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核變與共融:全球環境治理范式轉換的動因及其實踐特征研究

2020-01-08 22:38:29
太平洋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環境

崔 盈

(1.河北經貿大學,河北 石家莊 050061)

后工業化社會,面對紛至沓來的公共規制難題,全球環境治理系統不斷進行著自我建構。對強力控制的追尋,衍生出政府手中賦有壟斷性、權威性的公共權力;對競爭邏輯的推崇,投射出市場機制下環境公共資源配置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當權力滋生行政之惡、自由競爭偏離正義之本,環境規制領域遂頻現政府與市場治理的“雙失靈”。但與此同時,公共性和政治性社會組織的勃興,培育出銜接政府和市場的社會治理。因此,重塑國際環境法遵守控制(Compliance Control)路徑選擇的宏觀理論架構,并推動貫通國家、市場和社會三維治理空間的環境治理國際合作機制改革勢在必行。全球環境治理范式的多層級協商合作轉向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背景和邏輯起點。(1)殷杰蘭 :“論全球環境治理模式的困境與突破”,《國外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第75-82頁。

一、全球環境治理范式轉換的外在致因

隨著跨國環境損害風險的加大和社會公眾自主治理實力的增強,全球環境治理浸潤于國際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的“多中心秩序”。(2)全球環境治理由國家決策的“單中心秩序”轉向包容多元決策主體的“多中心秩序”,意味多元治理主體不單純依賴政府權威,而由具有公共性、集中性優勢的公權管制與體現回應性、高效率特征的私權調控,綜合運用各種治理手段共同參與管理全球環境公共事務。See Ulrich Beck, Anthony Giddens and Scott Lash,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Polity Press, 1994, p.120.它注重體現環境規制強度“軟硬配比”、規制屬性“公私同治”、規制價值“權義均衡”的內在邏輯需求,凸顯范式核變趨勢。

1.1 國內與國際層面環境議題的協同決策

全球化縱深發展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各行為體間相互依存的程度,催生“全人類共同利益”的價值取向。(3)全人類共同利益指向每個人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利益,既高于實質內核迥異的各國國家利益,也并非世界各國利益的簡單疊加,而是將人類社會整體作為利益主體,要求所有人類活動應為人類社會整體謀求福祉,或至少應限制不利于國際社會整體利益實現的人類活動。參見高嵐君 :“‘全人類共同利益’與國際法”,《河北法學》,2009年第1期,第23-27頁。多極化的政治變革深刻影響著對國際和國內法律問題的當代認知,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關系日益交融。環保等全球性問題需要在國際和國內層面協同決策以獲得解決。

(1)國內環境政策與環境利益的國際化

環保已從傳統上一國內部的技術和社會問題,發展為當代國際關系中的重大政治與新型國際集體安全因素。亞當·斯密時代將“地緣”作為政治生活的第一要旨,人們無法對所處地域之外的所謂跨主權問題投以更多眷注。(4)[美]約翰·邁克斯威特、愛得瑞恩·伍德里奇著,盛健、孫海玉譯 :《現在與未來——全球化機遇與挑戰》,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頁。當今國際社會,各種國際環境機制廣泛聚焦甚至積極介入跨界環境損害和生態退化問題,更為直接的尋求尊重和保護處在國內法控制之下的自然人及其集合。國家排他性環境政策賦有更多全球層次公共政策的意味,任何國內環境政策和國家環境利益的實現都牽動整個世界范圍內環境系統的嬗變,顯現人本化和國際化趨勢。諸如美國制定和推行有關貿易協定的環保審議標準、(5)2000年12月美國對外貿易辦公室和美國環境保護署正式公布《對貿易協定進行環保審議的指導原則》,成為世界上首個在國內法體系內對貿易協定確立具體環保審議標準的國家。伴隨該文件的正式生效,美國已逐步完成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美洲自由貿易區協定等雙邊或區域貿易協定的環保審議,并通過其301條款的配合實施,逼迫其他國家在環境政策上做出妥協。歐盟航空碳排放交易體系和航海排放稅等(6)歐盟將航空業納入碳排放交易機制(EU-ETS)并強制對進入歐盟空域的所有航空承運人征收碳排放額度(2008/101/EC號指令)。這不僅使相關法令域外管轄的合法性備受國際社會質疑,而且還演變為與美國、俄羅斯、印度、中國等超過30個非歐盟國家圍繞“碳稅”展開的航空貿易爭端。直至2016年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出臺國際航空碳抵消和減排計劃(CORSIA),有關“國際航空業的市場化減排”問題才藉此得以重回多邊框架下予以調控。參見:ICAO Secretariat,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RSIA(Chapter Six), http://www.icao.i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Documents/EnvironmentalReport/2019/ENVReport2019_pg211-215.pdf, 訪問時間:2019年9月12日。同時,為加重其在航空碳稅方面與其他國家談判的籌碼,搶占未來全球經濟綠色增長源的規則主導權,歐盟低碳政策又脫離《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基本法律框架,自行制定全球海運業排放稅征收價格單及關涉過境船舶的強制性減排標準,以推動實施碳排放交易機制,引發碳貿易戰的進一步升級。國際海運組織則通過確立以技術和營運措施為出發點的海運減排制度,為所有國家設定強制性具體減排義務,并以《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MARPOL)技術性修正案的方式推動國際海運減排向市場措施領域拓展,但在市場機制的運作方式上仍存嚴重分歧。參見:IMO’s Marin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ommittee, Amendment to Chapter 4 of Annex VI of the MARPOL, 1 Mar 2018, http://imo.org, 訪問時間:2019年9月 12日。這些立足個體資源與利益且具有域外管轄效果的單邊主義環保措施,都是國際環境秩序不成熟的表現。其容易滋長環境霸權、惡化多邊環境合作,最終難以對全球環境系統危機施以有效應對。因此,有必要推動國際社會的群體認同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形成,依靠國際機制減緩環保的完整性與國際社會主權分割間的張力關系,培育全球環境治理合作的政治基礎。

