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小鋒 舒越

21世紀,信息技術滲透到了經濟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技術為特征的“大智移云”環境對傳統財務工作帶來了沖擊,處于供給側的會計碩士教育也要相應的進行創新變革。現有的案例教學是“高層次、應用型”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主要解決實際問題。本文將結合會計碩士案例教學的現狀,在“大智移云”新環境的背景下,探索案例教學創新的途徑,提高會計人才培養質量。
一、會計碩士案例教學的現狀
會計碩士培養應以應用型會計人才為主要導向,這是在2009年首次中國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提出的。會計學者和從業者在知識、專業技能和態度方面的關注度和優先度存在差距。相對于傳統知識講授,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案例模擬真實的財務情境,有利于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是指把企業實際發生的與理論較為符合的問題抽象為一個適合教學的案例。然后在教師和學生的討論之下訓練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英美等國家,這已經成為了會計碩士教學的常態,在案例教學培養中,可以積極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在主要的案例教學模式有課堂式案例教學、現場式案例教學和角色模擬式案例教學。課堂式案例教學是由老師來提供資料并由學生上課討論。現場式案例教學則是教師帶領學生進入企業,給出解決方案,讓具有實務經驗的單位負責人進行點評。角色模擬式則是學生模擬各個角色,解決問題,最后由專家進行指導。在實踐中,現場式案例教學往往受制于企業。角色模擬雖有趣味,但占用時間太多,需要專門的空間和設備。在實際情況中,主要是課堂式案例教學,由老師編纂案例。
在實際中,案例教學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案例教學資源單一,缺少中國特色的案例。許多高校案例庫收錄了大量經典案例。但隨著社會發展,經典案例需要更新。且高校的共享程度較低,教學信息不夠流通。在案例的內容上,許多國外的案例被直接引用,缺乏體現中國特色的本土案例,使理論脫離實際。培養單位案例教學開展情況不理想,許多單位完全未開展案例教學或者開展程度不夠。
第二,教師應用水平不高,案例教學方法不當。許多高校新教師大多博士畢業,自身理論研究較為透徹。但在實務操作上,缺乏實踐經驗,在教學案例的編寫中脫離實際。
第三,學生專業水平較為參差不齊,實施困難。會計碩士的報考生有許多本科為非會計專業,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案例教學不能調動積極性,課堂氣氛不活躍。
二、“大智移云”環境下創新會計碩士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大智移云”是信息化時代的一種表現,指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綱要也明確提出2016年-2020年,我國會計的改革和發展方向,應當以會計信息化工作,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目標任務。
“大智移云”時代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快速發展,企業財務管理模式開始走向共享財務、業務財務和戰略財務“三位一體”的模式。有研究證明,基于云服務會計情報系統更容易傳播數字信息,并設計出高效的組織工作流程安排。在工作對象和工作內容的革新上,工作對象逐漸無紙化,工作內容走向流程化。企業的商業活動變為電子商務,電子發票成為會計無紙化辦公的主要特征。會計工作流程和服務形式也有了巨大的變化。核心職能從財務會計走向管理會計,會計員工的培養也從單一的會計人員轉變為業務財務綜合人員。會計行業必須提高警惕面對互聯網相關技術,但同時這些技術也給了相應的新機會。
會計職業的變革倒逼會計教育進行改革。但在對于會計人才供給側改革的認識上,眾說紛紜,簡單的依據文件改革和拿來式改革使會計教學目標偏離現實,也沒有及時融入新技術和新業態。在課堂式案例教學上,也只采用灌輸方式,留給同學獨立思考和演繹的余地較小。因此,亟需創新會計碩士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創新有助于提升高校會計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因為案例教學目前已成為了教學方式的主流。而依托“大智移云”的案例教學創新,能夠提高整個會計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知識更新速度,擺脫以經驗為主的會計工作模式。
三、“大智移云”環境下創新會計碩士案例教學的創新途徑
1.各高校案例庫云共享,并且專門建立線上案例研究室。針對案例庫建設單一性,各高校的案例教學資源應當實時共享。具有會計碩士培養資格的單位數量較少,各單位所能提供的案例數量又不多,如果失去信息流動共享,這對會計碩士案例教學是致命的。而在“大智移云”環境下,高校可以在線上云共享案例庫,許多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高校可以獲得其他高校的優質資源。
雖然全國教指委和中國專業學位教學案例中心不斷在增加會計教學案例,但落后于于日益增長的會計碩士案例教學需求。因此,亟需更多的機構和人員參與案例的編寫,加快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教學案例的速度,滿足教學需要。可以專門建立線上案例研究室,讓專業人員從事案例教學的研究,投入經費確保持續性的案例資源輸出。并且可以結合中國國情,形成有針對性的中國案例。也可以把開發教學案例作為評估會計碩士培養單位的指標,并把開展案例教學作為評價人才的重要依據。
2.利用互聯網,高校企業聯合打造案例教學平臺。企業和學校的學習資源壁壘可以通過互聯網打破。企業是最先面對“大智移云”新環境的前浪,高校則是調節人才培養模式的后浪。企業可以實際問題交給高校進行案例教學。同時,企業在云技術、大數據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都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在線教學方式可以借鑒他們的方法和平臺。同時,學校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學習資源,為企業內部人才轉型為綜合型人才提供線上培訓。將雙方的優勢與劣勢結合,讓高校和企業在會計人才培育方面成為利益共同體。
3.教師采用網絡課程結合線下,拓展案例教學深度。經過實驗證實,采取一定量的網絡視頻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們的表現。同時網絡學習使學生有更多動力在網上尋找資源,提高學習主動性。網絡學習有利于學生利用云計算方式完成會計作業。在美國,2015年之前至少有5%的中小企業拋棄了桌面會計軟件,而選用基于云計算的會計軟件。再結合線下課程,老師可以加深和學生的聯系,并進行管理督促。在案例教學中,可以由學生通過線上學習了解經典案例并尋找更多資源,之后在線下與老師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四、結論
在“大智移云”的新環境下,信息技術是未來會計工作的必備技能。因此,會計碩士教學應當在原有的案例教學模式上進行適應性改革,滿足未來人才需求。對于案例教學的創新,可以借助網絡聯合高校共享案例庫,成立專門的線上案例研究室挖掘案例潛在價值,打破教學資源壁壘。同時,可以打造企業和高校聯動的案例教學云平臺,企業提供操作方法和實際業務系統,高校提供人才培養資源和環境,可以加快現實問題向教學案例的轉化速度,讓學生能夠提前適應未來工作環境和技術要求,也提供了企業內部員工二次進修的通道。最后,采用線上課程結合云會計平臺進行授課,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練習鞏固操作技術,有利于培養應用型、專業型的會計人才。會計碩士案例教學創新需要多個部門協同并予以技術支持,企業、高校和政府都將是推動會計碩士教育適應“大智移云”新時代的參與者。[基金項目: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大智移云”時代會計專業碩士培養體系創新研究》(JGLX19_139)]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商學院)