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安
(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重慶 404047)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近百年革命、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了獨特的紅色文化。新時期,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日益復雜,如何有效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族解放,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凝結而成的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主要體現為科學的指導思想、堅定的理想信念、頑強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紅色文化承載著革命先輩艱苦奮斗、不怕犧牲、勇往直前、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因此,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動力,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紅色文化是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資源和載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相契合,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養什么樣的公民等重大問題作出了深刻解答。它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面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社會思想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多樣、復雜多變的新特點,針對多樣化文化思潮帶來的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領。正確的價值觀能引導大學生把人生價值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服務人民,奉獻社會,從而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
紅色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源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自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為了追求民主和自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無數共產黨員和仁人志士不畏黑暗、英勇抗爭,直至獻出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在民主革命時期形成的紅色文化,折射出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操和價值追求,詮釋了共產黨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可見,愛國、民主、平等、自由等內容,是紅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追求的目標。高等學校充分開發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與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目標任務上高度吻合。通過對紅色文化的大力宣傳,可以使大學生銘記中國近代以來的苦難歷史,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主動、信服地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并通過紅色宣傳、紅色記憶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渝東北擁有非常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在紅色人物方面,渝東北先后涌現出了劉伯承、林鐵、何其芳、馬識途等革命先輩,以及吳毅、彭詠梧、何懋金、藍蒂裕等一大批革命烈士。在紅色遺存遺址方面,除了各地革命先輩的紀念館和故居,還有萬州“九·五”紀念館、庫里申科烈士墓、奉節彭詠梧烈士陵園等。在紅色事件方面,國民大革命時期,萬縣人民進行過“九·五”抗英斗爭。土地革命時期,萬縣地下黨組織發動過兩次兵變。城口縣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蘇區——川陜蘇區的一部分,是重慶唯一成建制建立了從縣到村蘇維埃政權的縣,在中國革命歷史上作出了巨大貢獻。解放戰爭后期,川東游擊縱隊政委彭詠梧等人,領導了震懾敵膽的奉大巫起義。
筆者所在的重慶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就是一所具有厚重紅色文化的學校,其前身為創立于1914年的四川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是下川東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共青團萬縣縣委誕生的地方。革命先輩肖楚女、惲代英、何其芳等曾來此任教、講學,撒播革命火種。1939年,全校的學生黨員已發展到70多人。大批熱血青年積極投身革命斗爭,涌現了劉伯堅、吳毅、趙明恩、彭詠梧等30多位革命烈士,其中紅巖烈士就有11名。在長達30多年的歷程中,學校為中國革命事業培養和造就了陳伯鈞、王懷安、羅義淮等數以百計的革命英才,因此學校素有“下川東革命搖籃”的美譽。
近年來,渝東北各區縣加大了對當地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保護力度。在對紅色遺存遺址的保護方面,1998年,萬州區人民政府將三峽庫區淹沒線下近千座烈士墓,統一遷建為萬州革命烈士陵園,陵園的英名墻上就鐫刻著5000多位英烈的姓名。為了紀念三峽工程及百萬大移民、弘揚三峽移民精神,2011年,萬州區建成三峽移民紀念館。2020年7月,三峽移民紀念館成功入選15家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一期)紅色基因庫試點單位。早在1992年,原開縣人民政府修建了劉伯承元帥紀念館,并修復了劉伯承故居。2004年,隨著三峽移民大搬遷,奉節縣將原位于縣城人民廣場的“彭詠梧烈士陵園”遷到寶塔坪,取名為“詠梧園”。2011年,云陽縣在紅獅小學校內升級改建了彭詠梧紀念館。2014年,城口縣修建了紅軍紀念公園,通過各種雕刻、標語,反映了紅四方面軍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