(2)國際環境合作政治合意的國內化

為全面協調愈發尖銳的全球公共風險,國際關系基本領域在國家主權與國際合作的頻繁互動中誘發重大變革,突顯國內化取向。(7)蔡從燕 :“國內公法對國際法的影響”,《法學研究》,2009年第1期,第178-187頁。反映在環保領域,首先,從要求國家環境立法透明公開到將環評作為國家工具來實施,以至在國家環境政策選擇中廣泛適用風險預防原則,國際環境法的國內實施范圍不斷拓展。其次,環境治理的全球合作被逐步納入國內政治議程,環保的國際政治決策以更直接的方式回應主權國家保障國內福利和社會穩定的切身需求。同時,全球環境政策制定權力的轉移與重新分配,也必然受國家環境政策自主權行使空間的影響。故而,單純尋求國際社會的制度安排亦無法真正實現全球環境治理的政策目標,國家行為體之間環境政策法規的相互協作與支撐不可或缺。

1.2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融合支持

作為經濟全球化持續深入的必然結果,環保的國際化與國際貿易自由化這兩個曾經獨立產生、平行發展的議題,被推向全球治理舞臺的中心。并且,兩者展現出從相對約束到絕對對立,再到協調融合的共處軌跡。重大全球環境事件盡管是以環境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系統的退化為表象,但實質上卻是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及能源利用技術與全球環境治理互動影響的結果。妥善處理貿易與環境的關系,已成為國際環境合作不可回避的關鍵問題。一方面,全球環境治理不再單純著眼于環境要素,更向生產、消費、貿易等引發環境問題的社會與經濟領域滲透。另一方面,全球經濟治理規則的深度整合,又基于環境價值的經濟化而對全球環境治理提出更為深入多面的要求,牽系錯綜復雜的利益分配和各種價值的再平衡。

這尤以“藍色經濟”新增長極為甚。在新一輪全球經濟競爭博弈中,立基于海洋油氣、遠洋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海洋船舶工業、海鹽業、濱海旅游等核心領域的現代海洋產業結構體系,因年均產值保持10%的增速和產業結構高級化而迅速勃興。(8)林香紅 :“面向2030:全球海洋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趨勢及對策建議”,《太平洋學報》,2020年第1期,第50-63頁;徐勝、張寧 :“世界海洋經濟發展分析”,《中國海洋經濟》,2018年第2期,第203-224頁。為實現全球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全球環境治理格局中面對大型圍填海、過度捕撈、陸源污染、船舶溢油以及危險品海運泄漏事故等引致的海洋生態風險,勢必隨之伴生對其實施外部環境效應的影響評估與跨國協同控制。因此,有效的全球環境治理應具有謙抑性,在實現環保目標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實現兩者間的激勵相容與一體化。(9)薄燕 :“全球環境治理的有效性”,《外交評論》,2006年第12期,第56-62頁。

1.3 全球生態環境多元治理權威的公私同治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所代表的印第安納學派,以博弈論為基礎創立發展“多中心治理”理論。該學派主張,“多中心”意味針對全球公共事務存在許多彼此獨立和相互制衡的決策中心,它們之間互動形成的責任配置與所能提供的公共產品規模相符,貫穿以競爭與合作為主旨的整個共同體系統。(10)Elinor Ostrom, “A Polycentric Approach for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Vol.15, No.1, 2009, pp.97-134.“多中心治理”囊括介于國家集權控制與自由市場競爭之間多種有效運行的中間治理方式和理論框架,體現社會治理公共性的再造過程。通過建構權利平等、治理權能廣泛分化、利益相關者以競爭協作方式實現動態進化的決策結構,這種服務型公共治理模式能實現多層面公共權威與私人機構有機連接。同時,其在創制治理形態與治理規則上的能動性,也為解決跨國環境公共治理執行困境的制度安排注入活力。

(1)國際社會的結構演進與環境領域社會公共權威的勃興

長期以來,國家環保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大多高度依賴政府和公共管理機構,社會公眾及企業部門在環保措施的決策、監控和執行上所能分享的權責相當有限。全球環境公共產品供給模式因而突顯“公權導向”的單中心特征。

國際社會轉向民主型的結構變革,催生動態復合的多元化治理主體。(11)全永波 :“全球海洋生態環境多層級治理:現實困境與未來走向”,《政法論叢》,2019年第3期,第148-160頁。他們要求在法律層面分享治理權威,突顯以法律方式融入國際環境治理實踐的主體性訴求。(12)李昕蕾 :“美國非國家行為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多維影響力分析”,《太平洋學報》,2019年第6期,第73-90頁。從經國際非政府間組織之手進行人道主義援助和發展援助,到擬定統一環保技術標準,直至獲取在國際環境條約執行機制中的程序性權利,私人實體逐步博得影響和參與全球環境公共規制的資格與能力。同時,其在環境治理合作的議題設置、規范的執行與監督,以及對不遵守行為的反應上不斷積聚專業優勢。由此,私人實體以其特有的公益性、高度敏銳性和積極自為性,打破傳統公共事務管理單一服從、控制和消極制衡的局面。協商合作、良性互動的法治模式,得以從國內環境公共規制擴展至國際環境治理。

總之,決策權威來源的多樣化與私權控制的平行發展對環境治理權所產生的“稀釋”效應,不僅強化對國家公共管理行為的監控,而且有助于提升國際環境立法及法律實施程序的規則導向。國際環境“善治”,仰賴于各類治理主體之間良好合作的“去中心化”治理網絡。

(2)國家中心主義的式微與環境領域國家治理職能的轉變

在環境規制主體的權利能力方面,國家對環境規制的獨占權威和公權控制空間受到限縮。這突出體現在環境、人權、國際刑事責任等領域,傳統上以國家為中心和唯一權威主體的“壓制型法”線性結構被逐步打破。(13)諾內特和塞爾茲尼克從法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入手,將社會中的法律區分為壓制型法、自治型法和回應型法三種基本形態。參見[美]諾內特、塞爾茲尼克著,張志銘譯 :《轉變中的法律與社會:邁向回應型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8頁。同時,也表現為立基于成員國主權讓渡和條約授權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在運用治理權力的環境績效方面,倍受其內部機構和外部公眾日益強化的法律監察與制衡。更多公共權益需要借助由多元主體合力撬動社會價值分配的全球體系,來獲得國際層面的制度保障。

在環境規制主體的行為能力方面,國家固有的環境規制職權亟待“分解”,治理權力讓渡需求顯現。威斯特伐利亞秩序下,國家對普遍性強制工具資源、民主正當性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壟斷優勢,伴隨跨國互動的加強和各種國際事務之間的交互影響而逐漸喪失,難以在國際社會所有領域做到全能全知。同時,環境管理的邊際成本與日俱增,政府的科技創新與治理能力持續經受挑戰。從分散治理職責的角度講,主權國家也期望改變社會規制“公私”二元分離的既有思維,通過向非國家行為體轉移部分全球治理權力,以降低其在國際關系活動中的公共支出。

