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青
(伊犁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新疆伊寧 835000)
為了有效控制疫情發展,中國政府果斷采取了強有力的防疫措施,及時制止了疫情蔓延之勢,使疫情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國各地也得以有序復工。然而,全球疫情防控卻不容樂觀,在中國已經證實有效的防控手段,西方國家卻始終無法落到實處。很多西方民眾無視政府禁令、拒絕執行居家隔離的行為令人費解。這些西方民眾的舉動背后,恰恰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民眾行為的影響。
什么是文化,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定義。著名人類學家克拉克洪從人類學的角度下定義,認為文化是一個人全部的生活方式,是個體從群體那里得到的社會遺產,是塑造人的環境的一部分。[1]著名管理學家霍夫斯坦德則認為文化是將不同群體的人區分開的共同心理程序,這種心理程序會影響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2]無論對文化如何定義,我們可確定的是任何人的行為和思想都會受到自身文化的影響,都會受到從小潛移默化中獲得的價值體系的控制。
不同文化由于發展歷程和所處環境的千差萬別,其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甚至差異巨大。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文化差異進行了深入研究。霍夫斯坦德總結出了一套文化維度體系,來描述不同文化之間的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性,以及文化價值觀與社會行為的關系。文化維度體系包含了五個維度: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不確定性規避;權力距離;陽剛氣質和陰柔氣質;長期導向和短期導向。[3]在此次疫情期間,中西方民眾的不同表現,正是受到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維度,描述了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群體之間的關系。集體主義傾向越高的文化,越強調個體對集體的忠誠度和歸屬感,并認為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有責任和義務在面對事物時要優先考慮集體利益;同時集體要為成員提供庇護,集體有照顧其成員的職責。因此,集體主義文化中的社會成員,更加習慣于互幫互助。中華文化正是集體主義傾向很高的文化。在這次突然爆發的疫情中,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和各級政府第一時間采取了行動,并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工作,要求各地嚴格執行和緊密部署,堅決扛起疫情防控的責任。中國政府的積極應對鮮明地體現了集體對成員的庇護和照顧。而民眾積極配合,互相鼓勵,主動“宅”在家里為祖國做貢獻,中國民眾的配合正是優先考慮集體利益、履行對集體的責任和義務的體現。那些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排除萬難,舍己救人,更是將集體的利益擺在了第一位。在這樣的危急時刻,整個中國社會互幫互助,大至各地對武漢全方位地馳援,小到社區志愿者幫群眾買菜,都體現出了民眾相互依靠、共度難關的精神。
西方文化則更傾向于個人主義,強調個人自主權力的至高無上,即注重自我表達,鼓勵個人獨立,遇事要首先依靠自己解決和優先考慮個人利益。因此,很多西方國家的疫情防控措施執行起來效果都不理想,雖然政府已經頒布了“封城”禁令,始終有民眾不愿意遵守,出行不佩戴口罩,如美國放春假的大學生依舊在邁阿密海灘上扎堆狂歡,英國倫敦西部的公園里人們依然聚在一起聊天和曬太陽。這些無知和瘋狂的舉動,恰恰反映了西方人的個人主義文化,即便在面對威脅生命的病毒時,他們優先考慮的仍是個人的利益和意愿。這種個人主義無疑加重了疫情防治的難度。
所有文化里都有對社會地位和社會權力的劃分。根據社會成員的年齡、財富、性別、受教育程度、個人成就、家庭背景、職業等因素,社會成員被劃分為不同等級。不同文化對社會等級的區分有不同的態度,霍夫斯坦德將其稱為權力距離維度。他創造了權力距離指數,以此來衡量不同文化面對社會等級的傾向,即權力指數越高的文化,權力距離越大,越認同每個社會成員都有自己相應的社會地位,相信社會等級劃分對維護社會秩序有益。因此,權力距離較大的文化,認為不應該質疑或挑戰政府、領導這樣的權威階層,社會權利等級較低的人應該自覺服從上級命令,服從上級管理。與之相對,權力指數越低的文化,權力距離越小,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地位區分越不明顯。這樣的文化會傾向于盡量減少社會組織的等級劃分,并鼓勵社會成員對權威階層進行質疑和挑戰,因此社會成員并不熱衷于服從上級的命令和管理。[4]
中華文化屬于權力指數較高的文化,民眾對政府的權威性認同度很高。在中國對抗新冠疫情的防疫戰中,民眾嚴格執行政府要求的各項防疫措施,自覺居家防護,公共場所人人佩戴口罩,體現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以及對上級管理的服從。這種對權威的信任不僅體現于國內,甚至生活在意大利托斯卡納大區普拉托市的50000名華人無一感染,也正是因為當地華人信任中國政府頒布的防疫措施,自發進行了居家隔離和出門做好了防護措施的結果。由此可見,文化對人的影響并不以國界來劃分,而是以成長所處的文化環境來劃分的,即便是生活在意大利的華人依然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對政府有著更高的認同。
西方文化的權力指數很低,民眾對政府的權威性認同度很低。西方文化鼓勵對權威階層提出質疑和挑戰,使西方民眾對政府發布的各種疫情防控指令更容易持懷疑的態度,不愿意嚴格執行政府的出行禁令,于是就出現了西方民眾無視禁令而在公園或海灘扎堆游玩的情形。甚至連英國首相約翰遜的父親也公開表示,盡管政府建議民眾在疫情期間要避免不必要的人際接觸,但他仍然還是會去酒吧。這些情況,當然會使西方國家的疫情防控效果大打折扣,也為西方國家的抗疫工作增加了難度。
對比疫情防控期間中西方民眾的不同表現,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文化對人的深刻影響。在疫情爆發這樣的特殊事件中,正是中華文化中優秀的思想理念在關鍵時刻給了中華兒女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5]在這場全人類共同抗擊新冠疫情的斗爭中,中華文化的智慧與精神對全世界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