在對紅色人物和事件的挖掘整理方面,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原萬縣地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杜之祥等先后整理出版了《碧血丹心——下川東英烈》《下川東革命搖籃》《三峽風雷》《血沃三峽——川東游擊縱隊紀實》《開州英烈映紅巖》《萬州黨史人物》等黨史資料,詳細描寫了原下川東革命英烈的事跡,展現了他們的革命精神和豐功偉績,充分發揮了黨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我校在深入挖掘本校紅色文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2011年,為了升格為幼兒師專,學校成立了由筆者任主筆的校史編寫組,編寫成了《重慶市三峽師范學校校史》,對學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和厚重的紅色文化進行了總結凝練。同時,建起了校史展覽館。另外,還編寫了《革命搖籃,光耀三峽》一書。2015年,學校以舉行辦學歷史100周年紀念活動為契機,再次成立校史編寫組,最后編寫成了《重慶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校史簡編》,進一步挖掘宣傳了學校和整個渝東北的紅色文化。
首先,繼續注重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積極推進紅色文化進課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確保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針對教學重點難點,找準切入點,大量補充本地紅色文化的內容。例如,我校著名校友、革命先烈劉伯堅,于1917年秋離開學校后,赴法國勤工儉學。曾擔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的他,在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開始長征后,與葉挺等3萬多紅軍指戰員留下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3月,在率部突圍時不幸被捕。在獄中,他早就做好了為革命犧牲的準備。他在給兄嫂的信中寫道:“弟準備犧牲,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辈⒔o后人留下了氣貫長虹光照千秋的英雄詩篇《帶鐐行》:“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蓖碌?,在大庾縣英勇就義。對于他的英雄事跡,我們可以在基礎課中講授“崇高的理想信念”時進行補充,也可以在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進行穿插,還可以在講授“中國革命道德”的主要內容時加以列舉??傊灰墙虒W內容所需,思政課教師就應該積極地將本校本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運用到教學環節中。結合身邊曾經涌現的紅色人物、發生過的紅色故事進行教學,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還能讓學生感覺到思政課并不是空洞的說教,從而信服地接受紅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逐步培育起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其次,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做好統一協調地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工作。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在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各唱各的調、散兵游勇式地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的低水平現狀。為改變這一狀況,我校思想政治工作部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加強了對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宏觀指導和頂層設計。2019年6月,學校思政部制定了《關于傳承百年校史文化的實施方案》。該方案將我校的紅色文化提煉為紅色人物、紅色遺存和紅色故事三個方面。決定實施“百年校史進課堂”工程:以“章炳麟題寫校訓”“肖楚女撒播革命火種”“雪恥足球賽”“重建黨支部”等12個校史故事和肖楚女、惲代英、劉伯堅、陳伯鈞、吳毅等幾個典型紅色人物為素材,組織學校思政課教師進行備課,每人負責1-2個紅色人物或故事,撰寫教案及制作課件,最后由思政部進行匯總和修改。然后針對大一新生進思政課堂,在概論、基礎和形策課中必須穿插我校的紅色文化進行育人。后期再開設相關公共選修課、申報在線開放課程。目前,“校史進課堂”工程進展順利,各思政課教師紛紛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學校紅色文化進行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
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適時補充一些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雖然能讓學生了解一些教材中沒有的知識,收到較好的效果,但它畢竟還是單方向的說教和灌輸,效果難以盡如人意。而讓大學生適時開展調查走訪紅色景點等社會實踐活動,正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當然,要讓大學生在上課期間大規模有組織地走出校門參觀紅色景點是不現實的,我們可以把這種活動安排到寒暑假。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政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假期回到家鄉后開展諸如當地產業發展、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等社會經濟方面的調查研究,還可以讓學生參觀當地的紅色景點、走訪革命先輩的后代等,這不失為一種好的社會實踐方式。