二、全球環境治理范式轉換的內生秩序

作為全球環境治理最為倚重的核心工具,應然國際法在基本價值上傾注于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基本利益;而實然國際法規范和程序機制也致力于在國家主權管轄范圍之外的環境公益領域實現合作規制。因而,國際法在價值屬性、規范結構、義務類型及實施機制等方面顯露出的新發展動向,成為推進全球環境治理范式轉換的國際法內生秩序基礎。

2.1 國際法公共性的擴散,共存國際法與共同體國際法共時發展

1964年,費雷德曼著眼價值取向標準,通過《變動中的國際法結構》一書對國際法的發展形態進行梳理,挖掘出國際法蘊含“共同之善”的應然價值取向。(14)Wolfgang Friedmann,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La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4, pp.60-71.據此,從規范角度而言,共存國際法以主權獨立為基礎,主要協調國家間行為,側重實現國家自身價值。共同體國際法則肯定非國家行為體的國際法地位,強調平衡主權權力與公共權力之間的互動關系,關注臻善全社會人本價值。當代國際法淵源體系的結構變革與規范內容之公共屬性的增強,已推動共存國際法向共同體國際法或合作國際法過渡。國際法規范屬性的這種演進,將有效激活立體化治理層級及規制工具要素間的耦合銜接,為全球環境多層級協商合作治理體系奠定法理價值與宏觀制度架構。

實踐透視下,國際法產生和演進的根基是平權國家間體現合意的一系列對等法律關系所維系的低限度中央集權。國際法規范因而被打上處理不同國家間利益配置關系的“個人主義”互惠烙印。(15)高度組織化的國家理性仍然不能從根本上排除基于其單個利益需求的個人主義行動傾向,在諸如環境等公共規制領域陷入集體行動困境,抑或國家間環境治理合作的零和博弈陷阱。參見蔡從燕 :“國內公法對國際法的影響”,《法學研究》,2009年第1期,第178-193頁。而超越私人和單個國家利益的人類共同利益所授予的權利體現出一致性特點,各行為體在此權利上均擁有共通的法律利益,即對世權(right in rem)。其延伸的義務亦有普遍性,無一例外的約束所有行為體,即對世義務(erga omnes)。(16)國際法院指出,對世義務是對作為整體的國際共同體負有的義務。See Barcelona Traction, Light and Power Company, Limited, Second Phrase, Judgment, ICJ Reports 1971, https://www.icj-cij.org/files/case-related/50/050-1970025-JUD-01-00-EN.pdf, p.56.有鑒于此,建立在個體正義和正當程序基礎上的國際秩序實踐暴露出重大規制盲區。遂以聯合國的成立,并在《聯合國憲章》中第一次確立國際合作的基本原則為分水嶺,國際社會成員基于在全球性問題上不斷累積的共同利益,形成日益清晰的共同體基本價值觀。此后,國際法院(ICJ)1970年“巴塞羅那電力公司案”裁決,明確界分基于違反不同性質國際義務的請求權,(17)此后,國際法委員會《國家責任條款草案》(二讀)第42條對國際義務進行分類,并將對整個國際社會的義務置于國家責任體系的最高層?!毒S也納條約法公約》第60條第3款(c)項和國際法研究院《關于國家對國際社會整體的義務的決議》(2005年8月27日通過),都體現禁止侵略、禁止種族滅絕、保障基本人權、民族自決和環境保護等國際社會的基本價值觀。表明國際法規則體系中的共同體利益日漸得到重視。簡言之,“共同體利益”陸續得到確認強化與延展創新,(18)伴隨最初國家本位的“國際共同體”,演進為以國際社會利益為主要價值目標、意在實現共贏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體利益的實質內核已發生改變,并結合不同全球治理領域的特點衍生出一系列共同體利益形態。參見姚瑩 :“‘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意涵:理念創新與制度構建”,《當代法學》,2019年第5期,第138-147頁?!肮蔡幏ā迸c“合作法”并行發展的國際法實踐,為全球環境公共治理模式的變革提供實證支持。

2.2 國際法律義務類型復雜化,國家行為的國際法約束由表及里

傳統國家義務根本上是以制止侵害為主的“消極不作為義務”。例如確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國家行為的邊界被清晰地限定為不主動損害相互間的合法權益。當代風險社會,國際法則施加更多“積極作為義務”。諸如對世貿組織(WTO)成員方貿易行為的合規審查等,都要求主權國家采取更具透明度的國內措施積極轉化和履行國際義務。這在環保領域突出呈現于有關國際環境義務的國內履行信息報告和審議制度中,以及一系列履約能力建設方面。國際法律義務性質的多元革新,進而也引致法律救濟方式突破傳統國際司法救濟的局限。因此,需要針對不同義務履行的現實障礙采取更多相應的管理性措施,就復雜義務規制,打造貫穿事前預防—事中監控—事后救濟的完整遵守管理鏈條。

2.3 國際法實施機制多樣化、集中化,實體與程序規則趨向平衡

就法與社會的相互關系而言,旨在圍繞國家權力建構社會秩序的壓制型國際法,表現出法律認同基礎易受強權政治侵蝕的不穩定性。以此種法律模式為控制工具的國際秩序,是由若干規定主體權利義務內容的孤立實體規則組成的低級社會結構形式,缺少確定、援引、實現和救濟責任的程序規則。(19)江國青 :“略論國際法實施機制與程序法制度的發展”,《法學評論》,2004年第1期,第86-90頁。其實體規則的解釋適用、運作方式和執行效果,取決于國際法主體直接采取的自助措施和國家間互動機制。在向以人本權利為基礎的自治型和回應型國際法逐步過渡的進程中,國際法的實施機制在環境等領域取得實質性突破。(20)李威 :“責任轉型與軟法回歸 :《哥本哈根協議》與氣候變化的國際法治理”,《太平洋學報》,2011年第1期,第33-42頁。傳統的國際環境司法控制,主要體現為具有國家間裁判特征的WTO爭端解決機制、突出個人對抗國家模式的歐盟法院體系,以及打造多種性質各異爭端解決工具的“選購市場”和呈現“混合訴訟”復雜設計的聯合國海洋法法庭系統等。在傳統國際環境裁判與責任機制的基礎上,當代國際環境法實施機制融入履約信息報告審議、援助激勵、監督核查等具有規則彈性的環境遵約管理程序,構筑對遵守國際環境法產生獨有影響力的國際監督構造,共同助力國際法規范結構的平衡發展。

