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華
(《人民珠江》編輯部,廣東 廣州 510611)
論文代寫代發是指論文發表需求者通過與論文代理商或寫手(以下簡稱“槍手”)進行金錢交易,由其承攬論文創作直至發表全過程的一種學術不端行為[1]。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論文代寫代發呈現愈演愈烈的趨勢[2]。論文代寫代發的現象滋長了學術不端行為,也擾亂了科技期刊正常出版秩序。如何準確、便捷地甄別論文代寫代發,并采取高效的措施進行防范,已經成為科技期刊編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劉清海[3]通過甄別一篇代寫代發論文,從采編系統、論文內容等方面總結了此種論文的幾個特點。王景周[2]從學術氛圍視角總結了代寫代發論文的嚴重性及危害。胡志斌[4]從著作權法的角度闡述,認為需要完善科技立法,以法治手段整治代寫代發論文現象。關珠珠[5]等結合自身經驗,總結了醫學論文識別“槍手”的經驗。
總體來看,代寫代發論文亂象的危害、識別手段和防范措施,各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但從編輯角度進行系統總結較為少見。編輯是遏制代寫代發亂象的重要一環[6],本文結合《人民珠江》雜志的相關經驗,從編輯角度系統梳理代寫代發的危害、識別,以及應對措施,以期為遏制代寫代發亂象提供有效、可靠的經驗借鑒。
論文代寫代發嚴重破壞學術活動管理秩序及公平原則,造成學術研究環境的惡化,對我國學術聲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害[7]。而從期刊角度,論文代寫代發的危害同樣不可輕視。
論文外審中,外審專家一般只從自身專業角度審查論文,不太具備鑒別代寫代發的能力。而“槍手”通過大量炮制論文,“熟能生巧”利用相關規則,在論文寫作方面更加“專業”,稿件錄用成功率相對更高。如果期刊編輯不對代寫代發現象進行防范,在期刊版面數量固定的情況下,大量真正鉆研學術,用心寫論文,但寫作水平偏低的作者,其稿件被拒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這樣的情況顯然對踏實鉆研學術的作者不利,有違公平原則,長此以往,必將降低類似作者的投稿積極性,論文錄用逐漸形成“劣幣驅逐良幣”[8]現象。這顯然不利于期刊提高刊文學術質量,培養高水平作者群。
為最大限度節約成本,提高發表概率,縮短發表周期,“槍手”通常對期刊缺乏誠信,在投稿上會“廣撒網”,在發稿上則是反復無常。更便宜的版面費、更早的發表時間、更高的稿費,任何一項都可能讓他們聯系編輯要求撤稿,將文章發表在其他雜志。更有甚者,部分代理商(或寫手)在一個期刊文章發表后,懶得通知其一稿多投的其他期刊,其他期刊則稍不留神(收稿查重而出版前未再次查重)就中招,造成重復出版事故[9]。
一般而言,“槍手”經驗豐富,他們不會腳踏實地做實驗和調查,更多的是進行數據造假,或編造案例,按照論文的“套路”進行流程化炮制。這樣炮制出來的虛假論文,一般數據十分漂亮,結論看似合理,若審稿專家不深究,則很容易通過審查。此類論文一旦發表,不但影響期刊學術水平,破壞學術環境,其看似合理實為虛假的結論更會誤導相關行業從業者,嚴重地會危害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槍手”會利用論文發表需求者與編輯之間往往信息不對稱這一事實,對他們進行訛詐,假托期刊收取除代寫代投以外的其他各種費用,如審稿費、版面費、彩印費等。而實際上,該期刊可能根本就不向作者收取任何出版費用。論文發表后,論文發表需求者可通過樣刊聯系到編輯詢問各種發表費用情況,而一旦如此,期刊可能會被動陷入助長詐騙的輿論漩渦。另外,如果期刊不加以防范,代寫代發現象嚴重,可能會給廣大作者造成一種只要錢花夠了就可以發表的假象,從而進一步破壞期刊的整體形象。
洛卡德交換原理[10]認為,犯罪行為人只要實施犯罪行為,必然會在犯罪現場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被侵害客體及其周圍環境,自覺或不自覺地留下痕跡。這一原理也可以“套用”在識別論文代寫代發中,即某論文只要是代寫代發的,則必然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留下痕跡。以下從編輯日常識別論文代寫代發的工作實際入手,將發現“槍手”蛛絲馬跡的途徑進行了分類闡述。
此種方法前人已有論述,主要利用“槍手”偽裝成普通作者注冊賬號,且相關信息力求簡單、好記的情況,讓編輯們從中找到一些規律。本文將這些規律整理如表1,并結合《人民珠江》雜志的相關經驗,進行了部分補充。

