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華
一、職業院校校園文化融合優秀企業文化的必要性
學校通過與名企單位合作,加強文化交流與互動,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更好的發揮文化育人功能,運用企業文化的有益影響,促進學校發展,提高學生的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大國工匠精神等企業文化素養,增強畢業生的企業生存環境適應能力,為企業和社會培養更多技能過硬、素養較高,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從學生角色到“企業人”角色的快速轉換。
1.促進畢業生零距離就業的需要。校園文化氛圍和企業文化氛圍有非常大的差異,學生不能通過校園文化感受到企業文化,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如果沒有長期的養成教育,很難適應企業的發展。這些差異與限制往往導致畢業生不能順利地從學生角色轉變為企業員工的角色,從而達不到零距離就業的需要。這就要求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吸收優秀企業文化的成分,從先進企業的文化理念中吸取有價值的元素,使之成為新的校園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逐漸縮小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距離,使職業學校的學生從入學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認同企業文化。
2.培養職業學校學生良好職業素養的需要。現代企業和市場選擇人才看中的不僅僅是學生擁有的文憑和技能證書,他們更看重其職業素養,即個人基本素質、基本職業技能及職業精神。這種職業素養不僅需要通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來形成,更是要通過一定的職業文化氛圍來陶冶學生,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生活中逐漸感受和了解,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并接受這種職業素養要求。
3.創建職業院校品牌特色的需要。引入企業文化,凸現學校形象,有利于凝聚師生,增強學校的吸引力、向心力,可以強化師生員工的集體榮譽感、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形成共同的理念、價值觀、行為規范,能充分發揮教職工、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能使各部門協調統一,形成互動,標準化、規范化、個性化的視覺綜合設計,能讓師生員工有耳目一新,朝氣蓬勃的感覺,激發師生員工的士氣,從整體上提升學校形象。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招生、就業工作。
二、職業院校校園文化融合優秀企業文化的系統設計
學校在“德潤經貿 ?上善若水”校園文化的創新建設過程中,積極開展校企深度融合發展,逐步建立起企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企業文化等于一體的具有職業教育和行業特色的校企對接文化,使學生通過優秀企業文化的熏陶,接受具有企業特色的文化教育,領悟到企業嚴格管理和企業文化內涵,對學生做人原則和做事作風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逐漸具備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職業綜合素質,使學生更多的了解社會、了解企業,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強化就業、創業意識,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跨越。
1.以企業精神文化融合為核心。在與企業精神文化互動中,學校十分注重企業精神文化的滲透。學校在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融合體現企業精神文化的元素和精髓,意在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借鑒和吸納包括企業核心價值觀、企業精神、戰略目標、經營理念等在內的企業精神文化,加強與行業企業和市場的銜接;把為企業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作為最高辦學目標,以不斷提高為企業服務的質量作為基本價值標準,不斷營造企業文化氛圍;把企業文化教育納入學校發展整體規劃,使企業文化成為所有在校學生知識結構的一部分,從而對企業產生積極認同。
2.以企業制度文化融合為保障。制度文化是學校精神文明的具體表現,包括規章制度、道德規范、人際交往方式、文體活動方式等,規范著學校所有成員的行為,使教育教學行為合理、合規、合情,保證教育教學活動有條不紊、張弛有度。學校秉承“立德樹人、崇德尚能”的辦學宗旨,構建“三全”育人格局,結合現代企業要求,引入企業競爭、獎勵、管理機制等制度文化,在內部管理上借鑒并引進企業化管理;探索校園文化與現代企業制度文化相結合的路徑,通過制度執行和實施來體現職業文化內涵,使得經貿校園干部清正、教師清明、學生清揚、校園清香。3.以企業行為文化融合為載體。企業行為文化集中反映了企業的經營作風、經營目標、員工文化素質、員工的精神面貌等,高職院校以企業行為文化融入為載體,注重培養學生“講質量、求創新,講勤勉、求高效,爭先進、守紀律”等優良行為,引導學生把個人追求自覺融入集體發展的目標之中。經貿學校實行冠名班、訂單培養班、現代學徒制等特色班,廣泛開展校企聯誼、企業家講座、專家指導、競賽活動等,學生穿上企業工作服上課、實訓和聯誼活動,從形式和心理上讓學生接受自己是企業員工身份,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把企業前沿的行為文化帶到校園,有效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三、職業院校校園文化融合優秀企業文化的實踐研究