三、全球環境治理范式轉換的初步實踐

3.1 全球風險社會中“去中心化”治理合作網絡深度介入環境事務

自20世紀80年代起,全球環境變化給國際社會帶來全面嚴峻而復雜多變的挑戰,制定與實施全球環境規則的基本路徑開始發生改變。包含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各種跨國機制復合體和公私合作組織所代表的公共治理權威,迅速成為表達國際環保意愿的主要源頭和最積極有效的環境守護者。1989年,德國、澳大利亞和巴西等24國簽署意在建立應對全球變暖新制度權威的《海牙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the Hague)。(21)Declaration of The Hague, 11th March 1989, Document obtained from the Registra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on file at the Harford International Law of Journal).盡管該宣言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卻充分承認私人實體在國際環保中的法律權利和作用。在此基礎上,它還主張發展包括規則執行補償機制和資金制度在內的新型實施機制,標志國際環境法在性質、結構和功能上的重大轉折。此后,聯合國體系、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多邊環境協定執行機構及眾多跨國行為體,紛紛嘗試創新適用于環境領域的法律實施規則。(22)王宏斌 :“治理主體身份重塑與全球環境有效治理”,《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6年第3期,第137-143頁。由此,借助以市場原則、社會公益與觀念認同為基礎的多向度合作網絡,全球環境的“國家中心”治理體系逐步轉向規則導向、自愿式和協商性的“多中心”治理。

公共權威全面介入環境事務的基本原理和邏輯依據,首先源于提升現存國際環境法適用與實施效率的需要。這是在厘清環境爭議的同時,不斷提出存在被忽視風險的環境問題、環境利益和環境因素,并以環境優先的理念影響人們對國際問題的認識。其次,從人權角度而言,無論社會公眾通過參與環境決策來細化和延展政治參與權,還是借助司法和行政程序的矯正與救濟踐行公正審判權,環境事務參與權處處映射對現存人權保護規范的公平適用和領域擴展。最后,環境決策與實施程序的適當透明度、監督控制及社會成員的合理參與,有效推動政府公共管理部門在正當性基礎上實現規制功能,是改善環境公共決策中公私利益失衡、強化決策程序合法性的重要渠道。

3.2 環境事務公眾參與法律制度的深入發展

作為“多中心”全球環境治理范式的靈魂,環境事務的公眾參與在適用范圍、規制方式及內容要素構成上持續法律化完善。

(1)適用范圍的國際性拓展

傳統意義上的公眾環境參與權通常是在國內法背景中論及。國際層面,環境軟法先行,以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行動計劃》建議39(a)、1982年《世界自然憲章》原則23為藍本,1992年《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簡稱1992年《里約宣言》)原則10全面確立了公眾參與原則。但這些軟法未能超脫在國內法框架下描述公眾參與機會的藩籬,(23)如該原則使用“all concerned citizens”的概念,而非“all concerned persons”,表露出其所涉及的公共參與仍應限定于國內層面,各國僅對其本國公民的環境權益予以考慮。其所倡導遵守和實施的公眾參與本質上并不具有國際性。而以歐洲和美洲的區域國際法為代表,公眾參與環境事務的法律發展率先在區域范圍取得突破,明確支持在國際層面強化環境參與權。其中,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圍繞跨界環境問題中的平等進入和非歧視原則,形成《在環境問題上獲得信息、公眾參與決策和訴諸法律的公約》(Aarhus Convention,簡稱奧胡斯公約)、《歐洲人權公約》(ECHR)和歐盟法的區域法律規范體系及一系列經合組織(OECD)決議。進而,2001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ILC)《關于預防危險活動的跨界損害條款草案》顯示將公眾參與作為一般國際法組成部分的跡象。2012年里約可持續發展大會(Rio+20)遂得以超越國家邊界和國內法背景,擴展1992年《里約宣言》原則10適用范圍,彌補拘泥于國內協調的缺憾。(24)《我們憧憬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作為“里約+20”可持續發展會議的主要成果文件,盡管最終并未吸收巴西有關“公眾參與原則全球行動”的建議,但仍在全面考量各國獨特的社會、經濟發展與環保問題的特殊性基礎上,提出環境領域國際合作與沖突機制對全球環境治理和可持續發展的國際管理體制所產生的重要價值,突出強調擴展《里約宣言》原則10適用范圍,鼓勵在區域性、國家、次國家及地方層面采取措施,以促進環境利益相關方參與機制的創新。這一超越國界和國內背景的適用延伸,反映國際社會對不同范疇公眾參與法規的需求增長。See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 Doc A/CONF.216/16, para. 99, http://www.uncsd2012.org.直至《巴黎協定》及其實施細則與“卡托維茲一攬子計劃”綱領文件,不僅創新多邊環境治理“自下而上”的自主貢獻模式,而且打造更具約束力和政治抱負的氣候風險網狀管理結構。這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規則體系”為非國家行為體創設了議程設置、規則塑造與引領的法定權利來源,深刻影響公眾參與全球氣候共同治理的合法性依據。

(2)規制方式的適用性增強

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喚起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一些國家開始通過立法和行政方式調整環境事務的公眾參與。隨后形成的相關國際法律文件也都不斷重申采取立法和行政措施保障每個人獲取環境信息、影響其所處環境資源的平等權利。而1992年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后,環境事務公眾參與的國際法律體系在人權體制的培育下迅猛發展。一些人權領域的國際法庭和條約機構,為公眾環境參與權經由“綠色化”法律適用程序得以矯正和救濟提供可能。(25)如歐洲人權法院在對《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公平審判權進行分析時,引入《里約宣言》原則10闡述的公眾參與等新概念,確立參與權作為國際人權法律框架組成部分的基礎地位,并將《歐洲人權公約》發展為推動環境領域公眾參與權的重要引擎。

