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煒嬋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高明附屬學校 廣東佛山 528531)
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思維導圖的直觀性使學生在發散思維時具備充足的理論依據,思維導圖的邏輯性使學生在發散思維時具有條理性。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既可以保證學生思考的正確性,又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最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以“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了基督教的興起、教義及相關節日習俗,歐洲的封建制度,王權與教權兩種權力體系。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時,可以利用思維導圖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如在學習基督教的興起時,學生需要探究基督教興起的原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交流探究并建立思維導圖。有的學生從社會因素分析,認為由于羅馬帝國的殘暴統治導致百姓只能將希望寄托于虛無的神,并與中國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的興起進行類比。有的學生則是從政治原因進行分析,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基督教得到發展的機會,并且獲得許多皇族與貴族的支持。有的學生是從基督教的教義進行分析,因為基督教提出只有信教才可以進入天國,這種教義促進了基督教的迅速擴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基督教興起的原因,教師根據學生的分析建立思維導圖,并引導學生從更多的角度分析問題,促進了學生全面地看待歷史問題。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從多個角度認識歷史,促進了學生歷史認知的全面性。學生在建立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交流互動,促進了創新思維的發展,最終促進了學生歷史素養的提升。
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故事強化記憶,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初中歷史具有知識點零碎、時間空間范圍廣的特點,學生在學習時難以將歷史中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導致在記憶時產生時間混亂的現象。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故事將知識點串聯起來,促進學生聯想記憶,降低了學生的記憶難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以“俄國的改革”為例。這一課主要講述了彼得一世改革和廢除農奴制改革,這些改革的背景、內容及影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課時,可以利用故事強化學生對兩次改革的記憶。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故事構建俄國皇室的關系,使學生對彼得一世和亞歷山大二世之間的關系有大致了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兩次改革,使學生在對比中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是俄國農奴制的盛行導致工商業發展緩慢,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背景是俄國農奴制嚴重制約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彼得一世改革的成果是加強了沙皇的專制權力,經濟、軍事實力得到增強,但是農奴制進一步強化;廢除農奴制改革的成果是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贖買政策嚴重傷害了農奴的利益。在記憶彼得一世改革中的具體措施時,教師可以從政治、軍事、商業、教育和生活方式五個方面引導學生記憶。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分析,使學生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并且使學生在記憶彼得一世改革時可以聯想起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促進了學生知識網的構建,強化了學生的記憶,最終促進了學生歷史水平的提升。
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可以利用深度學習進行知識聯結,促進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師可以對比同一時期不同國家、地域的發展狀況,也可以對比類似事件在不同時間造成的影響。教師利用深度學習建立知識聯結,可以使學生從全局了解歷史的發展方向,有利于學生龐大歷史觀的建立。例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并將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對比,從經濟、科技、軍事等各方面了解其中的不同,分析爆發的原因和最后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經濟、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革的聯系;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使學生將中國近代史與兩次世界大戰聯系起來,加強學生對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意義的理解。在學習“日本明治維新”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日本的多次變革,比較每次變革的不同,加深學生的理解;并且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各個國家的國情思考每個國家變革的獨特性,以及每個國家變革產生的不同結果。在學習“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羅馬與希臘進行聯結,分析羅馬帝國與希臘的關系,對比其中的不同;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比同時期的中國,對比其中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思想文化等。學生在聯結同一時間或同一地域歷史的過程中,能夠總結出歷史發展的規律、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促進社會變革的因素等知識,有利于促進學生大局觀的形成。[1]
綜上所述,本文從上述三個角度對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了探究。筆者希望在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下,以及核心素養在初中歷史課堂的落實下,學生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