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舉馨
(平涼職業技術學院 甘肅平涼 744000)
崆峒文化是在數千年文化衍進、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極具民主、團結、和諧精神的中華文化。它講差異,但不講優劣,既保留不同文化的獨立性,又體現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融合,對探討華夏文明的起源和中華歷史的發展過程具有重大意義。其內涵也與職業院校的辦學特點相切合。
職業院校培養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離不開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推廣、繁榮中華文化也是職業院校的職責和使命。崆峒文化的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崇高唯美及向善守正的特點正是職業院校應該推崇和提倡的。
崆峒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時空、內容及風格的地域性。在時空上,它主要指平涼及其周邊地區,內容及風格上集中反映了西北邊陲多民族聚集區、中西方文化匯集地特有的社會生活和風俗民情。學習崆峒文化,能夠讓學生發現人類歷史演變規律,認識更多的古今先賢,知曉民族淵源,了解奇風異俗,飽覽自然美景,品味區域精神,體會民族特色,傳承中華魅力。不同專業可對崆峒文化進行不同角度的挖掘和解讀:體育類專業能從中汲取運動康復、崇勇尚武、自強不息的理念,讓學生懂得身體與精神、精神與自然協調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自強向上的精神;醫學類專業可以吸收道家文化中“順乎自然和清凈虛無”的養生理念,讓學生體悟中華民族神圣祖先、中國道家始祖黃帝,中國道家祖師老子,依據“道法自然”規律,又“因而制之”確立養生之道的智慧;旅游類專業可以讓學生從中飽饗壯美山川、名勝古跡和奇風異俗,品味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從而夯實專業素養、提高專業技能;藝術類專業在欣賞崆峒剪紙、崆峒皮影、崆峒香包等地方文化藝術時可以瞬間調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細膩的情感和激發學生創作的靈感。
職業院校可以以崆峒文化為背景,滲透更多、更廣的優秀中華文化,讓學生銘記歷史、傳承經典;還可以凝練、提升院校內涵;更可以將崆峒文化置于國際職業教育大背景中,讓其與當下世界多元文化對話,展示民族形象、綻放中華文化魅力。
崆峒文化之所以廣為流傳,不斷繁榮,與其所蘊涵的審美意蘊密不可分。雄奇秀麗的自然風光教會了人們什么是重巒疊嶂、奇峰異洞、怪石嶙峋、懸崖峭壁;什么是林海浩移、花繁草茂、松柏多姿、藥材遍地;什么是云蒸霞蔚、山川相映、萬壑爭流等等。早期美麗奇異的神話傳說和宗教文化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激發了人們的好奇心和研究動力,既可使人們探知崆峒文化的源頭,還可教育人們明是非、辨善惡、知寬宥、懂感恩。[1]
道教文化教導人們要學會空洞清凈,崇尚自然無為。葛洪《神仙傳》中記述黃帝問道廣成子:“黃帝聞而造焉。曰:‘敢問至道之要。’廣成子曰:‘爾治天下,禽不待候而飛,草木不待黃而落,何足以語至道?’黃帝退而閑居三月,后往見之,膝行而前。再拜請問治身之道。廣成子答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2]這里強調了空洞自然的見解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它教育人們要學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方可成才成事。從黃帝問道廣成子的故事中,我們不僅可以體會先民創業的艱辛與不易,更能感受到求教者的吃苦耐勞和至誠志堅。這種民族精神對我們后人具有很好的教化意義。
匠心獨運、肥沃深厚的人文景觀更是構成了崆峒文化生動形象的審美內涵。不論是獨具特色的民族建筑形態,還是文人墨客歌詠崆峒的墨寶佳句,亦或是神奇的故事傳說,以及儒釋道文化治國理政、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理念,都可以幫助職業院校沉淀民族文化的知識與智慧、傳承民族傳統樹立良好形象,遠離浮躁與喧囂,豐厚校園文化底蘊。
《爾雅》載:“空同之人武。”李白:“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杜甫:“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這些詩句有力地傳誦了崆峒文化的磅礴氣勢和中流砥柱、頂天立地的形象。“主將收才子,崆峒足凱歌。”“崆峒五原亦無事,北庭數有關中使。”“崆峒西極過昆侖,駝馬由來擁國門。”這些詩句展示了人們抵御外辱、熱愛和平、民族和睦及熱愛祖國的民族精神。這不正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靈魂依托嗎?
崆峒武術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先民生產勞動、養生健身、抵御外辱及增長技能的智慧和規律。職業院校引入崆峒武術,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還可以培養學生堅忍不拔、勇敢無畏、自強不息的品質。職業院校探究崆峒武術發展的背景、淵源及人們對其的特殊需求,可以讓學生領略先民生產生活的過人智慧、勤勞勇敢的創業態度、捍衛民族的不屈精神、保家衛國的高昂斗志及自強不息的堅韌品質,激發學生的民族榮耀感及對祖先的敬佩之情和對當下生活的珍惜之舉[3]。
儒釋道并存的崆峒文化,體現了多民族、多宗教、多學派的交融互滲,包含著包容開放、和平共處、各美其美、互補共榮的中華美德[4]。職業院校專業眾多、特色不一、工學并存,合理地將崆峒文化理念引入到日常辦學中,可以潛移默化地滲透民族美德,傳承民族涵養,樹立院校精神,增補專業內蘊,拓展學生的交際、學習能力,讓學生懂得在兼收并蓄中發展自我、提升自我,成為真正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和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另外,崆峒文化精神還可增強職業院校內部的團結,有利于學校建設安全穩定、包容和諧、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校園氛圍。
作為新時代崆峒文化的延伸,“莊浪梯田”“莊浪精神”“靜寧速度”和“涇川精神”等反映出人民勤勞勇敢、艱苦奮斗、自強不息、質樸無華、崇德重義、修身為本的精神風貌。這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職業院校將其引入,可帶領學生實實在在地感受民族精神的魅力、受到區域文化的熏陶、體會變化發展的喜悅,激發學生努力拼搏、奮勇向前的動力,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他們的愛國熱情。
綜上所述,崆峒文化蘊涵著獨特的壯麗景色和深厚的人文環境,既展現了的自然景觀的神奇魅力,又保存了人文景觀的底蘊。它們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有效地啟發職業院校辦學應注重內外兼修的辦學理念。崆峒文化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情懷,指引職業院校辦學應具有包容、大氣、深厚的人文精神。崆峒文化中艱辛創業、保家衛國、捍衛和平的故事,對職業院校在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加深民族認識、傳承民族智慧、發揚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增進民族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