(3)內容要素的結構性均衡

從1985年全球第一個有關臭氧層保護的《維也納公約》(Vienna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Ozone Layer)開始,幾乎所有多邊環境協定都毫無例外的納入信息交換條款,將其作為公眾參與環境事務的首要前提。1998年《關于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藥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簡稱《鹿特丹公約》)更是細化公眾信息獲取的專門程序和具體標準。如此,保障和便利公眾公開、充分、快捷地獲取環境信息逐步取代低水平的國家間信息互換,成為在最廣泛意義上倡導公眾參與的基本內容。而決策參與和司法準入構成公眾實質影響環境事務的實體和程序性保障,被《里約宣言》公眾參與原則所吸納并得以完整詮釋。兩者與信息獲取并行存在,構成決定環境公眾參與有效性的三大因素。直至代表環境公眾參與國際立法最高水平的《奧胡斯公約》,其將環境與人權領域的法律發展融于一體,全面設定公眾參與三大構成要素的最低標準。而且,根據其第15條構建起審查成員方執行情況的遵守機制,由獨立遵約委員會主導,同時賦予成員方公眾啟動機制的程序性權利。由此,進一步奠定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在促成《里約宣言》公眾參與內容實施上的領先地位。

四、全球環境治理范式轉換的實踐特征

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沖破自身增量改革的共識困境,在與其他領域國際法進程平行發展的同時又展現繁密的議題交叉。旨在促進傳統司法裁判與遵約管理機制乃至不同規則體系間有機合作的國際制度設計陸續涌現。這些環保國際規制的跨領域合作實踐,印證“環境合作規制”交疊管轄、互動調試的特征,反映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要求。

4.1 國際貿易規則與多邊環境協定的相互滲透

(1)環境議題日益成為多邊貿易體制的重要價值目標

多邊貿易治理框架下,環境與貿易規制的最初關聯源自《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1947)第20條一般例外。其有關保護人類、動植物生命與健康及可用竭自然資源的b款和g款,試圖從發展角度建立關注環保的自由貿易政策體系。隨后,關貿總協定發起的第7輪東京回合貿易談判,首次將調整領域從關稅措施延伸到包括環保技術法規在內的非關稅壁壘,并制定了關貿總協定第一個與環境相關的貿易協定,即《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簡稱TBT協定)。作為關貿總協定的承繼者,WTO形成涵攝貨物、服務貿易及知識產權領域的更為全面的環境規則體系。同時,環境問題還作為單獨議題,在WTO多哈發展回合貿易談判中占據重要地位。更重要的是,賦有準司法特色的WTO爭端解決機制,圍繞貿易承諾義務環境例外條款的法律適用,做出具有“事實先例”效力的司法裁判。1991—1994年美國金槍魚系列案件、(26)主要包括1991年美國與墨西哥的金槍魚案I(39S/155, DS21/R)和1994年美國與歐共體、荷蘭的金槍魚案II(DS29/R)。這是多邊貿易體制首次觸及已納入國際海洋環保法律框架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并開始審慎處理海洋環保政策貿易影響的重要轉折,構成主宰關貿總協定時代環境規制走向的風向標。參見 :“GATT Panel Report of United States-Restrictions on Imports of Tuna (‘Tuna/Dolphin I’) and United States-Retractions on Imports of Tuna” (‘Tuna/Dolphin II’), WTO, www.wto.org/ dispute_settlement_gateway, 訪問時間:2019年5月16日。1998年美國蝦和海龜案、(27)該案堪稱通過司法手段協調WTO貿易體制與海洋環保關系的運作范本。參見:United States-Import Prohibition of Certain Shrimp and Shrimp Products, WT/DS58, WT/DS58/AB/R. WT/DS58/RW, www.wto.org/dispute_settlement_gateway, 訪問時間:2019年5月16日。2000年歐盟與智利箭魚案等,(28)該案是智利政府基于保護太平洋西南海域遭受過度捕撈而日漸枯竭的箭魚資源,針對在毗鄰智利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公海海域,因違反智利環保規則捕撈箭魚的捕撈船施加貿易禁令,遂與歐共體就智利所涉法規是否違反GATT1994第5條(過境自由)等有關貨物港口中轉與進口限制的規定產生爭端。Chile-Measures Affecting the Transit and Importing of Swordfish, WT/DS193, G/L/367/Add.1, www.wto.org/dispute_settlement_gateway,訪問時間:2019年5月16日。成為WTO以“規則導向”模式協調貿易自由化與海洋環境資源利益關系的代表性爭端解決實踐。借助這些實踐,WTO爭端解決機構在“規范叢林”中主動與其他領域法律秩序形成規則解釋上的互動砥礪。這些與環保相關的系列貿易爭端裁決,從實體規則上確立了多邊貿易體系關涉產品標準綠色化發展的判例基礎,開啟了貿易規范對海洋等國際環保規制執行層面的制度支持。(29)Richard B. Roe,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Act, the Marine Mammal Protection Act and the Magnuson Fisher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Act,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2, p.35.

(2)環境規制在區域一體化安排中贏得重要突破

區域層面,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首創專門性《北美環境合作協定》(North American Agreement on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簡稱NAAEC)以監管成員國環保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并創立環境委員會協調處理締約方之間與環境相關的事務。(30)李壽平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環境與貿易問題的協調及其啟示”,《時代法學》,2005年第5期,第97-102頁。以此為發端,借由自貿協定(FTA)的輪軸輻射效應,就與貿易有關的環境義務單獨設章、并采取專門化機構和措施以保障義務遵守的制度設計,迅速被拉美和歐盟甚至亞太地區所吸收和借鑒。從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到美墨加協定,環保在美式自貿協定中逐步取得相較于多邊貿易機制的實質性突破,發展成為與自由貿易同樣具有獨立價值的重要事項。同時,在強化高水平環保規則的可操作性與執行約束保障方面,美式自貿協定也提供了比多邊環境協定更具效率的機制安排。(31)See “Chapter 24: Environment”, Text of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05/30/19), Oct 1st, 2018.歐盟也漸趨將環保問題納入其可持續發展政策,采取政治、法律工具協調貿易與環境關系:一方面通過部長理事會提供有關環境與貿易的基本政治框架,另一方面形成一系列旨在統一產品最低環境標準的環境指令。(32)Schoukens Hendrik, “Article 9(3) and 9(4) of the Aarhus Convention and Access to Justice before EU Courts in Environmental Cases: Balancing On or Over the Edge of Non-Compliance?” European Energy & Environmental Law Review, Vol. 25, No. 6, 2016, pp.75-92.

