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桂蘭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第八中學 甘肅蘭州 730000)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任課教師通常按照教材將課程內容進行逐一講解。但課堂是一個特殊的環境,它既能夠容納每個學生的個體思考,又會受到群體思維的限制。因此,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既兼顧整體教學進度又給個體自由發展的空間,成為目前語文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生活環境、情感價值都有所不同。在進行課內文章閱讀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聯系教材文章中的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見解。在評讀學生觀點的時候,教師要注重差異,不從價值觀的對錯方面進行評價,而是用正確的思維觀念去引導學生轉變思路。只有互動的、雙向交流的課堂才是真正能讓學生自由發言的課堂。個性化閱讀課堂的開放氛圍能讓學生暢所欲言,提升思考質量,啟迪學生對任何言論觀點都有自己的看法認知,不隨波逐流,進而發展成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的人。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上,任課教師應以引導并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為主,摒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但是,教師在啟迪學生主動思考的同時,也要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感悟,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在閱讀和品鑒文學作品的同時還能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例如,在閱讀《走一步,再走一步》時,學生可以領悟到,你不要因為目標高遠就喪失信心,立足腳下,認真做好每一件事,目標就能會實現。再如,學習到《蟬》這篇短文時,學生也從蟬蓄力十七載只為長鳴一個盛夏的生命經歷中,感悟到要珍惜生命,并讓自己的生命迸發出璀璨的光芒。
在閱讀完一篇文章后,學生可能會有疑惑,而這種疑惑正是“學而有所思”的表現。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任課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閱讀、敢于質疑,并帶領學生探究問題,努力解答問題,在閱讀和感悟中啟迪人生。
語文教學要順應時代發展,將課堂內外有效結合。教師要積極調動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教育資源,使學習空間不再局限于教室一隅,而是不斷拓展學生的學習和思維發展空間,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任課教師也應該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活躍。
在初中語文課程的閱讀教學活動中,積極聯系實際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激發學生閱讀潛能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端午的鴨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后采訪家庭成員、朋友或社區居民等——在他們的記憶深處有沒有哪些美食值得懷念?這種美食對自己有什么獨特的意義呢?教師通過這種互動性極強的實踐教學活動,能使學生更加愿意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把他們從教師單調的教材講解和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中解放出來,進入一種更生動、更加立體的學習模式。與此同時,這種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對拓展其思維空間有很大幫助。[1-2]
綜上所述,積極改革語文閱讀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學生能夠實現個性化閱讀、增強自己的閱讀感悟、拓展自己的閱讀空間和思維空間,從而激發了自己的學習興趣,也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學生在能夠獨立閱讀和鑒賞詩歌的同時受到了高尚情操的熏陶,這對于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十分有利。我們堅信,在眾多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們一定能夠通過語文閱讀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地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