表1 從作者注冊信息識別代寫代發線索
“槍手”知道期刊的重復率要求,往往會通過特殊渠道反復檢測并修改,直至重復率達到要求;為提高效率,“槍手”也會選擇一稿多投,期刊查重后,進一步增加了該文的查重頻次。圖1為知網學術不端檢測系統展示的《人民珠江》某收稿文章查重記錄情況,可以看到該文章短時間內進行了9次查重,可列為疑似“槍手”文章。

圖1 典型多次檢測重復率文章
文獻[3]對此種方法進行了論述,仍是利用“槍手”造假留下的蛛絲馬跡,讓編輯們從中找到一些規律。本文將這些規律羅列如表2,并結合《人民珠江》雜志的相關經驗,進行了部分補充。

表2 從文章內容識別代寫代發線索
作者的一些反常舉動,雖然單獨來看不能說明什么問題,但編輯如果留個心眼,和其他證據互相印證,也可能發現偽裝在作者背后的“槍手”。本文將此方面規律羅列如表3,并結合《人民珠江》雜志的相關經驗,進行了部分補充。

表3 從作者反常舉動識別代寫代發線索
編輯對論文代寫代發的甄別,更多的是對蛛絲馬跡的追尋,但這些一般都不能算強有力的證據;只有多方面印證,或發現了十分確鑿的證據,才可正式下結論,對相關論文及作者做進一步處理。
《人民珠江》對已確認為代寫代發論文的處理經驗值得借鑒:未錄用的,予以退稿;已錄用未刊發的,立即撤版;已刊發的,做撤稿處理,并聯系知網、萬方等網絡知識服務平臺撤下。對已經刊發的代寫代發稿件,之所以要堅決撤稿,除了為維護學術出版的公正外,還能讓“走捷徑”的作者與“槍手”之間產生齟齬,使“槍手”的“聲望”下降,對“槍手”起到一定的懲戒作用。有了被撤稿經歷的“槍手”,想要再投代寫代發稿件到《人民珠江》,恐怕要先經歷一番“心理斗爭”了。
期刊編輯可在在其官網顯著位置、微信公眾號或采編系統界面發布公告:作者投稿,請作者自行注冊操作,拒絕任何形式的代理,一經發現,堅決退稿,已經刊印的,也撤回處理,并將相關作者拉入黑名單,永不再收錄其稿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對作者及“槍手”起到警示作用。
編輯應及時提取已認定或疑似“槍手”的采編系統賬號中用戶名、密碼、手機號碼、身份證號、QQ號、銀行賬號及戶名、郵箱地址等信息,建立“槍手”信息庫。“槍手”信息庫一方面可起到黑名單作用,能夠及時定位“槍手”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大量“槍手”注冊信息發現其流程化注冊的規律,從而進一步挖掘隱藏較深的“槍手”。
王景周[2]認為,稿件入庫最好由專人負責,因為同一人較易識別雷同信息。本文進一步認為,稿件從入庫、查重,到初審、送外審、送復審(終審),再到錄用、發稿的全部流程應該由專人負責。因為稿件的任何階段都有可能發現“槍手”露出的“馬腳”,編輯需要收集這些碎片化的證據,對稿件及作者有了整體認知后,才能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顯然,稿件入庫和學科編輯分工處理稿件不利于發現“槍手”。
李強[11]提出,對校園張貼廣告、校園BBS以及其他網絡上發布的“槍手”廣告,應堅決予以處理、懲戒,阻塞其信息發布渠道。此方法對于一個期刊編輯來說,顯然并不適用,但其思路值得借鑒。
現如今社交網絡十分發達,很多期刊都創建了作者QQ群、微信群[12],這是期刊的“一畝三分地”。依《人民珠江》期刊經驗,這些作者群是“槍手”尋找客戶的絕佳陣地,他們通常偽裝成普通作者入群,在群里發布廣告消息,或者干脆單獨騷擾作者,造成惡劣影響。就《人民珠江》而言,每年都要清理十幾名混入作者群的“槍手”,情況不可謂不嚴重。
期刊編輯可利用管理員權限,對作者群嚴格管理:入群謹慎批準(包括入群設置問答,詢問其學校或工作單位;仔細查看個人資料有無“槍手”嫌疑;核實其QQ齡等);發廣告者立即撤回消息并踢出群;禁止群員上傳群文件、發群郵件、匿名聊天、陌生人之間聊天;在群里發布公告,若有群員加好友發代寫代發廣告,立即舉報給管理員。以上操作可最大限度地阻塞“槍手”信息發布渠道,并暴露其真實身份。
信息化時代,期刊編輯面對越來越嚴重的論文代寫代發亂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流,從各個方面敏銳捕捉“槍手”暴露的痕跡,進行交叉驗證,鎖定“槍手”,并嚴肅處理;另一方面要與“槍手”打好信息攻防戰,努力堵塞“槍手”信息發布渠道。然而,網絡環境時刻發生著變化,期刊編輯應時刻警惕“槍手”的存在,跟上時代步伐,不斷更新應對“槍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