面對企業需求,學校必須立足自身教學目標、學生構成,確定培養目標,從建設內容、模式等不同層面,突出就業導向,引入企業文化,把企業文化融合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抓好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和發掘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接受企業文化的洗禮,培養出在學校就能夠從思想上和行為上融入到企業中的學生。
1.環境文化建設注重頂層設計,“立德樹人,崇德尚能”文化物化于學校環境中。學校力求從頂層設計開始,有條不紊推進學校環境文化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在學校醒目位珞鑲嵌突出職業特征的學風、校風、校訓,在校園內道路兩旁樹立有關就業及創業的名言名句牌,在校內實習基地走廊兩邊懸掛國內外著名企業家畫像,教室里張貼著名企業家的經典言論,教學樓內展示學校就業創業成功的優秀畢業生,以及校企合作企業中對學校有貢獻的人士、優秀企業家、優秀校友的事跡,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專業教室,融教室、實訓、實驗、考工、技術服務與生產為一體,使專業教室具有多媒體教學、實物展示、演練實訓、實驗、考工強化訓練和考工等多種功能,營造出真實,仿真的職業氛國一和環境。 “立德樹人,崇德尚能”文化逐漸體現在校園環境的各個方面,學校活動場所處處滲透合作企業的文化,學生時時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與影響。
2.育人文化建設注重軟實力,“德潤經貿 上善校園”品牌德育特色文化育人格局。多年來,學校堅持以“德潤經貿 上善校園”品牌德育工作實施方案為主線,以做事先做人為己任,以開展“讀書養德”書香勵志、“課堂樹德”思想提升、“活動育德”培育風尚、“感恩悟德”為愛聚力、“實踐修德”奉獻進步、“文化潤德”浸潤心靈、“安全護德”七項育德育人模式為抓手,把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綜合職業能力培養有機融入到活動之中,運用企業文化的有益影響,促進學校發展,提高學生的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大國工匠精神等企業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自立、自強、敬畏與感恩之心,進而增強學生的責任心、道德感和榮譽感,為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搭建了舞臺,加強了推力,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3.校本課程開發注重學術、適用,為學生向職業人的角色轉換提供條件保障。學校深化校企合作,加大了專業建設,積極邀請高校專家、企業行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優化課程設置,共同開發了《溝通技能》、《客戶關系管理》、《電子商務基礎與實務》等課程,改革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改變課程的考核方式,按照企業的管理模式組織實訓,盡可能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相一致,形成真實或仿真的訓練環境,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教學過程中重視過程管理、現場管理,質量管理,讓學生在激勵中、競賽中學習,在關注中、體驗中進步,在細節中養成習慣。同時根據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實施像企業那樣嚴格、規范標準的管理和要求學生,為畢業時實現“零距離”適應企業、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4.校企文化注重職教特色,校企互動為學生創造出彩人生奠定了素質基礎。職業教育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而從一定角度和意義上講,職業教育是技能教育,也是就業教育,更是終身教育。優秀企業文化的融合更能體現對學生幸福人生的奠基作用。
經貿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圍繞著招生、教學、就業三大環節進行。學校加大了專業建設、就業指導、雙向選擇三個階段的工作力度,定期邀請企業人士、行業勞模和往屆優秀畢業生進行就業、創業教育,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置身一線,融入到企業員工中,切身感受企業文化。企業全程育人,一方面是幫助學生樹立創業意識,養成創業心理品質,掌握創業知識和創業能力,從而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廣泛的競爭能力、發展潛力;另一方面是達到提高學生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的就業能力,并以創業促進就業,從而真正地引導學生在校創學業、職場創事業、商場創產業,最終促進學生優質對口就業。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今天的經貿學校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下,凝心聚力、繼往開來、發奮圖強,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技術服務能力的提升、人文素養綜合能力的升華,建設扎根江蘇、引領全國的職業學校,使學校在社會、行業和企業中具有良好的美譽度,為實現江蘇和淮海經濟區的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好更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奮力譜寫中國職教壯麗的新篇章。
(作者單位: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徐州經貿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