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勇 何遠方 高莉莉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鹽城 224005)
當前,高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教師培訓、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招生就業等方面開展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校企合作。技能菜單培養模式就是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院校根據各行業職業工種及各崗位專業要求、學生基礎情況、興趣愛好而定制的一系列技能培養方案。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學校采取分類培養、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等不同教學方式進行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技能菜單培養模式最大的亮點在于擺脫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主導教,學生被動學的現象,轉為每個學生根據自身的個性特點、職業發展規劃和職業技能要求,綜合實現技能和人文素養培養的模式[1]。技能菜單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很明確的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很快適應各工作崗位。因此,職業教育有很清晰的目標,技能菜單就是把這個目標化整為零,清晰、準確地呈現在教師和學生面前,教師根據這些具體的目標進行教學組織,學生根據這些具體的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師生一起努力,達到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職業素養。
職業教育強調實戰,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中提煉專業知識點,進行菜單式呈現。技能的獲得是一個反復實踐練習的過程,也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更是一個由學習過的技能平移到類似技能的過程。技能菜單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在企業真實工作環境中提煉的業務知識點,通過菜單式教學,一個菜單一個菜單的學習[2]。教師對教學內容很清楚,學生對需掌握的技能很熟悉,最終實現教學有的放矢。
技能菜單培養模式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中,教學考核是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教學評價中納入了教學隊伍建設、課程建設、人才技能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在技能菜單培養模式中,依據校企合作企業崗位真實情景,制定可量化考核評價體系。這種考核體系有助于高校為企業培養真實有用的技能人才,實現校企深度合作。
高職學生整體上都是高考失利,或者平時學習成績較一般的學生。這類學生在長期的學習排名競爭中,處于失意地位,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不是很高。通過技能菜單培養模式后,學生在熟練掌握技能中,重拾信心,變要學生學為學生主動想學,學生學習熱情普遍得到提高。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該《意見》對高校教育提出了以下要求: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具體從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個方面提出了“十大”育人功能。
全員育人是指高校全體教育工作者(不僅包括專兼職教師,也包括黨委行政后勤等各類教輔機構工作人員),挖掘崗位中的育人元素,參與到高校育人教育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價值教育。全過程育人是指學生從踏入校門到畢業離開學校的整個時間段,根據育人規律,在不同階段接受不同的教育內容。全方位育人是指學生能接觸到的方方面面,各個環節,包括校內校外,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等多個角度,進行思想教育。
“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教育是手段,目的是育人。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對學生進行人格鍛煉和德行鍛造。重心在于“全”,教育工作需要在教學、管理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掘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的育人功能。調動各方積極性、整個優化資源,創新教育模式,實現人人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大育人格局。目標是“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高職教育培養的是能夠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質量技能人才,必須以立德為根本,把立德樹人內化到教育的各個環節。
“三全育人”理念已經逐漸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全員參與率不高、全過程有脫節、全方位有缺失等問題,制約了育人效果的發揮。
1.全員育人參與率不高
全員育人是希望全體教職員工挖掘自身工作崗位的育人元素,做到人人育人。可實際情況卻是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思政理論課教師、學工線教師和班主任承擔。其他人員參與度不高,專任教師只顧自身的專業課程,其他行政及教輔機構忙于自身的本職工作,這些人基本都遠離了思政育人工作,并未實現人人育人。
2.全過程育人有脫節
全過程育人是思政教育工作覆蓋學生在校的整個學習過程。目前,課程思政還沒有普及,思政教育和專業課教育還是相互脫離,各教各的。另外,學生寒暑假及最后一個學期企業實習期間的思政教育也處于空白或半空白狀態,全過程育人有脫節。
3.全方位育人有缺失
全方位育人中只有輔導員和班主任等學工方面教師在日常管理中了解學生思想情況,解決學生問題;以及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思政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他校內工作人員的育人功能沒有充分發揮,校外資源沒有充分利用,政行企在育人中的作用沒有充分體現。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施中華文化傳承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在育人中有以下重大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遺產,是歷史的結晶,對實現中國偉大復興這一奮斗目標、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大學的定位之一就是文化傳承,當代大學生需要樹立尊重傳統文化的理念,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了解歷史,才能創造未來。只有繼承和不斷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實現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3]。
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在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專門開設有類似道德修養的含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課程。學生是社會的未來,學校擔負著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歷史使命。在高職教育中,必須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提高修養和品味。
大學生處于“三觀”塑造時期,在思政教育中加入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解決很多大學生的困惑,不被社會上的不良習氣影響;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做一個有品味的大學生;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為后續個人職業發展提供思想源泉、持續動力。
如何在當今環境下,既能高質量達到職業教育所需的技能要求,又能培養出為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高素養人才,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探討的永恒話題。本文提出了以技能菜單教學模式為載體、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課良性結合,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項目化推進人才培養,潤物無聲,實現培養具有高素養的技能技術人才目標。
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前,各專業團隊充分調研企業需求和請教各專業專家,羅列各專業各技能崗位所需要的技術技能。通過充分的調研準備后,專業負責人凝練出典型的各工作崗位技能模塊,采取項目化的形式,技能菜單方式呈現。
高職院校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思政內容中加入優秀傳統文化,既豐富了思政內容,專業課教學也不枯燥,學生樂于學習。
學生組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時,要求加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學生社團活動既有了趣味性又富含知識,在玩中浸潤優秀思想,潛移默化,提升學生素養。
在培養高素養技能人才的探索中,通過技能菜單模式、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課相結合的教學設計,學生學習主動性得到提高、崗位匹配度得到增強、職業素養得到提升,教師教學針對性得到提高,三全育人得到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