然后將自己的所觀所感寫成參觀感想、調研報告、走訪實錄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成果,并進行實踐成果展示和體驗交流,最后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考評,這樣就可以把難以在課堂進行的教學搬到這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走進紅色文化、體驗紅色文化,身臨其境地感受先輩們堅定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力量,從而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其自覺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這對大學生三觀的塑造能起到正能量的影響,可以加深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認同,從而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同時,我校積極利用校內外多方資源,籌建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首先,我校已在校史館門前懸掛“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的牌匾,作為我校思政部建立的第一個實踐教學基地。2020年7月,我校與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舉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簽約儀式,從而構建起課堂、基地、社會三維一體有機結合的實踐育人新模式。尤其是校史館作為思政實踐教學基地,具有極大的操作便利性。每年新生入校軍訓期間,學校都會分批安排學生參觀校史館。在給入黨積極分子上黨課期間,也要安排他們參觀校史館,并進行講解。校史館開館九年來,共接待黨政領導、社會各界來賓和全校師生50000余人次,已經成為教育師生愛國愛校的教育基地,起到了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的巨大作用。
思政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主渠道和主陣地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和有效的載體。學校必須把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體現紅色文化,通過紅色文化的濃厚氛圍影響和教育學生。各高??山Y合國家重大紀念日,在教室和寢室文化建設、主題班會、黨團活動中,突出本校本地的紅色文化。此外,還可以舉辦校史講座、紅色歷史知識競賽、紅色故事演講比賽等活動,深入開展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讓更多的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熏陶。2019年11月,根據黨中央精神,重慶市委決定在全市開展“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簡稱“兩講”)活動。我校組建了“紅色故事、革命精神講解團”,舉行了數場針對全校師生和各基層黨支部的“兩講”活動。12月,我校還與重慶文理學院聯合開展了“兩講”比賽活動?!吨貞c日報》以《做紅色故事和革命精神的傳播者》為題,對此次“兩講”比賽作了專題報道,指出兩所高校共同開展“兩講”比賽,是一場紅色故事會,也是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值得借鑒和創新[2]。
紅色遺存是紅色文化的一個方面,在校園文化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校訓碑和六角亭,是我校兩處著名的紅色遺存。1918年5月,著名民主革命家章炳麟應邀到校,引用荀子《勸學》篇中的名句,用大篆書寫成學校的校訓:“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功,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同年底被刻于高大石碑上。百年來,校訓碑激勵了代代學子奮勇前進。2006年,學校將校訓碑從老校區遷到了現在所在校區,并在其外面罩上玻璃予以保護。學校下一步將實施“校史永駐校園”工程,在新校區建立校史文化長廊,樹立紅色人物英烈碑等,使學生能時時處處感受到學校的紅色文化,這對學生三觀的培養將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
根據相關方案,我校還將做好以下校園紅色文化傳承工作。一是校史館宣講工程,建立一支優秀的校史宣講隊,針對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外校各界來賓,進行現場講解。二是由團委組織包括“六角亭”在內的有關學生社團,以校史故事和紅色人物為素材,推出一批校史劇目、紅色歌舞、繪畫書法、微視頻等藝術作品,于每年重大節慶日進行展播展覽。三是在校報上設置校史文化專欄,每年定期刊印學校的紅色文化等。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網絡、自媒體和各類終端無疑應當成為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我校傳承校史文化的方案中,就包括開展校史文化網絡工程,即將學校的紅色文化、知名校友以及校訓、校徽、校歌等充實豐富到學校官網“校史館”一欄中。同時,通過手機APP、官網等平臺,將現有館藏圖片、視頻、書籍、人物、主題展覽等通過網絡的形式,讓師生隨時可以瀏覽閱讀,使紅色文化在互聯網上得以延伸。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全國各高校積極利用各種平臺和資源進行線上教學,確?!巴Un不停學”。隨后,各高校加強了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力度,這給弘揚紅色文化提供了重要契機。2020年5月,我校和重慶文理學院兩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與智慧樹在線教育平臺合作,開始聯合打造“講紅色人物故事,傳紅色文化基因”線上課程。按照相關方案,每個學校由5位教師講述15個本?;蛑貞c市的紅色人物故事,兩校共講述30個紅色人物故事。每個紅色人物故事講述時長約15分鐘,加上幾位學生講述的故事,以及序言和尾聲,總時長約500分鐘。同時編寫每個故事6000字、總計約18萬字的校本教材。8月下旬,相關錄制工作已經完成,10月就將上線與全國大學生見面,并力爭打造成為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
總之,在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路徑方面,我們要創新形式、拓展渠道、豐富載體,逐步實現從單一到多元,從靜態到活態,讓紅色文化的傳承充滿故事性、體驗性和互動性。要通過新技術、新媒介突破時空局限,講活校史、黨史、國史故事,充分利用紅色文化獨特的政治教育價值功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要用紅色基因補鈣壯骨,讓紅色文化成為大學生成長的精神食糧和追隨先輩遺志、接力前行的精神動力,使之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從而在推進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過程中,著力開辟地方紅色文化育人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