《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即TPP/CPTPP規則體系,促進了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的轉變。該體系融入了反映自貿協定“多功能性”發展目標的環境規制思路,意圖建構新一輪全球環境治理的示范性環境協定。這使得長期寄生在貿易體制下的環境非貿易價值逐步與經濟發展要素達成對等平衡,環保義務已由自貿協定抽象宣言轉向具有可操作性和執行效力的綠色化貿易承諾。TPP/CPTPP規則體系通過與《海洋污染議定書》《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條約》等特定多邊環境協定直接掛鉤,為締約方創設海洋漁業生產補貼、禁止野生動植物種群非法采伐及相關貿易等實體環境義務。(33)《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及《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貿易規則體系高標準、深層次、強化執行力的規范內容,是美國晚近與秘魯、哥倫比亞、巴拿馬和韓國商簽的4個雙邊自貿協定遵循將環境與貿易義務同等對待實踐的延續,涉及自貿協定締約雙方共同參與的7個多邊環境協定的環保實體義務。這也明確列舉在2007年布什政府與國會為美國擴展自貿協定網絡所達成的基本環境法律標準中。主要包括 :《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蒙特利爾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海洋污染議定書》《美洲國家熱帶金槍魚協定》《國際濕地公約》《國際管制捕鯨公約》和《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條約》。參見:李麗平、張彬、陳超 :“TPP環境議題動向、原因及對我國的影響”,《對外貿易實務》,2014年第7期,第12頁。更為重要的是,TPP/CPTPP規則體系設置了環境承諾“雙軌”履約機制,體現出遵約管理與司法裁判“合作規制”的特征。通過該機制,TPP/CPTPP規則體系可將貿易制裁作為重要的履約保障,并配置融常規爭端解決機制和公民申訴程序為一體的控制工具,以實現對環境承諾從“軟監督”到“硬控制”的過渡。

(3)多邊環境協定貿易執行措施的遵守控制效果強勢顯現

國際貿易與環境規則的互動影響,不僅體現為貿易領域內更多與環境相關的議題出現,更體現為在多邊環境協定的遵守實踐中依賴貿易規制工具來實現其環保目標。以《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簡稱(蒙特利爾議定書》)為例,其被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是得到最有效遵守的多邊環境協定。(34)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全球環境展望5》,在對全球90個環境目標的實施進行全面評估后,確認僅有4個領域的目標取得顯著進展,即臭氧耗竭物質生產和使用的減少、汽油中鉛含量的減少、更好的水源獲取及推動海洋環境污染防治的研究。這一方面得益于該議定書執行委員會主導下具有管理性特征的不遵約情勢處理方法,通過多邊環境基金和技術支持激勵締約方以合作為基礎的自愿遵守。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在締約方與非締約方及與有不遵約情勢的締約方之間,全面禁止進行有關消耗臭氧層管控物質及其產品國際貿易的限制性措施。此類限制性措施能有效發揮其經濟杠桿和強力威懾的作用。該議定書為履行環境義務而允許采用的貿易保障措施,主要包括諸如進出口許可證和配額管理、對非締約方適用貿易措施的差別待遇、對相同產品不同生產過程的區別管制及貿易申報與事先同意程序,甚至對不遵約行為的貿易制裁等。就規范屬性而言,這些措施似乎與WTO的非歧視原則、禁止一般數量限制及WTO“涵蓋協定”有關產品生產加工過程和方法(Processing & Production Method,簡稱PPM)的標準相悖,也在援引《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20條b款和g款環境例外作為合法抗辯上存在障礙。而多邊環境協定環境義務實施機制與WTO爭端解決及執行機制也存在場所及規則沖突。此外,多邊環境協定提供的多邊環境基金也有構成WTO規則體系所認定的“補貼”嫌疑,在多邊貿易體制框架下的合法性眾說紛紜。(35)在解決WTO與環境有關的貿易規則同多邊環境協定貿易措施之間的沖突上,WTO具有規范各國貿易管制措施一般性公約的特征,而多邊環境協定的貿易措施顯然是實現特定領域環保目的的具體條約。因此,從貿易措施的角度講,多邊環境協定貿易措施可作為特別法而具有優先適用效力。但關貿總協定秘書處就歐盟提出有關該議定書貿易限制措施問題的回復表明:(36)朱源著 :《國際環境政策與治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88-89頁。多邊貿易協定已存在把此類措施歸入環保特例,將多邊環境協定貿易規則視為WTO特別法予以適用的傾向。(37)這也體現在多哈回合環境議題的談判中,各成員方向WTO貿易與環境委員會提交各自關于解決WTO貿易規則與多邊環境協定貿易措施間沖突的意見主張,大致可歸為維持現狀、建立對多邊環境協定貿易措施合法性的審查標準、豁免WTO項下義務、修改GATT第20條賦予多邊環境協定以普遍例外權等四種方案。See Ryan L Winter, “Reconciling the GATT and WTO with Multilater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 ”, Colorad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Vol. 11, 2000, pp.223-258.故而,貿易與環境措施可共同發揮對經濟和自然資源的最有效配置,其相互支持推動國際環境法遵守的成效初現。(38)Tracey Epps, Andrew Green, Reconciling Trade and Climate: How the WTO Can Help Address Climate Change, Edward Elgar, 2010, p.77.

(4)環評或環境利益分析引領自貿協定“綠色化”走向

近年來,貿易與環境規則相互影響的獨特表現即是對自貿協定談判和實施展開環評或國家利益分析。借此可為貿易、投資政策的制定者識別并提供重大環境影響信息,包括自貿協定環境條款設定目標的實施及締約方環境政策法規的改變狀況。這將有效提高締約方在國家層面環保與貿易政策的整體一致性,進而針對自貿協定潛在經濟驅動可能產生的環境危害及環境規則影響設置環境合作項目,實現貿易政策的環境風險預防與環境損害救濟。例如,依據第13141號總統指令和2002年《對外貿易法案》的規定,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主導下,美國通過跨部門貿易政策工作委員會可對所簽訂的全部貿易與投資協定進行事前和事后環評。其內容側重評估對美國環境規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歐盟則通過從成員國國內環境法規升級為依賴國際貿易協定來實現環境調控。通過在其所簽訂的自貿協定中設置“可持續發展影響的審議條款”,歐盟授權締約各成員方的公眾參與程序和機構,從共同體市場整體的角度對協議實施的可持續發展影響進行審議、監督和評估,并突出關注自貿協定對歐盟之外其他締約方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對貿易政策的環評起步較晚,但也獲得實質性進展。(39)謝來輝 :“全球價值鏈視角下的市場轉向與新興經濟體的環境升級”,《國外理論動態》,2014年第12期,第22-33頁。1998—2000年間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阿根廷、中國、孟加拉國、智利、印度、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組織開展了貿易政策環境或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項目,墨西哥也于簽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后對該協議進行了事后評價。(40)Kevin P. Gallagher, Free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Mexico, NAFTA and Beyon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125-126.

