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勝海
(廣西欽州市大寺中學 廣西欽州 535028)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學活動往往是以應試為最終目標的,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展開的。在這種模式下的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很容易片面地要求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對學生數學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達到教育部門對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可以把“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整個教學設計中去,對自己的數學課堂進行創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與邏輯性都比較強的學科,而初中學生又正好處在一個對未知事物有較強的好奇心的年齡階段。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充分地抓住這兩個特點,利用初中生強烈的好奇心帶領他們開展教學活動,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就能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愛上數學課堂,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必然要勇于創新,打破傳統課堂中的單向灌輸模式,通過教師“教”、學生“學”、一起“做”這三者的有機統一,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動起來,加強師生間的課堂互動,以此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效率,也能夠一定程度地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教學《幾何圖形》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往往會通過幾何圖形的平面展開圖來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但是,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他們單純通過課本上的圖片,以虛實線來輔助標記幾何圖形的平面是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妨讓學生自己利用生活中的立體圖形,如正方體的粉筆盒、長方體的紙箱等,通過自己動手拆解這些幾何圖形,再將拆解后的二維平面圖形展開,用虛線標注在三維空間中無法看到的線條。這種方法以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動手實踐,而不是單純地聽教師的講解,還可以加強他們對立體圖形的理解,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在陳舊落后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初中數學課堂容易出現“讀死書”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與考試過程中能夠將數學公式倒背如流,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發現所學的知識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出現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關注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把數學教學局限在課堂之中,而沒有將教學活動與實踐結合起來,忽視了對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創新型教育模式的要求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已經由讓學生掌握數學公式和數學知識轉變為了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師要避免采用大量死板的公式套路和枯燥的習題練習,而應該嘗試著創設一些貼近現實生活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將“教”“學”“做”統一,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數學學科的應用能夠走出課堂,真正進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感受數學帶來的魅力。例如,在教學《統計調查》這一節課的內容時,教師在給學生講解完基本的統計調查方法后,可以創設一個貼近生活的實際情境,假設學生是某食品公司的市場調查員,讓學生以班級上的同學為調查樣本,就同學們喜歡的零食進行調查。學生用條形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市場需求,決定產品開發方向。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中,大量的知識講解和習題訓練很容易造成教師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忽視。而在“教學做合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合作學習的意識往往能得到較大的提高。對于大多數初中生來說,他們往往是在全家人的關心和呵護下成長的,集體觀念和合作意識較為淡薄。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改變傳統的個體學習方式,多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不只是在課堂上獨自“做”,還可以“一起做”。在“一起做”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合作學習帶來的好處,加強團隊協作的能力,學會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幫助。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合作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多安排一些小組活動。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探究,讓學生群策群力地解決某個難度較大的數學問題;也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班級內部的小型數學競賽等。例如,在教學《概率初步》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每六人一小組,進行轉盤實驗。教師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個有紅、黃、藍、綠、橙五個色塊的轉盤。一人為記錄員,其他五人輪流轉轉盤,記錄員記錄下每次轉到數字。最后,小組成員一起通過記錄分別算出轉到不同顏色的概率。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1-4]
總而言之,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想真正地做到“教學做合一”,就要切實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教師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將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關鍵地位,從而培養出綜合素質過硬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