,要對患病牛羊及時隔離或捕殺,以免牛羊出現大規模感染。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牛羊患布病的風險,從而顯著提升牛羊產量,實現牛羊養殖效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