綜上,傳統自貿協定均是立足貿易自由化思維考量其所產生的現實影響,很少關注各種因素疊加引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隨著國家政策的頂層制定者和貿易談判代表日益重視貿易的環境影響,以及貿易政策制定與實施中公眾參與的不斷深入,國家環境與貿易部門間的互動逐漸增強。以美國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環評為發端,借經合組織、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的強力助推,貿易政策的環評已在全世界范圍內全面展開。由此,全球自貿協定網絡的綠色化發展已構建出從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方面對貿易協定進行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的基本框架和初步系統化的評價方法,形成較為成熟的自貿協定環評實踐。

4.2 國際投資規則對環境外部性問題的規制

與貿易領域形成多邊統一規則體系的框架結構不同,國際社會并未構建起綜合性多邊投資公約,而是僅在WTO中局部實現對與貿易有關投資政策措施的多邊約束,并就投資爭端解決和投資擔保問題制定單行多邊條約。更多跨國直接投資活動仍處于雙邊投資條約(近2900個)及大量雙重征稅條約、區域性投資協定及包含投資條款的區域貿易協定的交錯調控之下。

近年來,國際投資關系的多元化、國際投資體系的結構性轉變及國際投資爭議重心的轉移,推動片面強調投資保護的傳統國際投資法制呈現可持續發展的規則趨向。(41)崔盈 :“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投資體制下ICSID仲裁監督機制的功能改進”,《中國國際法年刊(2015年)》,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314-342頁。以此為基礎,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進而也面臨立足可持續發展的立場,來重構投資者財產權益與東道國公共管理職權之間的納什均衡。當代國際投資法制因而更關注對國際直接投資新形式,例如因海洋資源國際合作開發工程投資項目所引發的環境責任與生態補償風險,(42)如美國墨西哥灣鉆井平臺溢油事件、日本福島跨國核污染災難、康菲渤海灣油田溢油事故等。施以更全面的規制。

首先,國際組織層面的規制主要體現為一系列專門涉及加強國際投資中環保政策的軟法規則和程序。1999年,得益于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計劃的協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草擬“負責任的投資原則”,致力于促成跨國公司對人權、勞工標準、環境和反貪問題的充分參與,以減少全球化負面影響。該原則倡導將環境等要素融入投資分析過程和政策實踐,為從事跨國直接投資的投資者提供環境及其他社會責任方面的決策與行動指南。而經合組織《跨國公司行動指南》所包含的環境條款也直指成員國管轄下的跨國公司,具體闡述有關建立和維持環境管理制度、采取最佳環境技術實踐等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東道國環境法制架構的環保措施。此外,國際金融公司和多邊投資擔保機構還針對業務范圍內的項目融資和投資擔保要求,分別設置嚴格周密的環境政策與績效標準框架及環境評審的擔保條件,成為項目融資和投資擔保領域富有影響力的自愿環境政策標準。(43)Lise Johns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greements and Climate Change: The Potential for Investor-State Conflicts and Possible Strategies for Minimizing It”, Environmental Law Institute, Environmental Law Reporter, Vol. 6, No.12, 2009, pp. 31-56.

其次,國際投資協定中的環境規制彰顯于對環境條款的引介上。(44)在新一代雙邊或區域投資協定中納入環境條款,確立不得以降低環保標準作為吸引投資的規則底線,界清東道國環境規制權行使限度,設定投資者及其母國的基本環保義務等事項已成為新常態。參見韓秀麗 :“中國海外投資中的環境保護問題”,《國際問題研究》,2013年第5期,第103-115頁。最早為締約方協調環境與投資關系創設權利與義務的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及其附屬《北美環境合作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投資章率先在第1114條中提出處理環境與投資關系的兩項基本原則。在其第1106條有關履行要求、第1110條有關征收和國有化等涉及締約方保護投資的具體義務規定中,對東道國在非歧視和正當程序基礎上實施環保措施做出例外規定。該協定的投資爭端解決機制也為私人投資者和東道國之間處理環境與投資沖突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據?!侗泵拉h境合作協定》進一步完善了締約方在實施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過程中執行本國環境政策法規的基本義務,并為規制締約方環境遵約行為創設以“公民意見書程序”為核心的程序性規則。(45)王艷冰 :“國際投資法實現氣候正義之理論路徑與實踐原則”,《學術界》,2013年第11期,第89-96頁。雙邊投資協定可稱為國際投資領域最具針對性和權力結構優勢的造法途徑。1994年美國雙邊投資協定(BIT)范本首創以“序言”形式對投資中環境法規的遵守和執行予以原則性關注。隨后,2004年美國雙邊投資協定范本又全面吸收《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在環境規制方面的成功經驗。直至2012年美國雙邊投資協定范本,直觀反映出著意加強東道國環境規制權的投資政策。2012年美國雙邊投資協定范本第12.1條還首次確認雙邊投資協定與締約方參加或締結的國際環境條約之間存在的互動關系,借以強化締約方在執行國內環保政策法規上的實體義務。并且,該范本還在程序性規則上拋出針對環境問題的強制磋商程序。(46)Saverio Di Benedetto,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and the Environment, Edward Elgar, 2013, p.35.總之,美國力主使其在國際投資保護和促進上的規則標準,經由雙邊投資協定實踐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習慣國際法。美式雙邊投資協定環境規制的立法模式和規則框架及對各種環境規制方法的融合吸收,伴隨美國高度發達的國際投資活動迅速對全球其他雙邊投資協定發展態勢產生了根本性影響,并不斷獲得國際投資仲裁實踐的支持。

