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芮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 200234)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高校應構建心理育人體系,形成有效的工作機制,提升育人質量,使心理健康教育更規范。高校應加強對音樂治療的理性認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運用音樂治療,把握心理教育工作與音樂治療的契合點,使兩者更好地融合,增強心理教育的吸引力與實效性。如何構建具有藝術專業特色的心理教育網絡,高校要創新模式,讓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和心理發展規律,形成長期的、有效的工作機制。
首先,育德先育心。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使命,始終圍繞學生展開工作,關心學生、服務學生,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強調:“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由此可見,幫助青少年塑造健康的人格,有助于高校的和諧與穩定,有助于高校的長治久安。同時,高校的校風學風建設也為學生的健康心理提供了滋養的環境。
其次,鑄魂先守心。當代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擔負著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心理健康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身上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因此,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顯得尤為重要。比如,音樂學院可以運用自身的資源,積極搭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針對大學生對新鮮事物易接受、感知力強的特點,展開音樂治療,用音樂營造健康的心理教育環境。
構建育德與育心協同推進機制:一是有利于高校針對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現狀及原因進行調查研究和梳理,探索音樂治療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意義及實施路徑。二是有利于高校構建心理教育的網絡平臺,開展以音樂治療為主題的講座活動。三是有利于高校組建專業的心理疏導團隊的輔導體系,開通心理咨詢的線上預約通道和完善心理問題的緊急應對措施。高校將音樂治療融入心理咨詢和心理問題的緊急應對中,針對藝術類專業,將藝術的方式和心理學學科的專業特征相結合,更能貼近學生的心靈,遵循心理教育工作規律,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使心理教育富有溫度、廣度和深度。
第一,完善心理問題的緊急應對機制。高校在制度層面建立一套針對心理問題的緊急應對機制,主要是通過制度建設,制定心理危機處理流程,建立危機事件處理預案來達成。這樣能夠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地進行心理危機事件應對。其應對方案,一是要明確學生干部、寢室長、心理委員的職責。這樣能夠提高學生進行自助和互助的能力;二是要明確輔導員、班級導師的職責和要求,規范教師在危機干預過程中的行為及流程。
第二,成立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團隊。高校要用“教師-心理委員-寢室長”的階梯式教育培訓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實現全面覆蓋,達到全方位、立體化的效果。高校還要發揮專業教師的引領作用,發揮學生干部的骨干帶頭作用,用朋輩教育的方式,擴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輻射范圍。高校通過專業教育團隊的建立,讓每一個班級和寢室都能互相幫助,讓每一個學生都具備一些專業知識;通過各種類型的心理教育沙龍和團隊心理輔導,加強學生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用正面引導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學生對心理教育活動的興趣,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建立線上心理課程的教學平臺。高校要充分發揮網絡思政的力量,將校內開展的各項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以及沙龍活動等進行視頻錄像,然后上傳至網上,建立一個專門為學生提供各類心理健康咨詢和教育講座的“微課堂”網絡平臺,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和興趣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這也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新的學習心理知識的途徑,擴大學生獲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讓更多的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心理知識和咨詢途徑,讓心理健康教育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的業余生活中去。
第四,設計音樂藝術相關的心理文化產品。針對藝術專業的學生以及熱愛藝術的學生群體,學校可以設計一套能夠幫助他們舒緩情緒、放松心情的指導手冊。其主要包含的內容有:心理疏導類影視作品專欄、心理疏導類音樂作品專欄、緩解壓力的瑜伽與形體專欄、學生創作的舒緩類音樂作品專欄等。這個心理疏導手冊,可以提高音樂專業的學生對心理疏導的興趣,從而增加心理疏導的實際作用。
第五,開通心理咨詢的線上預約通道。這個通道可以建立一個以心理教育為主的專欄,也可以為學生開通一個手機線上的心理咨詢預約欄目。學生如果遇到了學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情感問題、工作和發展等問題,都可以通過公眾號的預約渠道,選擇專業性或者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學生可以預約心理咨詢中心的教師,也可以預約學院內的專業教師、輔導員教師等。這樣不僅可以縮小師生之間的距離,還可以在情感上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更好地解決學生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