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亮
(鄭州電力高等專科學校保衛處 河南鄭州 450000)
青少年的年齡為13周歲至25周歲。這個界限既包括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也包括25周歲以下的已成年人。它包含“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兩個年齡段的群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指出了青少年的9種嚴重危害社會,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行為[1]:1.糾集他人結伙滋事,擾亂治安;2.攜帶管制刀具,屢教不改;3.多次攔截毆打他人或者強行索要他人財物;4.傳播淫穢的讀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進行淫亂或者色情、賣淫活動;6.多次盜竊;7.參與賭博,屢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
1.不和睦的家庭成長環境
家庭是孩子學習成長的主要場所,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耳濡目染的模仿對象。因此,家庭教育對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和睦的家庭環境不僅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而且會成為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導火索。很多孩子由于家庭關系破裂,得不到家庭的關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若再受到不良誘惑,自己不能準確地判斷,又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很容易誤入歧途。另外,不良的家庭環境容易導致孩子養成好逸惡勞、自私自利、刁鉆古怪的不良習性,當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常常就會不擇手段,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不全面的學校教育體制
學校是家庭之外最重要的育人場所,是塑造品行、傳遞知識、培養人才的專門場所。因此,學校教育對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師教育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教育內容不與時俱進,師德不高,教學、育人分離,造成學生的校園生活單一,不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長此以往,不僅有悖于國家的教育方針,而且會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失去信心,越發羨慕學校之外“五彩繽紛”的世界,甚至可能輟學。枯燥乏味的校園生活是誘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
3.自身素質不高,認知能力不足
青少年好奇心和認知能力發展不平衡,容易對事物產生片面看法和錯誤判斷,從而做出錯誤行為。例如,他們可能認為在眾人面前欺辱他人是能力的象征,是引人注目的手段。又如,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不足,易憤怒、易沖動,受不良情緒影響時,不能理智應對,易發生激情犯罪。青少年如果辨別能力和認知能力發展不平衡,就不能正確判斷自己遇到的種種社會現象,如可能會模仿部分影視劇、游戲中的不良行為,認為是提升個人能力和魅力的方法等。
4.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時代發展的頻率與文化發展的頻率并不一致。文化發展的滯后,導致社會丑惡現象滋生且迅速蔓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色情、暴力等不良書籍、影像、游戲等危害著青少年的身體健康,使部分涉世不深和意志薄弱的青少年迅速被腐蝕,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社會的發展帶動了物質需求的增加,導致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養成了一味索取的習性,當個人欲望無法得到滿足時,便不擇手段,以達到個人目的,從而造成青少年違法犯罪事件頻發。
1.強化家庭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俗話說:優秀的家庭,福澤三代。父母長輩是家庭教育的起點。他們的格局很可能影響孩子的未來[2]。生活在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幸福家庭里的孩子,往往生活得更快樂、更健康。完整、幸福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都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父母的關系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如果父母經常吵架,那孩子長大后可能也會是個喜歡吵架的、暴躁甚至自卑的孩子;如果父母相敬如賓,孩子的內心也會充滿愛,對待事物就會懷著樂觀和積極的心態。
2.以身作者,樹立榜樣
人們常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如果父母行為習慣不好,如說臟話、自私自利,孩子就會從家長身上學到這些壞習慣;反之,如果在一個家庭里,父母尊老愛幼、知書達理、文明禮貌,孩子也會學到這些好習慣。子女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事的哲學和準則。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游手好閑、好吃懶做的家長會培養出一個勤快、上進的孩子。因此,父母要為孩子做好榜樣,“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切莫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1.改善育人環境,營造良好的校風和學風
《禮記·中庸》里有這么一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句話被普遍認為是“學風”最早的來源。學風即學習風氣,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學校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活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所高校的校風和學風,猶如陽光和空氣決定萬物生長一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成長。好的校風和學風,能夠為學生學習成長營造好氣候,創造好生態,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潤物無聲給學生以人生啟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
2.對學生內心進行誘導,對學生行為進行約束
學校應將德育課納入青少年必修課,且課時占據一定比例,通過多種形式豐富德育課堂,讓每一個青少年都參與進來,都能在德育課堂上得到提升。同時,學校要把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從思想上改變青少年對社會的認識,擁有陽光的心態,自覺抵觸不良社會現象,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走上健康成長之路。
1.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社會公共規范
青少年應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通過收看普法欄目、參加法制報告會、閱讀法制刊物等途徑來提高自身法律意識,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社會道德規范[3],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誘惑,在遭遇不法侵害時,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2.樹立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當代青少年要立志做頂天立地的人物,不因困難而卻步,不因權勢而畏懼,而應厚美德,容載萬物,剛毅堅卓,發憤圖強,努力做好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1.增強對青少年群體的關愛
相關部門要跟蹤掌握輟學的孩子、有違法犯罪記錄的孩子、有不良嗜好的孩子的情況,為他們提供結對幫扶的對象,引導他們重新認識社會,重拾面對生活的自信和勇氣;要對農村留守兒童、流浪乞討少年、正在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等給予物資、工作崗位、心理輔導等方面的幫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2.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提高青少年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完善青少年社會化服務體系
一是要對現有的青少年服務隊伍定期開展系統化培訓,提升隊伍整體服務水平,保證服務質量;二是要利用公益廣告、網絡視頻、宣傳海報、舞臺劇等多種形式,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宣傳社會主義正能量,增強青少年面對生活的信心,提升青少年面對各種困難的勇氣,正面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三是可從高校中招募成績優異、思想先進、品行端正的學生干部或黨團員加入青少年志愿者服務隊伍,為青少年提供學業輔導、心理疏導、不良行為矯正、成長指導等服務,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成功經驗,以切身感受和實際行動來影響青少年的思維和行動,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長。
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需要充分發揮社會協同作用,積極擴大公眾參與面,不斷提高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的社會化、協同化、現代化水平,提升全社會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視程度,從我做起,自覺摒棄和抵制各種不文明、不健康、不和諧行為,真正關心、愛護青少年,努力為青少年營造健康、和諧的成長環境,讓他們在充滿愛的大家庭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