再次,作為中國“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投資政策轉型,(47)2018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不僅獲得數量上的大幅擴張,更是謀取質量上的顯著提升:年度投資總額為1430.4億美元,投資流量與存量占比分為14.1%和6.4%;外資流入量1390億美元、流出量1300億美元,兼為全球對外直接投資的第二大目的國和第二大資本輸出國。對外投資廣泛覆蓋全球80%以上(約188個)國家和地區,雙向投資情況基本持平,投資領域逐步向綠色發展和高技術產業傾斜。See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9, June 12, 2019, UNCTAD,http://unctad.org/en/PublicationsLibrary/wir2019_en.pdf, p.10.“綠色絲綢之路”倡議主動鏈接東亞經濟與歐洲經濟,嘗試經由陸上與海洋共建亞歐非全方位國際經貿合作機制。(48)2013年商務部聯合環保部發布《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規范性文件,標志中國作為投資者母國對海外投資日益趨向嚴格的環保義務要求。參見 :“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2017年5月9日,http://www.gov.cn/xinwen/2017-05/09/content_5192214.htm。在投資規制方面,該倡議跳脫既往“個體理性決策”基礎上利益導向和缺乏集體統籌約束的不可持續性投資模式,強調沿線國海洋等環境資源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國際法義務。該倡議在平衡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切實落地與投資者既得權益保護的同時,(49)Daniela Marconi,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Europe: Is China a Pollution Have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20, No.3, 2012, pp.616-635.創新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間雙邊投資協定實踐的“共同發展”目標。(50)曾華群 :“共同發展: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間投資條約實踐的創新”,《國際經濟法學刊》,第26卷第1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1-33頁。其以跨國企業環境風險自愿管理(51)強調企業應在運營思維、治理方式及投資價值考量上實現“綠色改進”,進一步架構政策法規調查與風險預警系統、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企業重大決策的內部審查程序、信息披露與交流機制以及法律救濟機制,對投資行為可能產生的環境責任風險予以監控。與東道國環境規制權有序回歸為原則,針對“一帶一路”沿線獨具生態環境敏感特性的重大基礎設施投融資項目、低碳環保合作項目等,確立環境責任的標準化規則體系。并在彈性規則框架的基礎上,建構符合“管理性”投資爭端解決需求的多元化立體平臺,突顯國際環境軟法在跨區域經濟合作中實現硬法化的全新模式。同時,該倡議利用綠色化貿易、投資、金融的經濟驅動支柱,為增進投資者生態環保服務與能力建設提供“階梯式”資助,成為展現國際投資法制可持續發展規則取向的最新實踐。

4.3 國際金融機構對貸款融資項目的環境影響核查

當代國際金融與國際環境規則之間的互構影響,最突出的典范即為世界銀行針對其涉及環境影響的業務管理行為所創設的外部問責機制,即世界銀行核查小組。(52)Dietrich H. Earnharta, Robert L. Glicksmanb, “Coercive vs. Cooperative Enforcement: Effect of Enforcement Approach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42, 2015, pp.135-146.該機制具有核查職權的問責性與透明性,(53)Annamaria Viterbo,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Monetary Measures: Limitations to States’ Sovereignty and Dispute Settlement, Edward Elgar, 2012, p.28.使得因國際信貸融資活動導致環境權益受影響的廣泛私人群體,能對國際法上享有特權與豁免的專業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實施直接源于國際法授權的社會監督。社會公眾可通過從外部啟動這種中立性糾錯機制,對融資項目執行部門、受款國政府及項目當地政府在擬建項目的談判、立約、設計、實施與監理等過程中適用的一系列環境標準,施加間接約束。這無疑可促進國際金融組織在制定和實施內部操作程序指令中更加關注環境政策與生態保護服務標準及其相關國際規制。更具創新價值的是,該機制將“第三方”公眾納入環境損害救濟程序,賦予其影響項目融資活動的程序性權利,即使該“第三方”從未與世界銀行的決策與實施形成直接法律關系。這在國際環境法基本原則和規則的基礎上,為國際金融組織發展融資活動,尤其是關涉海洋能源開發的技術融資等關鍵新興領域設定法律底線。同時,其在開拓環境規制公眾參與新路徑上的有益嘗試,也從根本上改善了國際金融治理的民主正當性基礎。

簡言之,國際金融機構以“參與回應性”程序機制助推實體規則的環境友好,并借助綠色金融體系的發展強化對海外投資企業環境社會責任的融資約束。這將在國際金融規則與國際環境法之間搭建相互連接和協調的橋梁,進而對推動國際環境法遵守控制機制的演進產生重要影響。

五、結 語

影響全球環境治理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國際法機制正經歷結構性“核變”,人類文明的安全和可持續性理應置于同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等量齊觀的優先位置。根植于國家授權同意、體現自上而下特征的傳統治理模式,已逐步向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三維治理層級貫通借鑒、交互影響的“多中心混合治理”新范式演進,并逐步生成柔性、回應力、綜合化的復合型協商合作體系。進而,當代環境治理在主體、空間、制度機制及實施上全面展露“共融”特征:全球環境治理活動在政府、市場及社會三維空間內的多元主體間廣泛展開,并建立和發展多邊規則與管理體系基礎上的“多中心”合作網絡。全球環境治理范式的多層級協商合作轉變,在國際實踐中體現為以法律形式引導環境合作制度體系的改進和創新?!跋蛏稀睆娀瘒H機制間的治理協調作用,“向下”提高公眾對環境治理的法律參與。在國際環境法實施的管理監控上,要求采取更系統、更綜合和跨領域的方法,發展上下互動的多向度、可持續性環境治理體系。置身于高度分權、橫向平行式的無政府世界中,改善治理效能本質上取決于形成符合環境規制內在邏輯要求、折射“司法控制”與“遵約管理”價值調試的合作規制路徑,減弱各國在環保政策實施方面不對等、非互惠基因所形成的制約,以有效激發各種治理因素的正面影響。

猜你喜歡
環境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不能改變環境,那就改變心境
環境與保護
環境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高等院校環境類公選課的實踐和探討
掌握“三個三” 兜底環境信訪百分百
我國環境會計初探
中國商論(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性视频久久| 三区在线视频| 婷婷午夜影院|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视频欧美|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超碰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 在线 在线|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2022国产无码在线| 亚洲精品麻豆|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igao国产精品| 免费在线a视频|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天堂成人av|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在线99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网| 久久青草视频| 人妻91无码色偷偷色噜噜噜|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激情第一页| 日本免费a视频| 嫩草在线视频| 国产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色图第一页|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欧美黄色a|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亚洲婷婷六月|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亚洲美女久久|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婷婷综合亚洲|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69视频国产|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色图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久久综合激情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亚洲成人手机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