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科 黃 晶
(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 重慶 400031)
康復工程專業是近幾年我國新興的一門與醫學密不可分的綜合性專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老年人和殘障人士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也愈發迫切。因此,市場上對現代智能輔助器材的需求量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截止到2019年12月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康復輔助器具和康復服務業發展潛力最大、需求量增長最快的國家。行業的發展加大了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進而對高職院校康復工程專業教師的課程實踐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在康復工程領域的人才專業化培養起步晚,教育基礎比較薄弱。我國1994年成立了國內第一所正規的假肢矯正技術中專院校,2020年也有本科院校開設了康復工程技術專業。通過這些年的發展,國內雖然成立了多所高職院校康復工程技術專業,但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上廣地區,我國康復工程專業的學生基數仍然較低,畢業后留在相關專業的人數甚少。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國康復工程技術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康復工程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全面的技術操作能力。然而,在實際的行業領域內,有許多假肢師、矯形器師以及康復輔具適配師都缺乏專業教育的背景。一些從業人員由于長期從事單一的崗位工作,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缺乏全面的了解。相關專業的學生在學校內接受理論指導,缺乏有效的實際操作和訓練。這對我國康復工程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具有很大的制約。[1]
高職院校康復工程專業在建設過程中,應該綜合考慮以往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設計康復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案時要堅持以下四個原則:一是專業課程全覆蓋的原則;二是基地項目落實原則;三是落實指導教師責任制原則;四是實踐教學評價機制科學性原則。學校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方案設計,將康復工程專業理論知識落實到具體項目中,讓實踐教學得到落實。比如,我校的康復工程專業學生除了平常的實踐課外,在每年度的第三學期就要開始接受實踐教育,就要在教學實踐基地及實訓室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踐。整個實踐過程由校內外專業教師組成指導組,負責監督指導工作,指導小組通過多種評價機制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綜合、全面的評價。我校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有效提升了康復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
高職院校康復工程技術專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訓基地是教師開展康復工程實踐教學,讓學生康復實踐能力提高的重要場所。康復工程是一門跨學科的專業,既包含醫學知識,又包含工程機械構造知識,還涉及人體力學、電子、智能等多門學科。其實踐教學活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康復工程專業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內容,為學生選擇不同的實踐基地,以促進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比如,我校根據學生每個學期所學的知識類型不同,為學生選擇的實踐基地也不同。其主要包括:康復醫院或者醫院的康復科、大型康復機構、假肢矯正器生產企業、康復器具適配企業和機構、康復器械生產企業、殘疾人視野團體或者行業協會等等。教師從基礎臨床實踐到康復器具研制生產,再到產品檢驗、評估,以及康復工程相關企業制度和生產管理流程等過程的實踐指導,使學生對該行業形成清晰的認知,推動學生實踐能力的綜合發展。
深化校企合作,優化課程教學內容,是學校教育與實踐指導的核心。要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利益共同體,學校就必須在兼顧學生專業能力發展的同時,確保企業利益得到體現。這樣才能確保校企合作長足發展。在此基礎上,學校制定校企合作制度,通過責任到人,加強對校企合作工作的監督,根據行業需求優化教學理論和實踐內容,確保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行業需求保持一致。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康復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校企合作,需要由政府指導、行業牽頭,學校和企業共同努力,才能充分發揮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勢。在這其中,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溝通協調的作用,通過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如政府政策、企業崗位和生產條件、學校的技術和人才等資源,使政府、協會、學校、企業多方形成合作平臺。通過合作平臺,學校可以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形成資源共享、人才共用、基地共建、利益共促的長足發展機制,進一步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讓多方共同培育更多的康復工程實踐技能人才。[2]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康復工程專業作為我國一項新興的技術性專業,在目前的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針對教學理念落后、教學內容不合理等問題,高職院校應該深化校企合作制度,通過開發實訓基地和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方式,從根本上提升康復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質量,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擇業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