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儀 艾欣

紅色文化旅游是我國特有的新型旅游形式,它是政治、文化、教育與旅游在多個層面上的相結合。延安是我國紅色旅游發展的代表性旅游地,延安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壟斷性強,價值觀鮮明、影響廣泛,本文也對延安紅色文化的思想價值進行了凝練整理,如延安精神、艱苦奮斗、知青精神等。
一、概況
從相關統計資料來看,陜西省紅色旅游資源共有486處,其中僅延安市就有360處,占陜西省紅色旅游資源的74%,延安現有革命舊址445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0處。延安A級景區共有39個,全市有博物館、紀念館39座,全市有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9處,有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4處。延安紅色資源的富集度在國內遙遙領先,延安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也具有鮮明的特點,從資源到價值觀,延安紅色文化旅游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旅游資源。
二、 延安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特點
1.級別高,壟斷性強。延安是中國紅色旅游知名度最高地區,是全國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革命遺址群,紅色資源級別高,壟斷性強。陜西重點紅色旅游景點有14處,延安占據了9處,分別是延安紀念館、棗園舊址、楊家嶺舊址、王家坪舊址、鳳凰山舊址、清涼山舊址、“四八”烈士陵園、洛川縣洛川會議舊址紀念館、子長縣瓦窯堡會議舊址。延安紅色旅游資源得天獨厚、紅色旅游資源級別高,優勢凸顯,如以延安為核心的陜甘寧紅色旅游區是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景區之一,延安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都是建國后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鐘山石窟、瓦窯堡革命舊址系也都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安革命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延川縣梁家河還被評為“中國最美鄉村”。延安各類紅色經典資源使得延安“革命圣地”空間非常突出,且延安的紅色資源都是其他地區無妨復制和超越的。
2.內容豐富,種類齊全。延安是中國紅色旅游景點最多的地區,延安時期,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奮斗生活了13年,給延安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財產,延安紅色旅游資源內容豐富,種類齊全,有革命文物、革命紀念地、院校舊址、會議舊址,還有豐富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延安全市境內有歷史遺跡5808處,僅革命紀念地就有445處,珍藏文物近7萬件。這些遺址不僅見證了我國革命事業的發展,還是延安人民永久的財富,除此之外,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還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獻、文學著作等,如《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論聯合政府》、《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等許多指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文章,這都是延安珍貴的精神財富。延安既有著大量的具有紀念意義的革命遺址,還有像壺口瀑布、乾坤灣這樣的極具觀賞價值的自然風光,還有著黃土高原所特有的民俗風情。如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陜北說書、安塞剪紙、陜北秧歌這五項都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延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
3.價值觀鮮明,影響廣泛。延安是中國紅色旅游資源內涵最豐富的富集區,延安時期,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延安是紅軍長征的落腳地,延安在這十三年間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延安革命時期,在艱苦的歲月當中中國共產黨人創造了無數奇跡。延安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力量從弱到強,隊伍逐步壯大,思想逐步完善成熟,并一步步帶領中華人民共和國走向光明,走向勝利。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起點,也是中國革命勝利的見證地。在延安,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培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在革命時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到今天,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也離不開延安精神。延安紅色旅游資源承載著延安革命精神與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始終擁護中國共產黨,牢記革命歷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我們黨未來的發展以及國人的教育以及價值觀的樹立和踐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正如習近平在陜西考察工作時講到:“我們黨是一個具有長期奮斗歷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黨,也是一個緊跟時代步伐、善于與時俱進的黨。黨的建設必須堅持傳承和創新相結合,結合時代條件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全面從嚴治黨要繼續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抓理想信念貫穿始終,提高辯證思維、系統思維能力,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為黨和人民事業艱苦奮斗、不懈努力”。
延安的紅色旅游資源具有獨特的政治和教育功能,它所承載的革命精神,是思想道德建設最珍貴的文化資源。延安紅色文化旅游資源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旅游資源,是面向世界展示中國道路最佳之窗。
三、 延安紅色文化的思想價值凝練
1.延安精神。延安是延安精神的發祥地,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孕育的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也是偉大的時代精神。它的原生形態就是當年在延安形成的抗大精神、整風精神、張思德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延安縣同志們的精神和勞模精神等,每個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態都有它特有的科學含義。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延安紅色文化特別是延安精神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的延安精神教育和滋養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凝聚人心、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大力弘揚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然。要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從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用延安精神凝聚人心、匯聚力量、聚集智慧。
2.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所在,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棗園發表了《為人民服務》的講話,在《為人民服務》講演中提出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春節,棗園群眾為一心為天下著想的共產黨送上錦旗,上書“為民謀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中國共產黨既是廣大人民群眾的領導者,也是人民群眾的服務者,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3.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無產階級的政治本色,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優良傳統,也是我黨戰勝困難、求得勝利的一件重要法寶。1943年九月,毛澤東在視察南泥灣時,對三五九旅的官兵們說:“困難,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要以自力更生為主。”南泥灣也從昔日的荒山變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鴨滿池塘。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小江南。1943年賀敬之與馬可共同創作了紅遍全國的歌曲《南泥灣》。
4.雙百方針。1942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楊家嶺召開了著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毛澤東為大會撰寫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他指出文藝的根本方向是為工農兵服務,文藝工作必須與工農兵相結合。在這次座談會上,他首次提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雙百方針。
5.國際主義精神。1939年12月,毛澤東在延安鳳凰山撰寫了《紀念白求恩》,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學習他的犧牲精神,責任心和工作熱忱”,還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和“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白求恩去世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白求恩和平醫院”成為中加友誼的象征。
6.知青精神。據記載,1968年底,毛澤東發出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北京形成“上山下鄉”運動的高潮,大量知識青年來到延安下鄉插隊,年僅16歲的習近平被分到延安梁家河村,開始了他七年的知青歲月。他們同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始終堅守著初心,秉承人民情懷,知青精神在梁家河萌發。習近平曾說:“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知青精神就是要勇于擔當,要戰勝各種挑戰和挫折,要不忘初心。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旅游學院人文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